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次中学校园心理咨询,咨询员被安排在一间大教室里。由于人来得太多,学生会干部不得不在门口把起了门,透过窗户我可以看见外面排起了长队。一个、两个……在忙碌的咨询过程中,一位女孩始终在我们的眼前晃动,她手拿一支笛子,与守门的学生干部不停地说笑着,我一直以为她是学生会的人,直到她漫不经心地来到我的面前。“我可以请教一个问题吗?”她转动手中的笛子,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当然可以,你请讲吧。”我一边打量她,一边回答,脑子里还猜想着她的“问题”。“我自进  相似文献   

2.
姊妹之间     
“如果让我立刻回答,我要说,她简直是蠢极了。”当询问一个年轻女子对其姐姐的感觉时,她说。一会儿她想了想,作了一个更完整的答复:“我们互相制造了那么多麻烦,我对此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之间又有不可言喻的亲密。不管打过多少次架,我想我们总是心心相映……我关心她,为她担  相似文献   

3.
她是北大89级比较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学习及认知能力。她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猴。在中国从事这项研究的人还极少,女性研究人员则更寥寥无几。她喜欢她的专业,她喜欢猴。她说金丝猴“太美了”:长长的金发、亮亮的眼睛、翘翘的鼻子……,我是无论如何领略不出这美。中国的灵长类动物最多(猴、猩猩都属此类),而英国的珍妮·古道尔却领先出版了《黑猩猩在召唤》,她一想起这事心里就有些…… 她说她“贪玩儿”,别太相信她的话。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只在晚上睡觉前才会找到她,睡觉前又一定要看“闲书”报刊杂志什么的。 她“大胆”地说了她的“个子不高”也“没有读研究生”的丈夫,实际上还是“浅说辄止”。常见她穿着漂亮而得体的衣服,她不说来处,却掩饰不住那份得意。有人说:“把你打扮好了,让人知道你有一个好丈夫!” 作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的女博士生究竟是什么样子,苏彦捷的自述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人事天地》2007,(3):39-39
“通宵达旦的学习对她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我太喜欢纽约,太喜欢我的工作了”,“我觉得自己有用不完的力气,我没有丝毫的抱怨”……在子墨的成长历程中,写满了激情。她尽情地享受工作带来的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感觉,可以说,正是这种隐藏的激情,这种随意的享受,成就了子墨,让她成为机遇的宠儿。  相似文献   

5.
上海统战理论研究会成立至今已有20载了。现在大家热情祝贺她的20岁生日,我也非常高兴,更引发了我对美好往事的不少回忆与更多的联想。年方20,还是一位“青年”,但她已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茁壮地成长起来了,已经取得了人所共见的不少学会工作成果。我相信,她前途无量,因为统战要搞到共产主义社会。就在我们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她也定然会团结更多的志士仁人,汇聚并捧出愈来愈多的学会学术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6.
杨枫 《人事天地》2007,(3):42-43
邢海燕是我在飞机上偶遇的朋友,我敢说她精明干练的样子能给任何见到她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刚坐下她就开始找我攀谈了,从老家到北京,从空中小姐到飞机餐,总之特别能说。最后,当我得知她在北京卖保险时,终于“顿悟”:难怪她那么有口才。下了飞机,她主动问我要去哪里,然后热情地说送我一程。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本以为是有朋友开车来接她,没想到却是她的司机。一个专科毕业的四川女生,到北京卖保险三年的时间,不但拿到了本科文凭,现在还有了自己的司机!出于钦佩和好奇,我留下了她的电话号码……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工程师”的她用心地哺育每一位学生。任岁月侵蚀她美丽的容颜,但卷卷青丝掩不住她明亮的双眼。透过她的眼眸.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她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她,就是武汉电力学院首次授予的5位“教学名师”之一的经济管理系副教授李珞新。  相似文献   

8.
(一) 采访魏绍芬,是我个人采访经历中约请最快,然而历时最长的一位。魏绍芬是前年换届后从人大到政协的,对她的情况我原本并不熟悉,但她名字前面的那一连串头衔牢牢吸引了我,我想,她一定是位有“故事” 的人物。当我电话约请她时,魏绍芬十分富有个性,当即  相似文献   

9.
读《芒山盗》 小时候,每当我做了错事,母亲总是喋喋不休地对我左右教导,什么“柳不穿不成林,人不教不成人”、“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受教条武艺高”等等,母亲本没有多少文化,可是教育起我来,她几乎每次都能找到许多连我也不知道从那里冒出来的俚言俗语,凡是她能想到的,都一咕脑地全叨唠出来很是令我反感。可是,最近读了明代陈继儒的小品《芒山盗》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一种深深的感激不禁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0.
从报纸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其女儿早年只身去了香港,现在是一名医生。前几年她曾回故乡一趟,她深情地说:“在香港,我虽然有汽车、别墅,可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啊!”她决定待香港回归后,回老家建房,与老父  相似文献   

