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赖性药物是指重复摄取的某种药物,能形成精神和身体的依赖,继而发展成强制性地增加剂量并成瘾,最后甚至为生存的必需品.目前在文献中有许多名称,如滥用药物(abuse drug)依赖性药物(dependencedrug),成瘾性药物(addiction drug),麻醉品(narcotics)等.依赖性药物或者成瘾性药物包括麻醉品或是麻醉镇痛药(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类);精神药物(镇静安眠药和抗精神忧郁药,安非它明类兴奋剂、致幻剂).滥用药物的范围应当比依赖性药物更大,例如一些医源性药物,由于药物本身的正性效应加上用药方法、剂量和管理上的问题而逐渐被归人到严格控制的滥用药物之列.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是一种新型成瘾性物质,近年来在我国氯胺酮合并多物质滥用的现状日趋严峻,其中青少年人群的滥用尤其值得关注。氯胺酮合并多物质滥用后,往往会有更为严重的精神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及心脏、肺、肝、肾等器官的毒性损害。本文拟从氯胺酮的基本性质、氯胺酮与其他成瘾性物质尤其是乙醇联合滥用的现状及趋势及其所导致的精神、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肺、肝脏、肾脏等器官损害等,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刘晓梅 《法治研究》2011,(12):70-76
基于对T市970名青少年吸毒人员的问卷调查和43例个案访谈,从人口特征、行为模式、社会身份与关系网络等方面对青少年滥用新型毒品和吸食海洛因状况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显示,两类吸毒人员构成在总体上呈现出男性多、未婚者多、社会闲散人员多等"三多"特点。与滥用新型毒品的青少年相比,海洛因吸食者的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低;吸食者的成瘾性较高;其朋友圈子较小,人际关系网络相对脆弱。  相似文献   

4.
我国挥发性有机溶剂滥用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黎华 《法制与社会》2011,(33):211-212
挥发性有机溶剂是使用后给人带来欣快感,长期使用会使人形成依赖性,类似于毒品对人体作用的物质.很多国家都存在滥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情况.为预防挥发性有机溶剂被当成毒品替代物进行滥用,本文介绍了挥发性有机溶剂滥用的历史及现状,研究了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成瘾性、人体的作用及危害,提出了预防挥发性有机溶剂滥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安眠酮是一种作用时间快、半衰期长的低毒性镇静催眠药物,长期服用有一定的成瘾性,目前国际上已将此药列为滥用药品,控制其生产和使用。由于安眠酮的代谢周期长,在体内容易积累,其代谢物  相似文献   

6.
毒品档案     
毒品,一般指非医疗、科研、教学需要而滥用的有依赖性的药品。所谓依赖性药品,主要是指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我国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中所指的毒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而所谓药物依赖性,即成瘾性,通俗而言,就是需持续用药,一旦停止,人的身体和心理就会出现异常痛苦的反应,此时如果重复用药,就能获取强烈的欣快感和特异的松驰宁静感。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3):279-284
合成卡西酮类新型毒品是精神活性物质中的一种,通常以"浴盐"、"植物肥料"等名义售卖,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滥用趋势,在欧美国家尤为严重。该类物质是一种与苯丙胺类物质结构类似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主要作用于中枢单胺类转运体,产生与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相似的药理作用。合成卡西酮类物质以卡西酮为原型进行设计,其衍生物众多且更新速度快,极大的影响社会稳定和人类健康。合成卡西酮类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在阐明其脑内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础上,采用如颅内自我刺激、条件性位置偏爱、药物辨别、自身给药及行为敏化等行为学实验精准地评估各种衍生物的成瘾性,判断其滥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成瘾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胺酮为苯环己哌啶(PCP)衍生物,是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桔抗剂。除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外,氯胺酮还具有一定的致幻作用和成瘾性,非法滥用氯胺酮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本文根据氯胺酮的药理及毒理学特性与目前公认的药物成瘾机制.从与药物成瘾机制有关的强化效应和奖赏系统、解剖结构、相关受体及个体差异等方面,对氯胺酮成瘾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氯胺酮在我国大陆的滥用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初,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毒品问题发生变化,吸食者开始尝试新兴的精神药物,其中包括氯胺酮(常称作“K粉”或“K仔”)。1999年,香港首次查获氯胺酮。2000年,氯胺酮已广受香港青少年滥用者的欢迎,其滥用程度已超过MDMA。从2001年开始,氯胺酮跃升为香港滥用药物之最。随着粤港澳三地经济  相似文献   

