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庭调解话语与权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以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把语言视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言与权力的关系以及语言对社会过程和个人生活的干预作用。例如批判语言学家福勒(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的序言中也提出,语言运用不仅仅是社会结  相似文献   

2.
结合办案实践,谈谈公诉人法庭举证的方法和技巧。一、抓住关键问题,突出举证重点一是将罪与非罪问题作为举证的重中之重。庭审中,应当特别注意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与否的证据,捕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犯罪情节。例如强奸罪中违背妇女意愿问题、防卫过当的限度问题、伤害案件中的伤害程度、盗窃案件中的数额问题、抢劫罪中是否当场实施了暴力胁迫等等。  相似文献   

3.
职业道德是当代社会三大道德领域之一,是社会公德、婚姻家庭美德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提升职业劳动者的人格,保证社会经济活动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良性运行都有特殊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话语中的角色可以从社会角色和话语角色两个维度作出分析,话语角色不同于(至少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角色,对话语角色的语言学研究不同于角色的社会学研究。法庭调解话语是一种典型的机构话语,  相似文献   

5.
从侦查起诉阶段开始,到案件审判结束,被告的社会地位都显而易见,非常低下,这常常会使法官先入为主地产生一种印象以至于影响其量刑裁判的结果.本文尝试通过分析文化、观念、法律影响等因素所导致的被告社会地位低下,并提出提高被告社会地位及维护被告权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眭鸿明 《法律科学》2011,(4):188-195
清末民初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家族势力的拓展以及国家政权的更替,使得民俗习惯成为社会生活与法律调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国家机构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民商事习惯调查运动,反映了统治者对民商事习惯的立法和司法价值的基本认同;民初的司法机关积极援用民俗习惯进行审判活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关注风俗民情,尊重本土资源的文化氛围。不过,相对于政治国家强势的权力构造及"法律形式主义"体制,民俗习惯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总体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大代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如今人大代表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成一种"荣誉称号",不再空有其名,而是切切实实地成了广大选民的"代言人",成为联系党、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问题很多,也很严峻。而网络中的"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人"的问题也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着重探讨了互联网对人们角色扮演产生的问题,并借用社会学关于社会角色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吴英姿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5月版法官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他的司法行为和具体策略。当代中国法官常常遭遇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既背负着实现程序正义的现代法治理想的重任,又要面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采集自中国刑事审判法庭审判的真实语料,试图在目的原则的视角下,从机构话语、机构角色等方面,分析概括中国刑事法庭审判中被告回答法官、公诉人以及律师所提问题的答话策略及其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实施者,教师对教育管理应具有发言权.法律虽赋予教师以学校教育的民主管理权,但权利不具体也不具有足够的力量,教育行政权力却过于强大,这种不均衡的权力(利)配置已影响了教育本身.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以获得足够的权利为内容进行重构,以期制衡教育行政权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律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从律师的职业特征入手,重点探讨律师的宪法地位与法治角色问题,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律师职业的科学认识,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公共行政改革沿着公务放权和地方分权的路径进行,而二者的实现都有待NGO组织的发展。中国NGO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敦促政府依法行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NGO的发展依然面临种种困境。以美国NGO发展的调研范本为依托,从社会角度探寻NGO发展困境解决的路径,最终落脚在NGO发展中的政府角色问题上,当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政治改革寻求一条可循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周庆熙 《法制与社会》2012,(24):123-125
本文以两例刑事庭审语料为例,以法官的庭审话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法官权力与话语的关系,认为法官的权力是通过话语表现出来的.其在法庭上的程序性话语、告知性话语是法官对被告人权力和地位的展示;特别是法官使用封闭性问话限定话语范围,对法官及被告的称呼,法官用祈使句、打断等话语方式支配诉讼活动其他参与者,以及通过话语控制话轮转换都处处显示了法官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在比较法研究中,中国法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主流的西方比较法文献中,西方法是正统,中国法只处于边缘地位。法律在社会中不占主导地位,一直是西方人眼中中国传统法的主要特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法具有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的特征,这同中国的“治水社会”的历史有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西方有关中国法的观点以及法律和社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在法律的地位和集权与分权问题上,不应把中国法与西方法绝对对立起来,西方和中国在处理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应对正常状态和非常状态问题上有许多相近之处,它们是中国与西方共同面对的问题。把中国法研究放在西方各种法律进化模式中虽然具有参考价值,但终归是靠不住的,应转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社区发展的方向是走向自组织,其实质就是通过社区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共同治理,使社区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和谐有序的系统。因此,政府应当转换角色,调整自身的职能和行为方式,培育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促进适宜于社区自组织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调审角色分离——关于构建调解制度的第三条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森波 《行政与法》2009,(6):96-100
调解不具有审判职能,是法官介入的但无需对案件进行审查判断的活动.法官的作用在于中介沟通并最终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现行的调解制度未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地位和意愿,且法官具有调解者和审判者双重身份,从而导致法官具备"玩调解于股掌"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调解制度重构的关键就在于限制法官角色转换,提高当事人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在研究公民社会的主体时,基本上聚焦于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民间组织,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群团组织作为长期存在的"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社会力量,如何在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成长过程中主动地、及时地因应调整,重构其角色,使其成为公民社会的领航力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赞 《天津检察》2009,(4):38-39
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是通过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协商,化解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矛盾,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实现社会关系的修复,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稳定性强等诸多优点。刑事和解虽然体现了被害人和被告人在私权利层面的协商,并且以私法协议的方式予以固定,从而呈现出公法私法化的特征,但在本质上仍然是构建干公诉制度框架之内,公诉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在刑事和解中仍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权力角色。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国情,本文试图对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的发展层级和特征进行剖析,研究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农民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差异,并对差异性中信息需求一项做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