11.
1978年,我在北京人民出版社(现北京出版社)参与《十月》杂志的创办。编辑部的人四处积极组稿。那时听说丁玲也回到北京,住在友谊宾馆,为自己政治上翻身努力活动。我找到友谊宾馆丁玲住处,跟她说我是《十月》杂志的编辑,是来向她求教,跟她约稿的。她怀疑地望着我说:“我的东西你们能发表吗?恐怕落伍了吧?”  相似文献   

12.
她做女人的时间并不长,35个春秋便不幸英年早逝。如果,那时没有遇上妇女的克星——难产,或许她也能象她的昔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窗好友、《海滨故人》中的“宗莹”程俊英一样活到今日。然而,愿望总是愿望,现实还是现实。她活得很累,活得好苦。她曾经自喻是不堪重负行走在沙漠荒原中的骆驼。翻开她那短暂的生命史和一篇篇用血泪蘸写的文章,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位泪痕满面的哭诉婆形象。她声斯力竭地叫喊着:“我只恨我为什么要作女人,而且是中国的女人!”  相似文献   

13.
思绪飞扬     
小静 《人事天地》2007,(11):M0002-M0002
《人事天地》是一本励志的好书。能给人一种逆境中奋进的勇气。这本书是通过许多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她无声地在为我们传授成就的秘诀与经验。我是《人事天地》一如既往的衰实读者,我一直伴随着她成长、背着她行走在人生旅途中;她经常能让我思绪飞扬……  相似文献   

14.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曾如是说。当然,先生当时是把“路”赋予 了特定的寓意。 但就当今世间的路而言,新的时代又赋予了她以新的含义,因此,我们也必须重新审视我门眼前 的路  相似文献   

15.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便感觉出她那独特的“风味”.她那种关注于女性命运的亲切和执著于日常小事的贴已,让人平生出一份生命的情趣.再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又疑惑许多评论者把张的作品标榜为早期的“正统海派文学”,是否恰是因了这份“亲切”和.“贴己”呢?这份疑惑终于被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解释了:“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流言·到底是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写文,文中就自然带上了“上海味”,当尝试着从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里去识读“海派”风格时,却愈感这种“海派风味”的魅力和诱惑.  相似文献   

16.
我们班一个孩子,父母双下岗.每年都领学校的救困基金。印度洋海啸捐款,她一下子拿出了50元。她说得很淳朴:我就是觉得别人帮助我.我也要帮助别人2004年“感动中国”奖的得主之一徐本禹领奖时,只谈起小时候邻居2块钱的帮助.谈起母亲教导他要懂得感谢和感恩。他们朴素的话语非常感人。  相似文献   

17.
龚澎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她是我们党杰出的国际问题专家,也是卓越的国际政治活动家。“文革”期间,她患脑疾,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长期手术治疗,但终因病笃,于1970年9月20日不幸逝世。当时我在湖北沙洋下放劳动,噩耗传来,不胜悼念。回忆“七七”事变后,龚澎同志随朱总司令从延安来到晋东南太行山上。大约是1938年秋间到达,1941年初由党中央电令调回延安,前后将近三年的时间,我和龚澎同志作为燕园同学相聚在抗日前线,每忆及此,  相似文献   

18.
我今天才知道,黎明总是最早降临在对面的山包于是,这里,每天每天都是第一个接受阳光的 照耀!哦,这里,就是我们的学校!今天,当她又一次地从睡梦中醒来, 当她又一次地迎着寒风向黎明报到,她便迎来了她的第一次校庆,  相似文献   

19.
诗三首     
深情我们之间的爱很深很深象光明那样深比方在漆黑的夜里我犹然能听见她的呼吸落地的声音(莫西芬:原《山东文学》主编) 忆明知道她已远去但是仍然觉得我扶着她的软语走上 天边而她又挽着我的歌声走了回来我们步步踏着快乐完全忘记什么叫生离死别是的生也好死也好千万莫忘了拿快乐去寻找快乐爱也是这样只要时间不倒它就不会断绝所以我几乎每一天都觉出在我的歌声里有她的歌声回荡而在她的血液里有我的爱在漂泊  相似文献   

20.
一只黄鹂     
新学期走进办公室,一眼就看到W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接手那个年级纪律最差的班级后,整天被疲惫和烦躁拖得渐渐失去活力的她,今天突然笑得这么开心。有什么好事吗?“知道吗?我们班的YUE转学了!”她看到我,连忙大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