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说不尽的烦恼,总感觉有劲使不上,孩子听不进去,结果与自己的努力和意愿相差甚远.其实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初普”、“普六”和“两基”三个阶段.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积极广泛参与.把支教重教工作真正落实到了行动上。各地都掀起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盖”的办学热潮。村民投工献料,社会捐资助学。村村寨寨都办起了学校:乡镇有初级中学,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必然要在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一、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1.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为家长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主动与学校联系,真正掌握孩子的爱好、兴趣、长处和不足,避免出现在家里表现一个样,在学校里却是另一个样。家长要与孩子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让孩子对你能说心里话,使他的所思所想都  相似文献   

4.
误区一:“培养孩子是幼儿园、学校的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们往往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幼儿园,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老师,家长们意识到,良好的教育是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家长本身首先应当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是在婴幼期奠定的,而婴幼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一生中教育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孩子掌握初步的知识、智力的  相似文献   

5.
有些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和要求太高,但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产生心理障碍,使孩子得了似病非病的"心病".  相似文献   

6.
每个家庭都想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但往往因措施不当,前功尽弃。笔者认为,对孩子教育应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自律自理、自我约束意识,如能从建立孩子成长档案做起,建立一种有序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学者通过研究一致认为: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变异对3岁前16岁后,性格豪爽、感情粗放,受教育程度高的孩子的心理伤害小些,伤害最大的是正处于青春危险期的少年.特别是那些父母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态差,自己又是性格孤僻内向、感情细腻敏感多疑的孩子.这里主要谈单亲家庭里采取溺爱式和高压式教育方法时,孩子容易产生的行为问题.1、溺爱式教育方法使孩子性格变得骄横任性不服管教.  相似文献   

8.
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有出息,于是.怎样使孩子聪明便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学前儿童三岁以后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教师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进行系统地引导教育,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智力.那末,作为同孩子长期相处的家庭该如何配合幼儿园从小便开始培养孩子增发才智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也来当教师,进行随机教育.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千真万确的.无论你承认与否、有意无意、想与不想,你都在充当你孩子的教师.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聪明与否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教育,而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关键几年随意渡过,智慧的潜能也许就永远地被忽视埋没了.  相似文献   

9.
许多家长将自己孩子失足的缘由归之于社会。其实,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症结还是在家庭,与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有关。我们  相似文献   

10.
佚名 《人事天地》2007,(10):48-49
白玉彤一出生就没有右耳朵,有亲戚甚至劝他父母把这个“不祥之物”扔掉。可是,充满爱心的父母毅然放弃了二胎指标,决定要尽自己的一切,让这个不幸的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然而,我们在日常生动中,习惯用明示教育,也就是直接给孩子以明确的指点,让他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因为这种规律教育影响的外显性,只采用这一手会使少年儿童觉得自己是被管制,特别是孩子长到六七岁以后,自我意识增强了,对事情的分析、认识能力也增强了,如果我们一味地强制要求他们,只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Internet内容丰富,气象万千,不但对成年人有无穷的吸引力,亦对未成年孩子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但Internet并不都是阳春白雪,也有潜流暗壑。互联网上黄毒泛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面就如何防止孩子遭遇网上“黄毒”的侵袭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希望能对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Internet内容丰富,气象万千,不但对成年人有无穷的吸引力,亦对未成年孩子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但Internet并不都是阳春白雪,也有潜流暗壑.互联网上黄毒泛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面就如何防止孩子遭遇网上"黄毒"的侵袭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希望能对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安全、充满爱心的家庭中教育孩子有利于减少暴力,父母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有一些有益的建议。一、给孩子持续的爱和注意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强烈的、充满爱的关系,从而感到安全和放心,进而发展一种信任感。如果缺乏与关心他的成人的稳定的联系,孩子就会有发展成为敌意的、难相处和难于管理的人的危险。那些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特别是在早年,问题行为和过失行为在这种孩子身上就不太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从这里迈出走向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走好人生之路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由于受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局限,不少家长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方法,殷殷期望最终化为乌有,有的家庭教育甚至酿成悲剧,教训深刻。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竟有  相似文献   

16.
大漠上,某位王公有大量的马匹和羊群,一个牧童显然不够,于是他又找来两个穷人家的孩子。 主人安排瘦弱一点的那个孩子放羊,另一个强壮一点的孩子牧马。可是,当主人离开后,强壮的孩子逼迫瘦弱的孩子跟自己交换工作。因为马的食量大得惊人,牧马要跑很远的路,而且马的性子又暴烈,牧马显然要比放羊艰难。瘦孩子迫于压力只好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现代儿童教育观点宣传的是对孩子的心智教育,提倡对孩子的鼓励。孩子需要激励,犹如种子需要阳光,激励是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这句话对当代的父母极为重要。教育孩子既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长期、细致、艰苦的工作。家长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人格,使他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李琳法在1999年第7期《青少年动态》上撰文,指出了家庭教育易涉入的几个误区:一、期望值误区。期望值高些,就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具体实现期望值的过程中,阶段性。较显性的期望应具体些,不应脱离孩子目前的种种实际。二、重结果而轻过程误区。有很多家长只重视从学校反馈回来的结果,忽视对孩子具体学习过程进行把握,平时不问及、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三、评价的参照对象误区。很多家长把评价孩子的参照对象定格为往日同龄的自己,或定格为自己孩子早些时候(即孩子的过去),从而产生种种疑问和疑惑。四、否定学校…  相似文献   

19.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给孩子“充电”,培养孩子的一种或多种特长已成为一种时尚,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地给孩子“充电”却会带来许多问题。 有一位家长为了孩子将来的发展,让孩子练钢琴、学英语,还参加作文辅导班,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孩子很少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迫于家长威严,孩子违心地去练、去学,久而久之产生了消极抵抗情绪,一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现在两个小时也完不成。家长认为花那么多钱和心血,孩子不好好学太不争气,太不体谅父母的用心。于是开始严厉  相似文献   

20.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留心孩子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从事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等方面的活动,把能反映孩子成长经历的、对孩子有影响、有意义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建立孩子成长档案,是一件非常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情。 建立孩子成长档案,应按照全面、客观、发展的原则,从孩子出生开始,全面记录和积累孩子从婴幼儿的成长发育,到幼儿园,再到小学中学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情况,既要记录他们的优点和“光辉业绩”,也要记录他们的不足及“过失”。对孩子“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