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的"最美事件"温暖了一度让人觉得日渐冷漠的当代中国社会。在"最美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的守护以及平凡人的道德自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最美事件还给我们以积极的伦理启示:道德教育中有必要建立与完善道德训练的机制;媒体作为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或通道也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家庭伦理对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规定着家庭成员之间各种不同的道德义务,又是衡量评价家庭成员言行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加强家庭伦理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美满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和谐的家庭伦理建设应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行政发展视域中责任伦理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认为行政责任伦理内在价值向度转换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威尔逊的无道德行政、马克斯.韦伯的个体先在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社会道义的公共责任伦理、后罗尔斯的公共伦理与个人伦理相统一的责任伦理的变化。同时,本文认为,行政责任伦理的研究内容包括责任伦理理念、责任伦理要素、制度(规则)伦理三个方面,行政责任伦理的特征表现为:应然与实然相统一、非自律与自律性相统一、公共伦理与个体伦理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制度伦理是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中的伦理要求与实现伦理道德的一系列制度化的安排。制度伦理具有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双重含义。制度伦理具有规范、评价、调节、整合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作用范围、价值诉求、实现方式上的局限性。然而,制度伦理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诉求,制度伦理追求的是制度的伦理化与伦理的制度化的有机统一;追求的是制度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的有机统一;追求的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追求的是制度伦理应然的目的性与实然的手段性的统一。尽管制度伦理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是我国现阶段行政伦理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赖井洋 《岭南学刊》2013,(3):116-120
余靖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提出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安民为核心,以德治、仁政为纲要;倡导实现富国、强兵之社会最大功利为价值取向;强调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伦理要求;阐述了"衣食不足,虽尧、舜在上,不能使民不为贼盗"的道德发生论观点;等等。  相似文献   

7.
“最美现象”主要体现于“危急险难”关键时刻的“见义勇为”和平凡岁月长期坚守善良德行的“执着奉献”两种类型。其产生于道德焦虑和价值信仰危机之际,具有拯救道德信仰、提升伦理觉悟和淳化社会风俗的伦理价值。行为主体的平民性、行为发掘的草根性、行为宣传的开放性和行为认同的广泛性是其基本特征。“最美精神”主要体现为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机敏果决的道德智慧和舍我其谁的行善勇气。弘扬“最美精神”,不仅要避免泛化“最美现象”和道德浮夸,而且要引领人们崇敬“英雄”,勇当“好人”,同时还要重视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关爱英雄制度。  相似文献   

8.
"道德世界"是与"伦理世界"相对应的意义世界."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关系的概念基础,是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区分.在现象学与法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具有迥然不同的地位.道德世界是以道德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所构成的内在的德性世界,由此形成"道德世界观"."冲突"与"和谐"是道德世界的两个基本事实,应当以和谐为文化基地,确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是道德的和谐,道德世界的和谐具体展现为道德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现代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和伦理精神,必须进行辩证复归,扬弃社会公正与个体德性、道德与幸福、义与利的对立与冲突,建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任是从伦理社会学的角度对人际之间信任的考量。道德信任不仅是维护个体完善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群己和谐的重要基础,还是增进普遍社会信任进而构建道德体系的基本动力,因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伦理期待或要求,既要突破"熟人信任"以实现传统信任道德的现代伦理转型,也要消弭社会风险以实现利益交往格局的伦理优化,还要满足"互予性需要"以实现在道德平等中追求美好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应对道德风险、实现治理现代化要求,确立了新时代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伦理治理转向,即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经济信任制度、公民契约伦理制度,为公民道德信任建立注入制度关怀;强调法律的"刚性支持"、伦理的"破立并举"、社会的"群体监督"、教育的"个体洗礼,强化对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道德控制。  相似文献   

10.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王强 《学习与实践》2015,(1):125-132
作为现代人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伦理生活,如何评估现代伦理生活的境况?这种反思必须抛开不同主义谋划之间的抵牾以及谋划方案在现实生活中阳奉阴违的历史怪圈,而从"伦理生活"这一概念的哲学要求出发理解现代伦理生活的起点。建基于对黑格尔"伦理生活"(Sittlichkeit)概念的解读,它不仅标识了超越现代道德主观性分裂的更高精神起点,而且展示出不同于理论形态的一种道德生活方式。以此为起点,在现代伦理生活的客观化、机制化场域中,一方面是伦理生活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面对现代道德的实践困境,主观"单一性"道德转向客观"普遍性"的伦理生活;另一方面是社会客观伦理机制的内在性规范要求,面对客观伦理可能维持一种恶的世界的状况,道德主观性的承认与规范性实践机制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12.
"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其蕴含的道德内涵是"善"和"向善"。此现象的出现,掀起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强化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共识,夯实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信心,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范例,有力地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最美现象"也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如要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新媒体的作用等。而更多"最美现象"的出现,则需要社会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伦理是主观意志的与客观意志相统一的实体,对于他们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建设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荣 《前沿》2003,(2):73-7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道德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把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相似文献   

15.
曹根记 《桂海论丛》2011,27(3):56-58
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新阐释,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者道德关爱和道德责任的重要体现。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统一、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以及道德人格与道德责任的统一。对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伦理学解读,有助于从伦理层面正确认识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揭示了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严慈与孝敬的统一、谦让与友爱的统一,然后通过以此为依据产生的有关新婚姻法补充修正的具体法律规定来说明上述基本道德要求是我国新婚姻法的伦理基础,这决定着新婚姻法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发挥的重要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伦理道德支持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新农合制度推动着伦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由于二元结构长期的存在,我国城乡存在严重差距和不协调,农村的制度化缺失和伦理缺失现象非常明显。当前我国新农合方面的伦理缺失主要体现在制度差异、效率与公平的失衡和政府道德责任的缺失等。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公共行政人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格扭曲."道德经济人"型公共行政人格是契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最理想的行政人格,其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为互利性、规则性和主体性.而要塑造"道德经济人"型公共行政人格.必须要通过立法、监督、激励等行政伦理的他律与行政道德理性、行政道德自主性、行政道德修养等行政伦理的自律相结合,达到完全统一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邱荷 《桂海论丛》2012,(6):43-46
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的关爱伦理,推动社会的道德教化,实现党内和社会和谐。同时,实施“党内关爱”也有一定的伦理限度,主要体现在情感关爱有限、物质关爱有限、关爱的程度范围有限、关爱的内容方式有限。实施党内关爱要求在伦理上做到关爱人与尊重人的统一,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的统一,关爱内容与关爱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