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江 《法制与社会》2010,(9):156-157
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如何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对群体性事件预警的认识和对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置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在探讨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基本概念的同时,结合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群体性事件预警与处置的前、中、后期出现的问题进行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管理分析,提出了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置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许敏 《法制与社会》2013,(25):206-207
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形式,自其作为学术研究的专业术语开始,学者们从政府体制、决策机制、治理形式三方面构筑了协商民主的内涵框架。以协商民主为理论基础,重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范式,有助于促进公民有序参与、防止社会矛盾激变、彰显治理合法性。当前,新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壮大、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基层协商民主的创新形式为拓展协商民主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实践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特征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亮 《行政与法》2010,(9):45-48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型危机形态。它具有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爆发时间的瞬时性、聚合能量的倍增性和诉求内容的隐秘性四个主要特征。因此,建立舆情预警系统,主动设置公众议程,争夺网络话语权,把握舆论制高点以及搭建网络对话平台,畅通民意互动渠道,是政府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吴兴民 《政法学刊》2009,26(6):92-94
群体性事件是对社会已然存在的危机的一种反映,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危机重构社会秩序的行动。它在本质上是体制内缺乏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而只好采用体制外的要求改革的形式。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从体制内建立顺畅的沟通与表达机制,才是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5,(1):108-1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现实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疏导存在理念有偏差、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机制不健全、疏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向意见领袖借力、严把网络关口等措施,以期提高网络舆情的治理和疏导水平。  相似文献   

7.
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对于及时收集关于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情报信息,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以整合群体性事件信息资源为目标,建立渠道通畅、网络严密的群体性事件监测机制;组建专门的情报信息管理、协调和处理机构,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测和预报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群体性事件调处的快速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网民及内部心理机制变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最后从政府、媒体及网民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及疏导机制、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转型中国社会治理中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因官民矛盾的激化而引发。与时下流行的行政化解手段相比,通过司法这一理性交往渠道更能妥善消解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危机。相较于个人诉讼及集团诉讼而言,团体诉讼因其所固有的制度比较优势,对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更具实效。透过失地农民、出租车司机及环境污染受害者等三类典型群体性事件粗略的微观观察.可以为团体诉讼化解群体性事件机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与法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剧的社会变革直接导致各类群体利益诉求的空前膨胀。当一个社会法律制度供给缺失,利益表达受阻的时候,各类群体性事件则接踵而至。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需要公共理性的主导,需要法治思维之矫正。通过法律制度化建设完善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根本。在我国,应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基本法。为此,必须着力完善我国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我国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制度资源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实际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日益复杂,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和李普特的公众舆论理论,从群体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上分别给出作者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善治构成要素为分析框架,建议行政机关以善治理念进行社会治理,以便依据疏导群体心理,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扩大,保证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态势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是广东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社会发展的断裂、利益表达机制的缺乏、群体利益冲突的增加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根本原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利益表达机制、社会危机应对机制、全面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建平 《法制与社会》2013,(14):196-19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本文试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对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发生机制及应对之策做出分析,探讨通过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来实现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治理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于群体性事件可以借用中医上的"望闻问切"的思想来进行应急管理,所谓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望诊"则是根据观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规模、参与人群等表征来进行观察,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闻诊"则是根据观察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特征和行动指向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类型和危机程度。"问诊"则是要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通过沟通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切诊"确定群体性事件的症结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频发的基本态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与治理群体性事件成为我国社会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群体性事件归根到底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事件的治理仍然要建立在各利益团体协商以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以协商民主为视角,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分析治理群体性事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无处不在。网络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谣言是社会敌意情绪的非理性宣泄。网络谣言往往利用、加深敌意,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对敌意型网络谣言犯罪的防控对策应当从社会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对网络谣言的社会治理,可通过社会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社会敌意;还可通过畅通社会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化解社会敌意。对网络谣言的刑事治理,应做到在有效规制网络谣言犯罪的同时,保障言论自由与民意畅通。  相似文献   

17.
论公民不服从——兼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仅以政治手段化解危机的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有必要秉持政治性向法理性的转向,重新审视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和定位,寻找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思路."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在特征上具有近似性,但因其概念、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植根于西方传统,在当下中国缺乏实现的条件.尽管如此,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都具有一定的法治意义以及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公民不服从"理论仍可为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18.
曹小妹 《法制与社会》2012,(28):271-272
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趋势,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发展及后果,都与法治的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关联.然而,我国群体性事件存在法律治理上的困境.综观各国对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模式,都紧紧围绕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个方面.因此,在我国应以现代法治意识为指引,将群体性事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强化和完善法律预防与解决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房影 《法制与社会》2015,(2):188-189
本文以厦门PX事件和启东事件为例,运用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进行讨论,分析了由环境危机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借助科塞冲突理论中的"冲突的正反功能"、"社会安全阀"等观点来提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朱渝 《海峡法学》2013,15(2):86-93
考察我国近30年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数量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城镇化目的的偏差、农民生存权遭受侵害、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以及农民群体的非理性维权是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防治日益激化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应该从建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以及农民"利益代言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实现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