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刑事执行学界提出了有关行刑发展的宏观思路,其基本观点是:把刑罚执行视为完整的制度性系统,由此建立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强化行刑权的配置。对行刑法制的整体构建,无疑体现了刑事法理论的整体成熟,在现实反思的基础上,对制度重构表现出深度的关切。而监狱作为我国的刑罚执行机关之一,其地位也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刑事执行制度一体化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现行的刑罚执行制度存在着分散多头的现象,以至在行刑实践中存在着很多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背景下,如何使我国的行刑体制一体化,无论在刑事理论上还是在刑事实践中,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待解课题。本文从我国的现行刑事执行体制的弊端分析中形成理论上的构想,从而为我国的刑事执行体制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刑事一体化思想的核心,是刑法和刑法运行处于内外协调状态发挥最佳刑法功能,而社区矫正的核心目标与刑事一体化的目的即实现刑法的最佳社会效益可谓相得益彰,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进行研究,是我国刑事政裳的应有之义,更体现和符合刑事立法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刑事政策是为抗制犯罪而出现的,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方略,以行刑为视角,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解读与诠释,有助于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导向,重构我国的行刑体制。  相似文献   

5.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研究了犯罪学在刑事法学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指出犯罪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对犯罪现象的描述与说明,而应通过对犯罪学理论自身的反思,提高对犯罪解释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为此,将犯罪学研究引入刑事一体化视角,建立一种以一定的社会本体论为基础的,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犯罪哲学──本体犯罪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罗翔 《中国司法》2006,(7):93-95
死刑核准权将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然而,生杀予夺之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一切才刚刚开始。本文试图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下,对死刑复核①在程序和实体上诸多问题加以考察,已期实现死刑复核在制度上的创新,真正限制死刑的适用,实践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一、程序的革新一种理想如果没有一系列的制度予以保障,难免会被现实抛弃,对此,死刑复核权的归属在历史上的反复就是明证。死刑复核权回归之后,我们首先要在程序上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大致说来,我们至少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诉讼程序亦或行政审批死刑复核制度是诉讼…  相似文献   

