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海涛 《法商研究》2012,(3):153-160
2012年4月5-6日,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十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主题为"民生.发展.经济法"。现综述如下。一、经济法保障民生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张守文认为,我国目前存在来自国计和民生两个方面的"双重压力",两类压力的缓解,离不开法制框  相似文献   

2.
一、学术研究概况 2004年,经济法学研究和探讨的气氛活跃,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年度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主要有:4月17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高校财税法教学改革研讨会";5月11日至12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德反垄断法研讨会";5月15日至16日湖南大学法学院举办的"中国青年经济法博士论坛--‘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联动中的经济法'";6月19日,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学会召开的"市场主体法制论坛研讨会";8月15日至17日,辽宁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沈阳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经济法前沿理论研讨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汤黎虹 《行政与法》2012,(6):99-104
任何法部门都要有理论基础。经济法理论基础应当以讲求法意理论、突出经济法特征和承认其他部门法理论基础为立论之本,并从经济法价值层面推衍出来。以往学界关于经济法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没能够符合这些条件,故诸说成立的根据不充分;而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理论基础对于从经济法价值层面推衍的"整体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及覆盖的法内容,又无力支撑。于是,寻找经济法自身的根本理论支撑就十分关键了。笔者研究发现,经济法为了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必须不断解决个体性经营无序带来的"整体"损害问题,于是,经济法配置的整体性经济权应当是限定个体性经营权的职权。笔者将这一理论称为"限权论"并定位为经济法理论基础。这一理论也是在与民商法的"保权论"、行政法的"控权论"、社会法的"扶权论"等理论基础的界分和协调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蒋悟真 《法商研究》2007,24(4):80-88
以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为参照可以看出,以往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脱离立法与实践,致使理论的传承性与内容的重复性过强,囿于对独特性的强制性证成而忽略了经济法律关系在主体设置上的重要性,在"主体—行为"模式上缺乏持续而系统的研究路向。经济法主体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超越。拓补经济法主体理论框架的关键在于以"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为指引创新经济法主体的设置模式,并以"社会本位"为理念突出经济法主体的法益目标。经济法主体理论抽象的价值依归,在于发挥经济法中"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由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经济法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2月2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经济法、民法、行政法教学和科研的法学工作者共112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就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的体系这四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对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代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是诸多理论争议的根源。自从法学界提出"经济法"这一命题以来,论争与质疑就一直伴随着经济法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些论争最为根本的分歧集中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上。基于现实社会的需要和民法等其他部门法在调整经济关系的局限性,通过经济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学说的发展的研究,总结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四个方面:1.企业管理关系;2.市场管理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4.社会保障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法研究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存在着严重的范式危机.热衷于调整对象之争,而难以跃出大陆法系板块思维束缚的樊篱;迷恋于国家权力情结,而忽视了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内洽性及其与私法的相容性;陷入了经济学的帝国主义阴影之中,而无法构建经济法学自身的话语体系.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拓展亟需研究范式的转型,实现从"调整对象"--"对象调整"、"权力-市场"--"市场-权力"、"经济-经济法"--"法律-经济法"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由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法研究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于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的常务干事,中国经济法研究会的顾问、常务理事,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经济法制机构和十二个经济法研究会分会的负责同志以及特邀代表,共一百多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改革、搞活、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经济立法,开展经济法理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法学研究概况 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济法学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年度的学术活动主要有:5月31日,北京市法学会和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经济法学、金融与财税法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和谐社会法制论坛";10月26至28日,由中国经济法学会主办、江西财经大学承办的"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在南昌举行,就"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等四个主题进行了研讨;11月5日至6日,主题为"财税改革与财税法理论创新"的"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海峡两岸财税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举行;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经济法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经济法前沿和热点问题高级研讨班";12月15至17日,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召开了"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财税法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略论经济法的宗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关于经济法宗旨的研究状况 各国学者以往多把经济法的宗旨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或概念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他们常常通过经济法的宗旨认识经济法的概念,或者直接把前者引入后者之中。这在德、日学者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德国“集合说”的代表人物努斯鲍姆(Nussbaum)认为,经济法就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或集合;“组织经济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密特(GoLdschmidt)认为,经济法就是为了改进生产而规制交易经济和共同经济的法;日本著名经济法学家金泽良雄则认为,经济法的宗旨是以社会协调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循环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困难,经济法就是以“国家之手”代替“无形之手”来对经济运行进行社会协调的法。  相似文献   

