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传播已成为新媒体立体化发展下的主流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传输快捷化、信息影响复杂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对政治传播的内容、管理、控制以及构建方式提出了现实的挑战。新形势下,利用网络传播政治信息,处理好政府与民众关系,还需要遵循阶级性与人民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网络政治传播理论创新、加强网络政治传播平台建设、构建网络政治传播话语体系、加强党对网络政治传播的领导,着力探索新形势下政治传播优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干部要政治清醒。政治上清醒,是对干部第一位的要求。现在,有的干部政治意识淡薄,民怨已起还不在意,矛盾已酿毫无察觉,面对歪风无动于衷,听任错误思想传播不加抵制。这种现象不加改变,工作要误事,干部会误  相似文献   

3.
谭泽明  ;戴永恒 《传承》2014,(5):62-64
人际传播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是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的交流与互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传播工程,而人际传播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传播有普遍、易控、真实等具体特征。深入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特点,研究新媒介环境下人际传播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陈慧 《理论月刊》2007,(4):103-105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对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效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高传播者素质、促进文化育人,研究传播对象、提升需要层次,营造和谐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本访谈研究通过探究青年对于网络政治段子的认知与态度,归纳网络政治段子青年关注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政治段子的传播对其社会认知、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作为网络政治段子的最重要受众群体,网络政治段子传播已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在对待各种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上,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其娱乐性,享受背后的社会民主氛围,并期望就此表达自己的各种政治观念和需求;网络政治段子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影响力,特别是负面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加强民主化建设,保障青年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对网络政治段子加以引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传播中的拟人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政治机构或媒体的拟人化形象;二是政治话语的拟人化表述。这一现象的实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政治机构或政治话语的"人化",消除公民的政治冷漠,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使相对孤立的网民转变为参与协商的公民。适度拟人化使政治信息更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提升政治传播的公众参与度。而过度拟人化则不免走向娱乐化,偏离政治传播的原本意图,弱化政治传播在生产、建构或反映特定国家与社会关系时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体怎样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做好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传播工作,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成为中国电视媒体肩负的民族政治传播功能的重大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做好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至关重要,关系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从探析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活动的自身特点、电视媒体传播功能的表现特点,并就如何加强电视媒体对少数民族思想政治传播功能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为世界瞩目的今天,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和硬实力的增长相协调相促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的增强有赖于广泛的传播,尤其是政治文化传播。在众多跨文化传播内容中,政治文化传播对于软实力的提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代中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  相似文献   

9.
刘强 《岭南学刊》2015,(1):22-28
回归以来,香港传媒在发挥"社会公器"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种种乱象。这些看似商业化、戏剧化或煽情化的政治传播乱象背后,是深层次的利益纷争和权力的较量,是政治力量、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在媒体的反映。要采取"去政治化"的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才能有效化解部分政治传媒的负面影响力,才能夺取政治传播的话语权,才能有效整治香港政治传播领域的乱象。  相似文献   

10.
陈波 《人大研究》2014,(10):45-45
在微信、微博、APP迅猛发展,移动互联思维日益影响并改变国人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当下,提高媒介素养已渐成共识。大众媒介是政治传播的“扩音器”,作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人大代表在媒介素养的“补课”方面,显然比一般公众更为迫切和必需。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民政协政治沟通的机制性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沟通功能是人民政协的基本功能。从建国至今,人民政协在沟通执政党、政府与民众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人民政协的沟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机制性问题,沟通主体、沟通渠道、沟通客体、沟通方式等沟通要素难以有机结合、相互联动,致使上情难以下传、下情难以上达、沟通不畅等现象还时常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沟通功能,就必须健全沟通要素的功能,通过制度化建设等措施,促进沟通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联动,形成运行有效的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的角色越来越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中,政治参与是衡量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首先对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这四大城市女性参政现状进行数据对比,然后对其促进女性参政的机制进行分析与比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保障、政党促进机制和民间促进机制这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从四大城市的经验中归纳出有益的经验,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性别平等目标实现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舆论战已经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作战样式。不断创新舆论战法,加强舆论战与心理战、法律战之间的高度协同,完善舆论管控体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夺取现代战争制舆论传播权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长期的敌对隔绝,使双方缺乏有效的政治沟通,无法建立足够的政治互信,从而使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成为双方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当前,两岸如何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已成为双方必须着力研讨的课题.为营造两岸民主、平等的协商氛围,扩大双方在政治议题上的共识,本文提出以"中华两岸共同委员会"的政治沟通模式为过渡,并在两岸完全统一的政治架构下对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作出终局安排.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发展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 ,增强政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是我国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主题。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观念形态 ,与政治制度发展息息相关。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方式 ,对政治制度发展具有动态的双重效应。因此 ,只有大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 ,才能推动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警察专业外语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国际警界间的工作往来与合作愈加密切。因此,能否顺畅地与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警察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便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文章探讨了培养和提高预备警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从多样化的理论培养入手,着重模拟实践技巧的演练,并突出了警察职业的特色。该项研究旨在提高预备警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从事未来国际警务合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多重影响因素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作为保障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在分析认定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着重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所应达到的目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与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与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政治文明程度越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透明度越高,政治参与机制越完善,妇女参政的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从根本上体现男女平等。政治文明必将推动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不仅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于政治文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能够优化政治文明环境,消除社会偏见,促进男女共创政治文明新格局,使人类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针对政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防范政治风险"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给我们科学把握政治风险的成因、特征和治理指明了方向。国内外发展环境蕴含着的不确定性,成为政治风险萌生的综合成因。政治风险属于非显性风险,具有隐蔽性、多源性、致命性和长期性特征,但政治风险并不等同于政治危机。如果治理得当,我们仍可把风险压力及时转化为发展动力。政治风险的治理关键要以制度建设为总抓手,不断推进风险治理现代化,实现政治权威、政治能力和政治活力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为我们今后防范化解政治风险提供了基本原则和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20.
Ian Weber 《当代中国》2002,11(30):53-75
China's television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a number of internal changes that have shaped this system's structure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configured the propaganda and control modalities of this industry to allow television to become the prime mover for economic reform.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s dynamic television system from 1995 to 1999 i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This analysis provides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olicy changes impact on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the system's component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changes have had dramatic and lasting effects on the way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operates in China. These effects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organisations, that are attempting to find a foothold in this booming industry, and for the Chinese television vie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