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干部选拔任用部门化问题助长了部门优越感,阻隔优秀人才进入相关职位,降低人岗匹配度。所以,打破干部选拔任用部门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利益分化视角,分析上下级部门、同级部门以及行政人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从调整上下级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同级部门的利益均衡、整合行政人自身利益、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和加强社会对选人用人行为的监督五个方面提出相关治理路径,打破干部选拔任用部门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冯一飞 《工会论坛》2011,(6):102-103
2011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在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事,也带来了地方债务增加的风险。治理地方债务一是要加强地方债务管理;二是建立地方发债机制;三是减轻地方资金配套压力。  相似文献   

3.
论国家利益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对国家利益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洞察国际政治的本质。国家利益是伴随着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及国内学者对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家利益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国家利益的实现要考虑到国家的自助性、国家利益的合法性、外交政策以及国际组织作用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政府利益是政府通过行使公共权力而获取的利益,是政府额外追求的利益。正当的政府利益可能会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而非正当的政府利益则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实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政府利益问题,而对于非正当利益则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制度建设坚决遏制。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保障管理到社会保障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治理能力包含两个方面——有效而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体系及其执行能力,涉及社会保障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统筹和执行能力,基层社会保障公务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和法制体系,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全过程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作为最主要的社会政策,要充分体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得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结构,城市治理本身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体系结构,在城市治理的环境中,政府与其他组织和市民社会共同参与管理城市.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协调政府内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整合不同的利益关系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印度的大都市政府治理在治理模式、公共服务供给、社区治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造成其大都市政府治理绩效低下。印度大都市政府治理实践的经验教训能够为处于迅速发展过程中的我国大都市政府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大都市政府治理应当与所在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相适应,应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并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要求地方政府在履行生态职能的同时,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任。在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政府生态职能履行不到位、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保障不足、地方政府合作不力、监管不完善等问题,阻碍着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有必要通过强化政府生态职能履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制度、构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机制、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等路径来突破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融入了更多市场精神的治理工具,政府在当今公共服务供给中广泛运用合同制。由于存在信任非对称、信息不完全、机会主义和合同内在不完备等因素,以及合同的市场化逻辑与政府的公共属性之间存在的必然冲突,政府合同治理会产生一系列委托—代理风险问题。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制度创新角度,可以通过构建选择性的激励机制和复合型的监控机制来防范政府合同治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10.
多重利益博弈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行为选择更多是基于放大群体性事件的某些不当行动方式和破坏结果而选择的预防与控制,难以匹配群体性事件的内在逻辑。坚持公平正义的利益平衡导向,拓展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强化群体性行为组织引导,是地方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选择,可以逐步化解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实现对群体性事件有序和理性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即公共利益。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等一系列公共机构的公共服务,政府行为是公共服务的载体,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程度地表达和实现公共利益,是政府行政伦理的根本问题,而完成这个行政伦理的关键,是保证政府行为与公共利益的互动关系。政府改革正是建立和调整这一互动机制的动态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2.
政府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执行主体、执行工具、执行资源、执行制度、执行环境、执行过程等,这些要素在治理的意义上具有新的内涵、结构与功能,因而能够形成更强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改革在给农民带来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使得村庄社会利益发生分化,利益诉求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多样化态势。因此,转型中村庄社会已嬗变成为一个利益场域,并为市场催生起来的涉农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成为治理重要力量提供了舞台。村域集体经济不发达的N村,村组织、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民基于各自利益诉求的实现,本着资源互补、优势互借(资源交换)原则走向合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借助于农业项目开发与农地流转之机,各取所需,结成了涉农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链或利益共同体,进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村组织、合作社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村庄的横向合作治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庄经济社会秩序的进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治理是互联网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当前的治理模式被发达国家主导,合法性遭到质疑,缺少国际法理的支持并且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目前的互联网治理变革还在多方的争夺和博弈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需要保证国家、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共管,维护攸关方的权益,符合现有国际法原则和规范.作为互联网大国,中国正积极参与到国际互联网治理中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互联网治理变革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政府利益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 ,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但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独立于公共利益的自身利益 ,并表现为多种利益形式。政府利益的存在无疑会给政策的执行带来较大的影响 ,使政策执行出现各层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对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形成障碍。这就需要采取措施消除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给政策执行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水体污染,促进河流、湖泊和湿地健康,美国自上个世纪70以来逐步发展出一套由行政机关、检察官和公民社会主导的多元治理机制,在流域保护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为我国提供借鉴。我国在面对两化叠加治理难题时,应确立融合平衡理念,进一步创新环境治理手段,拓展司法保护机制,同时完善协商和解途径,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  相似文献   

17.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是在对政府经济现象进行历史的考察、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共经济学是对政府经济活动及其政策行为影响资源配置方式的评价和评估,其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就是对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促进.政府作用的真正发挥,要靠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理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作者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国际趋势、典型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经验和实施情况以及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及立法进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我国制定和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层社会治理长期存在着象征体系和客观事实的背离现象,一方面中央不断强调居民自治和协商民主,另一方面各级城市和区街政府却在不断强化社区居委会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专业服务体系。又加上居委会任务的群众性和多元性,使得居委会干部不得不偏离区街政府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发展人情机制、建构积极分子网络,通过特殊联带关系进行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双重背离问题背后反映出我国国家权威类型和治理体系停留在卡里斯玛类型和行政发包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双重背离问题需要国家权威类型和治理体系的法治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