10.
大麻是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雌雄异株的草本植物,其内含有具有强烈成瘾性和麻醉性的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价格低廉、获取方便、且受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合法化的影响,目前已成为滥用最广泛的毒品之一.因此,大麻植株的鉴定对于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DNA遗传标记的大麻鉴定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生物检材血液中滥用药物的快速溶剂萃取(ASE)方法.方法 通过优化快速溶剂萃取各参数,提取血液中的滥用药物进行GC/MS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血液中美沙酮、可卡因、蒂巴因、海洛因4种滥用药物的平均回收率在87.8%~97.5%之间,滥用药物在0.4μg/mL~4.0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结论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回收率高、重现性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材血液中滥用药物的检验鉴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指出了娱乐歌舞场所青少年使用毒品造成的相关危害;其次,分析了导致欧盟国家娱乐歌舞场所青少年毒品滥用的成因;最后,简要介绍欧盟国家在预防和减少娱乐歌舞场所青少年毒品滥用,以及降低毒品滥用导致的相关危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的自尊对青少年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青少年自尊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包括家庭和早期经验、青春期与身体形象、成绩的反馈与自我效能、对能力的胜任与自我评价、社会赞许与支持、家庭氛围等。  相似文献   

14.
Li PW  Wang YJ  Liu JF 《法医学杂志》2007,23(4):309-311,315
唾液是一种成分简单、易于采集的体液,某些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可以反映其血药浓度。本文分析了滥用药物进入唾液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综述了唾液中滥用药物分析时样品的采集、前处理和检测方法以及唾液与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相关性。认为唾液是临床和法医学方面很有价值的分析样品,用唾液中滥用药物浓度来推测血药浓度具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依据国家科技部基础性科研项目<毛发中毒(药)物鉴定标准及其质量控制>成果和鉴定实践的经验总结,吸纳了国外在证据认定和规范管理上的优势,提出毛发中滥用药物分析方法标准化的建议,对毛发采集方法、毛发清洗方法、毛发中滥用药物提取方法、毛发中滥用药物分析方法及结果的判断、毛发分析的质量控制等进行规范,供同行讨论、实践比对、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设计科学的问卷,采用不同的方式,对随机抽样的240名吸毒者进行调查,全面获取与吸毒有关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吸毒者初次吸毒的原因有14种.2、吸毒者第二次吸毒的原因有16种.3、吸毒者复吸的主要原因有18种.而且进一步分析认为,毒品的容易获得与轻易可以接触到吸毒人群是吸毒者复吸的客观环境因素;毒品的易成瘾性,是戒毒者复吸的一个重要的药理性因素;戒毒者的个人心理素质差,是复吸的重要主观原因;政府和社会对戒毒者出所后的帮教措施未能跟上,是戒毒后复吸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另外,家庭中有无其他吸毒者、是否有强烈戒毒愿望、是否伴有反社会人格障碍以及毒品的滥用程度与复吸有密切的联系.本文还对转为注射滥用的主要原因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曦  胡泽卿 《证据科学》2007,14(1):I0018-I0022
近年来,随着吸毒人数的增加以及非法成瘾物质的种类日趋繁多,成瘾性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而阿片的半合成品--海洛因更因为其高纯度及相对较低的价格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依据国家科技部等科研项目成果和鉴定实践的经验总结,吸纳了国外在证据认定和规范管理上的优势,提出尿液中滥用药物分析方法标准化的建议,对尿液收集方法、尿液中滥用药物提取和分析方法、分析的质量控制等进行规范,供同行讨论、实践比对、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是一种苯丙胺类的兴奋剂,其兴奋作用小于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其成瘾性[1]和毒害神经作用[2,3]都明显小于甲基苯丙胺,但它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及滥用的可能[4]。二甲基苯丙胺(Dimethylamphetamine)有时会在非法甲基苯丙胺实验室中出现,但一般都是杂质,而不是预期产物。  相似文献   

20.
潘旋 《犯罪研究》2013,(4):53-58
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猛增,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学术界的关注。同时青少年无聊症候群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无聊的研究及无聊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无聊可能从情绪、药物成瘾等多方面影响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