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说,只要是充满希望与激情,就会于平凡乏味之中找出有意义、有文化、能够丰富生活的亮点。他正是用这样炽烈的情感与善于发掘美、表现美的积淀,全心全意投入到不息的创作之中。《记忆山城》、《重庆大轰炸》、《三峡大移民》、《和平·交流·发展》、《特园一中国民主党派历史号观纪念群雕》一他最惬意的便是,“游历了世界各国之后再回到这座生我育我的城市,能以青铜与白石,为这座城市塑造一座座历史的雕塑丰碑而深感欣慰。”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之于文学,因着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交替呈现出三种状态:纯粹的艺术欣赏——翻读《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即可印证,毛喜读唐诗中“二三李”的作品,激赏“三李”中最少政治色彩的李贺的作品,都是千载之后诗心的感应;“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如是说,故特别看重《红楼梦》《阿Q正传》这样具有极高认识价值的艺术精品,对于自己所创作而有望成为艺术品的诗词则反复推敲,求之于人.一改再改;提倡“政治标准”第一,强调文艺的功利性,某种程度上要求文艺作品充当时代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3.
重庆大重组     
於常勇 《当代党员》2010,(12):34-36
过去三年,这座城市经历了一场让世界惊讶的奇妙旅程。美国《外交政策》说:“重庆的发展将是世界的标杆。”英国《金融时报》说:“重庆将成中国未来都市范本。”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1,(25):70-70
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看,文学可视为文化的象征性表述,是对文化的聚焦,也是对文化的放大。故此,诗歌往往可以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表征。如唐诗之于盛唐,宋词之干两宋,《荷马史诗》之于古希腊民族。在这样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毛泽东诗词就是他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丰碑。沙先贵著的《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一书重点从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情...  相似文献   

5.
张结海 《奋斗》2006,(7):60-62
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看了《罗马假日》你还无法回答,因为罗马本来就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但是奥地利毗邻德国边境的小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则主要是因为《音乐之声》而出名的。至少在中国,知道《音乐之声》的人远远多于知道萨尔斯堡的人。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受戒》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我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那么这样一篇享誉中外的名作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其前后情形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9-79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8.
新书     
核心提示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T了城内外,春晖啊!暖遍了大江两岸……  相似文献   

9.
声音     
“全球精英都会汇聚在这座活力涌动的城市” “在成都经济向前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吸引《财富》全球论坛落户成都,我相信全球的精英都会汇聚在这座活力涌动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廉政瞭望》2011,(24):14-14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今年前11个月全国130座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同比减少5200亿元,降幅达30.5%。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因此,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李光耀曾在《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直言,自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成为工业强国之前就变成经济大国。由此可见,工业之于一个国家、之于一个区域、之于一座城市都具有巨  相似文献   

12.
丁晓平 《湘潮》2014,(7):4-8
1938年10月,在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和贺龙、徐海东等人闲谈时聊起了中国文学。毛泽东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新湘评论》在全省影响很大。说句心里话,我本人对《新湘评论》是非常感谢的。我是1980年调到《湖南日报》的,到报社之前不认识一个编辑,更没有什么靠山作推荐,就是因为这之前给《新湘评论》、《湖南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上海文学》等报刊写了一些文章。省内发文章当然主选《湖南日报》、《新湘评论》。  相似文献   

14.
《廉政瞭望》2011,(16):56-57
编者按:不久前,伴随几代中国人成长的《新华字典》推出了第11版。如今,它已登上部分书城的销售排行榜。58年来,《新华字典》正式的发行量超过4.5亿册,其对国人的影响程度堪比《圣经》之于基督徒。梳理《新华字典》58年的变迁,我们会发现,“这本讲政治又随波逐流的字典,浓缩了我们摸着石头趟过的河”。  相似文献   

15.
听《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的讲座,对怎样做官、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完美的人;做官,要清清白白,做百姓称赞的官:做事,要踏踏实实,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好.  相似文献   

16.
唐福敬 《当代贵州》2012,(10):29-30
打造城市公共人文符号《当代贵州》:贵阳历史上曾出现很多文化名人,称得上人杰地灵。我们应该怎样开发好这种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出现马克思的名字:1899年4月,在文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月刊上的《大同学》一文中。  相似文献   

18.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20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罪恶的‘伤痕文学’。”作为由此开端的、揭露“文化大革命”期间种种苦难的纪实文学——伤痕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子夜》既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左翼文学的里程碑。鲁迅的《呐喊》曾经显示过二十年代初期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茅盾的《子夜》则显示了三十年代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实绩,巩固了左翼文学的阵地。《子夜》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3,(Z2):249-250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报纸文艺副刊在每一个文学(文化)的转型阶段都发挥了积极的文化舆论导向作用。《晨报副刊》之于新旧文学(文化)的转变,《大公报·战线》之于五四文学(文化)向抗战文学(文化)的转型,《大公报·星期文艺》之于现代文学(文化)向当代文学(文化)的过渡,都是极其明显的实证案例。抗战胜利后,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文学(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