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自身的特征之外,自然也具有市场经济一般的特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即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必然引发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深刻的演变。清醒地分析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演变,特别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李良栋(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新特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或者说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旧东西还不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规范化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引导、规范和保障,这就给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国家的重要执法机关,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各项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都要纳入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4.
建国6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曾经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转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前正处在第三次转型,即从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向公平、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新体制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科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点 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点: 1、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因此具有阶段性、过渡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十五”时期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运行模式的具体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旧的财政体制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思想文化建设要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1、自从全党工作着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以来,目前正在向纵深展开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1978年底工作重点转移的深化,是一场经济体制领域深刻的革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往往伴随着犯罪的增加和道德的沦丧,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会有效地减弱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这已为各国立法所关注,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我国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走上精神文明法治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众所周知,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肩负着生产经营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起着保证企业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作用。就当前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也自然发生变化,因而工作的方法就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变化,我们应针对这些变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体制正经历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正经历着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巨大变革,并正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处在这个时期的领导者,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洞察新的情况,具有全新的观念,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1.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转型是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前正处在第三次转型,即从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公平、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新体制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科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将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那么,"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联系,将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必然伴随着难以避免的社会阵痛;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必然影响社会安定,也必然影响铁路稳定。如何依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深刻而又广泛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民主党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4.
李勇 《理论前沿》2001,(16):8-10
目前我国的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在维护经济秩序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介服务市场规则和法制不健全,制约了社会中介服务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中介服务行业的整顿、改革和规范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今后1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民众的社会心理发生了极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在这种变化中既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心理倾向,又有许多不适应甚至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心理倾向。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调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巨大转变。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反映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行政道德,一方面受客观变化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决定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于行政道德是政府行政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内化的价值观念和善恶标准,理性地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使行政道德建设在上层建筑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乃至在整个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后作了两个决议: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两个决议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的认识逐步提高和深化了.第一个决议是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8年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第二个决议是在总结十二届六中全会后,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决议都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互相衔接,一脉相承,但又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特征.如果说,第一个决议时期,我国改革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那么,第二个决议则进入了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期.因而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历史付予我们的任务也极为艰巨.落实六中全会决议要做的工作很多,但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认识不解决,可能走过场.在此,着重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物质条件。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正确估计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