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诉讼时效亦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消灭时效。民法通则专设诉讼时效一章共7条对该制度进行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对该制度的解释规定了13条,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一些单行法律及  相似文献   

2.
《民法通则》实施后,我国民事诉讼时效制度正式建立.然而,仍有不少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议,司法实践中仍无章可循之处.  相似文献   

3.
论监护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监护制度由来已久,罗马法中即设立了监护与保佑制度,后逐渐演变成为传统的民法监护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对监护虽作了明确规定,但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一、监护与亲权关于监护的概念,目前民法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监护是为监督和保护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监护是对于不能得到亲权保护的末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设定专人管理和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利益的制度。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监护与亲权是否有区别。所谓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和《民法通则意见》规定补偿条款,但这些补偿条款较为零散。本文主要就《侵权责任法》这些补偿条款的规定、补偿法律性质、受益人和行为人的补偿制度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侵权责任法》的补偿制度的一般规则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三、合同与担保问题《经济合同法》所规定的担保措施包括定金、违约金、保证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要把合同法规与《民法通则》的规定协调起来,增加抵押权等担保物权的内容,二是要把《经济合同法》已规定的担保措施加以充实,使之更加具体。本文仅就司法实践中反映较多的定金和保证制度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就对《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的国家机关职务侵害民亭责任在实施中产生的一些不同理解和有争议的问题,略谈一些浅见和提出若干问题,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最高人民法院。关干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2、118条、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苦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3项、国务院在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第4条只规定了共有人、承租人、合伙人、联营方、公有售房单位享有优先购买权,而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优先购买权纠纷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来作规定,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本大试就如何确定优先购买权纠纷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谈谈看法。一、一审程序中当事人…  相似文献   

8.
蔡珂伟 《山东审判》2004,20(2):7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及相关行政法规、部门 规章对铁路运输过程中人身损害赔偿的一些规定,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 法》中的相关规定很不相同,对有关条款的理解,各界 也不尽一致,导致法律适用中产生一些混乱。本文试分 析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以探讨正确的法 律适用。  相似文献   

9.
祁建忠 《中国司法》2003,(12):48-48
公证时效是权利人持续不行使民事权利而期间届满时,丧失请求公证机构出具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制度。而公证时效在《公证暂行条例》和《公证程序规则》中没有规定。现公证机构依据诉讼时效来进行公证证明活动,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届满前,向公证处申请出具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公证证明活动。这种依据欠妥。公证时效如依据诉讼时效,那么就应当给予规定。而在实体法《民法通则》中规定主张权利的机关,只规定了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而没有规  相似文献   

10.
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质疑高在敏,陈涛《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规定,采用了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立法观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在法理逻辑上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和理论缺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我国《民法通则》之所以采用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1.
"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是诉讼时效中断的主要事由之一。现结合新颁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诉讼时效规定》)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一、"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的界定及构成要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为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之一。根据该条规定,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意见》)第173条以及2002年起草的民法草案第103条的规定进行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一般认为,"当事人提出要求"与"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分别为两种不同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其主体分别为权利人和义务人,因此,《民法通则》中所指"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应指权利人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12.
吴述林 《江淮法治》2010,(5):56-57,27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了显失公平制度,该制度渊源于德国民法典、前苏联民法中的暴利行为规定和台湾地区“民法”中的显失公平制度。我国学界对于显失公平的认定标准、性质长期存在争论,现有立法也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都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并把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放在合同准据法的优先地位。但是,中国法律对涉外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准据法的问题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本文拟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思贤 《中国律师》2005,(10):78-80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由于尊重现存秩序,有利于促进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因而自罗马法以来一直为世界各国民法普遍承认。我国1987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通则》设专章(第七章)规定了这一制度。长期以来,诉讼时效制度在调整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注意到,《民法通则》第七章仅规定了七条,过于原则、疏简,很多具体问题规定不完善、不明确,甚至不合理,如诉讼时效的效力就没有明确,导致诉讼时效制度中的很多问题在理论上、实务中均出现了不应有的混乱,影响了立法和司法的公信效力。本文试从诉讼时效效力的基本理论着手,重点针对理论…  相似文献   

15.
合同法颁布之前,尽管学术界对赠与合同究竟是实践性合同还是诺威性合同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意见)第128条的明确规定,将赠与合同定位于实践性合同,并运用于审判实践,成为基本共识。合同法颁布以后,对赠与合同性质的争论比过去更为激烈,不仅理论界主张不同的观点,审判人员在学习新合同法的过程中对赠与合同的性质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合同法对赠与合同性质的规定不十分明确,容易让人形成…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因侵害名誉权而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其中因死者的名誉遭报害而引起的争议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已经死亡的人有没有名誉权?对死者名誉的损害,谁有权提起诉讼请求保护?这些问题,《民法通则》尚未作出具体规定。笔者拟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目前,在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许多同志主张已经死亡的公民也享有名誉权,他们认为,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17.
行政检察公开听证是提升检察办案质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精准监督、争议化解的有力方式,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制度机制供给不足的问题。《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作为一般规定,缺乏对于应当听证情形、听证参加人、评议意见公开发表、合并听证、简易听证等重要问题的细化规定,实践中对具体条文的适用亦存在不同观点。须结合办案听证实际,对系列关键性问题进行细化研究,提出制度机制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民法通则测《合伙企业法》的颁行,人们一般认为合伙企业被视为民事主体具有合理性,这对于在我国确立合伙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笔者以为对于继之而来的其他一些问题,如不加以明晰仍有可能使我们已得和可得的成果受到损害,比如关于合伙企业财产究竟是属于按份共有或是共同共有的定性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就此进行一番粗浅的辨析,同时就《民法通则》第35条有关规定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合伙企业财产性质辨析一般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强竞争力,便于合伙经营活动的展开,合伙财产必然趋向于更…  相似文献   

19.
诉讼时效的效力,即诉讼时效届满后发生什么法律后果。《民法通则》公布以前没有明确规定诉讼时效的法律,《民法通则》虽有诉讼时效的规定,但是,并没有诉讼时效的效力的具体规定。如何理解诉讼时效的立法本意和精神实质,司法实践中又如何具体运用诉讼时效的效力,法学界确有不同的观点。这对于正确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特别是正确运用诉讼时效制度,非常不利。立法上需要作出明文规定,司法上需要作出有权威的解释,法学界需要统一认识。本文试就如何理解和执行《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效力及审理诉讼时效届满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程序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物权法》制定的过程中,公证实务界和部分法学界人士纷纷呼吁,将公证制度引入《物权法》,但这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没有在《物权法》中给公证制度以应有的地位。公证规则介入物权法领域,尚有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存在争议。下面,笔者试以目前最具争议的强制公证方面的问题,阐述有关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