7.
吴涛 《法制与社会》2010,(22):41-42
当前,我国的监狱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提是寻找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在理解传统监狱行刑理念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行刑观念指导监狱工作,推进监狱体制改革与创新。本文首先对传统监狱行刑制度进行了反思,分析了现代监狱行刑制度形成的外在环境,并揭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监狱行刑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刑事一体化是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科学三方面及其内部各方协调一致,形成有机统二的完整系统。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中,犯罪心理学在关于“犯罪”这一基本概念上,应当与处于规范地位的刑法学保持一致。犯罪心理学是刑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研究视觉和研究方法,使其在一体化的刑事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刑事政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根林 《法学》2004,(2):112-120
我国狭义的刑事政策观与国际上通行的刑事政策观存在较大差异。刑事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涉及到刑事科学的各个方面。刑事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有关学科的跨学科的决策科学。刑事政策学的研究要打破“专业主义”垄断 ,实行“专业主义与非专业主义结合”的新模式。界定刑事政策概念和建构刑事政策理论需要立足于广义论的立场 ,以政策科学知识为背景 ,形成一体化的思想。刑事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定位 ,决定了刑事政策学在研究方法上必然是一种一体化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目前基本的刑事政策,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监狱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细化罪犯的分类,对其分别进行管理;实行累进处遇制度,推进狱内行刑社会化;切实保障监狱内罪犯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1.
一元与多元:对我国行刑规范设置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刑规范的设置模式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立法背景的产物,我们在行刑规范设置模式的选择上应持理性的态度。目前完善我国行刑立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尽快制定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典,而是尽快完善已有的行刑法律体系在我国当前的立法现状和立法环境下,“多元论”行刑规范设置模式较之“一元论”模式更具现实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叶良芳 《政法论丛》2023,(2):113-123
企业合规制度的建构目的,是通过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的优惠奖赏,激励涉案企业积极进行合规化改造。这一制度所带来的司法优待,何以不违反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等刑法基本原则,仅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来阐释,尚难以充分地证成。刑事一体化思想与企业合规制度具有高度契合性,可以为后者提供理论根据。从宏观层面来看,前者关于犯罪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主张,是后者预防和治理企业犯罪的理论根据;从微观层面来看,前者关于犯罪化、轻刑化、非监禁刑、动态性、开放性等具体主张,可以为后者提供精细的规则根据。以刑事一体化思想为指导,需要明确企业合规的制度定位和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刑事执行制度存在着法律匮乏、执行主体混乱、行刑权配置不当等问题,为加大我国刑事执行的力度,提高刑罚的效益,应制定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实现刑事执行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轻罪案件具有案小人不少、案小事不小的特点,与重罪治理相比,轻罪治理更需要注重一体化思维,融合实体与程序、法律与政策、立法司法与执法为一体。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治理主体各司其职,不断研究和探索,通过妥当立法、能动司法、严格执法、诉源治理,将治罪与治理并重,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轻罪治理体系,以轻罪治理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渗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文明的法律观念和优秀的伦理道德,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完善行刑思想,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行刑模式的发展催生了行刑个别化的变革,而以行刑契约模式为特征的新型行刑模式的出现,正好顺应了这种趋势。行刑契约模式与传统契约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型行刑模式的特点是:契约签订有限度的自主性、主张承诺性为主的履行方式、履行结果的互惠性、履行过程的监督性。行刑契约模式要想真正付诸实施,必须循序渐进,需从法律、行政及学术三个层面加大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17.
征求意见中的《社区矫正法》逆转了社区矫正体制演进的方向.《社区矫正法》(草案)拒绝从矫正概念中推导矫正部门所主张的“制服效应”应予肯定,将惩戒决定和执行权交还公安机关的结论却违背了行刑一体化思维和权力运行规律.本着打破监禁刑执行困局即扩大假释的初心,矫正体制仍应继续在以下层面转型.国家司法行政部门全面承担社区矫正职能并非秀出权力肌肉,消除管理权与惩戒权间隙旨在明确行为与责任的逻辑关联,令惩戒设而少用;决定短期震慑性监禁处分的权力移交区县级社区矫正部门,既有效支持基层矫正活动又能节制惩戒冲动,但替代现行治安拘留做法无须在区县级矫正部门专设拘禁场所和配置司法警察,指定轻警戒型监狱承担三至十天震慑性监禁任务,只涉及警察权内部分配而非扩张,而且自由刑执行机制运行更顺畅;基层矫正人员是不可或缺的执法力量,由其承担督导和帮扶综合职能,继续优化和规制手机定位技术,社区矫正才可能名至实归.  相似文献   

18.
19.
面对网络暴力的滋生蔓延态势,有关治理对策接续推出,治理手段不断优化。刑法规制是网络暴力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侮辱罪、诽谤罪等相关罪名的适用在具体追诉程序之中陷入困境,使得权益保障的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基于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正在制定的惩治网络暴力专门规范性文件,坚持刑事一体化的理念,将畅通刑事追诉程序作为网络暴力刑事治理的破题之举。基于刑事一体化视角溯源观察可以发现,宜将网络暴力的治理重心由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救济,着力建构长效机制。对此,要通过推进《反网络暴力法》的制定和配套刑法规定的修改完善,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恢复性司法理念、公共利益保护与积极特殊预防理论赋予了企业合规正当性。但是,当前实体法与程序法对企业合规的理论倡导和制度建言多有悖反与张力,刑事一体化视野下建构刑事合规理论,有助于推进合规试点及立法。企业合规制度的构建不应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责任一体而惩罚分离”的基本立场,企业刑事合规、直接责任人入刑但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设计,可以破解当前实体法与程序法、理论与司法之困境。在组织体责任论的基础上,企业具有两类出罪路径:一是以企业合规作为抗辩事由实体出罪;二是基于检察院不起诉裁量权,在企业刑事合规后程序出罪。但检察机关不起诉裁量权的行使不应恣意,应当从出罪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能性方面进行案件事实审查、社会利益审查与再犯预防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