11.
<正> 由四川、河南、陕西三省法学会发起,有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法学会,司法部门,高等院校经济法教学、研究工作者一百多人参加的经济法理论讨论会已于1984年12月18日——22日在西安召开。会议收到论文、调查报告七十余篇。这些论文、调查报告反映了与会同志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心得体会和对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经济法的本质,"增量利益说"打破了学术界主流的"协调说"和"干预说"的疆域,提出了全新而独到的理论—传统私法和公法调整的是存(减)量利益关系,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增量利益关系。"增量利益说"的立意在于:一是在调整对象问题上彻底摆脱了与传统私法和公法纠葛不清的局面;二是确认剩余权为经济法的法权利范畴,澄清了传统法权理论在企业法中的误解;三是从社会化生产入手研究经济法,从而避免了误入经济行政法和民法特别法的雷区。  相似文献   

13.
梁健 《法制与经济》2013,(5):112-113,115
经济法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教学需要社会热点与关切的引入,这是链接经济法抽象理论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之间的桥梁,经济法理论原则可以通过社会热点与关切的引入,从抽象宏观转向具体微观。"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宣传语、广西电力形势等即为笔者目前所进行经济法教学时用以讲解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些事例,通过对这些教学事例的探讨,以求彰显经济法教学的实用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的经济法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扩展和解决等重要问题,可以从经济法理论的视角进行解析。其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源于"两个失灵",它从消极方面体现了加强经济法调整的重要价值;金融危机的扩展,同国内与国外经济、实体与虚拟经济、内部与外部经济等多重二元结构直接相关,需要运用经济法进行"辨证施治";金融危机的解决,同样应当遵循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明晰相关主体的不同类型法律责任,并通过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的综合调整,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召开的全国经济法理论研究工作会议,于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在沈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经济法理论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二百多人参加会议。大家就当前经济法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经济立法、经济司法的实践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关于为什么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大家在具体解释上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经济法是各部门法的综合产物。它的发展的主要特征不是“越分越细”,而是“综合”。其范围之广,体系之大,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15-16日,由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律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主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经济法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完善。现综述如下。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理论深化(一)经济法的理论现状胡改蓉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期间发表的经济法论文进行了详细梳理,认为2011年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不断趋于深入,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深度契合;张士元则用深化的共识、多彩的个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于2008年11月1日-2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会议以"改革开放经济法30年"、"改革开放经济法学30年"为主题,共征集到论文176篇。会议围绕两大主题并结合当前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经济法的价值体系是经济法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全面而深刻地论证了经济法的价值体系,认为经济秩序是经济法的基础价值;经济安全和实质正义是经济法的基本价值: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沈铀 《行政与法》2007,5(12):147-149
社会中间层是在内涵上涵盖社会自治组织、社会经济团体等概念的理论范畴,通过"政府——市场"二元结构向"政府——中间层——市场"三元结构的转型,其作为经济法新的调整对象为经济法实现协调国家经济运行的立法目的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前景。本文将重点阐述社会中间层对经济法理论创新、实体法和程序法实现机制的作用和基础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20.
《现代法学》2019,(4):3-17
以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为界,可将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前30年和后40年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中统一经济管理体制的推行,以及"经济宪法"对计划经济的强调,经济法制度日渐衰微、沉降,几近于无。在后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度分权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经济宪法"对"计划与市场"等重要关系的重新定位,经济法制度日益强盛、浮升。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宪法"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直接影响,它们是导致经济法制度变迁的三大因素。经济法制度的兴衰与沉浮、荣枯与有无、多少与强弱,与上述三大影响因素的变动具有内在一致性。历史、系统地分析经济法的制度变迁,尤其有助于经济法的理论深化和制度完善,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