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永前 《思想战线》2012,38(5):33-3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文学人类学为标志,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90年代以后兴起的文化诗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转向。前者在有关"文化"的理解、对于文学现象的文化解释、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方面,均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后者则直接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日本及中国的稻作文化与祭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两国历史久远的稻作文化及相关的祭祀,虽有地域、民族的差异,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这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无关系.通过实证性、复合性的比较研究,可以阐发东亚稻作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管秀兰 《青年论坛》2004,(3):131-132
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 ,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两国文化根基一脉相通。但中日两国又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 ,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庭。本文试从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常用语、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长幼心理取向和求实精神在情感中的折射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让人们从中透视出中日文化的差异 ,以便取长补短 ,完善和发展良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文斌  罗艳 《求索》2005,(2):157-159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 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 的传统。本文着重从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 主义诗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 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诗学的国度。在西方文学观传入我国之后,中国究竟有无诗学成为一大问题。而在真正了解中西诗学之同异及其成因后,中国诗学的独特价值方才日益彰显。只有充分了解产生于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文学及其规律,才有可能真正建设一种超越国别、民族之上的中国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徐小霞 《求索》2012,(4):170-172
托尼.贝内特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等同并排斥通俗文学的作法为问题意识,通过分析阅读接受的文本间性,重新界定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关系,有力批驳了对文学进行等级划分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贝内特融合了文学阅读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建构出以阅读为核心,彰显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主体、文学领域与社会文化领域等交互作用的文学动态场域这一新型文学批评理论。这既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受众理论的积极回应,也在理论方法上超越了受众研究和文学阅读理论。贝内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诗学分析通俗文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邵艳平  宿久高 《求索》2013,(10):134-136,255
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不仅包括时间上的纵向置换,也包括空间上的横向置换。就空间向度而言,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都使得原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说明了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其民族情感和深层文化却迥然有异。这反映了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相互联系又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原型是古已有之的既定叙事模式,原型的重现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受制于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制约,原型又不断地被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10.
一国或民族的文化,是该国或民族为人处世的潜意识表现,体现为心理惯性和行为习惯。因而人和国家的行为,也是其文化的反映。这两种惯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家或民族的发展,甚至是命运。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个历史阶段表现迥异,可谓文化使然。对此,可从"道"的体现窥知一斑。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中尼两国有着不同的国情与文化传统,但其内在价值的一致性为两个民族文化与习俗的认同奠定了基础。通过平等与互惠的交往,不断强化两国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增加两国交往范围、交往内容、交往频率,有助于推动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许琳 《长白学刊》2012,(1):34-38
战略文化作为"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战略思维",对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中国战略文化具有求统一、尚和平、重防御的基本精神。而根植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的美国战略文化则具有"与生俱来"的扩张性。虽然由于民族构成的相似性决定了中美两国战略文化不无相通之处,但其差异性仍十分明显。这不仅表现为两国战略目标和战略取向的根本不同,而且两国在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战略思维方式以及两国国民的心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彝族诗文论》和《论彝诗体例》两部彝族诗学经典译著相继问世,这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学发掘研究的又一成果。翻译整理这两部彝族诗文手抄本的康健、何积全、王子尧、王冶新同志,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十分可贵的。 我国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勤劳智慧的民族,由于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才使得把丰富的彝文经典保存流传下来,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彝族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4.
宋玮 《传承》2010,(21):142-143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年9月25日和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和逝世4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文化伟人,特发表张国光同志这篇文章,文中提出鲁迅对孔子一褒一贬的观点,对于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文 《求索》2007,(10):189-191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认知诗学虽然能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但认知诗学的主要目的却在于:用于语言研究的认知框架如何可以用于建立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更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文学话语放在更宽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18.
战后德日两国对那场侵略战争的态度大相径庭.综其的因,主要在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各不相同;战后盟国对两国战争罪责清算程度很不一样;两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截然不同;两国侵略历史及其所受国内外机制掣肘有所差异.通过反省和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日本的倒行逆施却不断遭到国际社会的经列谴责.日本只有以史为鉴,效法德国,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确保走和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的领袖人物葛林伯雷的"文化诗学"思想,对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启示我们,应该从古代诗学与政治话语背景、古代诗学与原始民俗宗教、古代诗学与民族文化语境、古代诗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粘连关系四个层面,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羽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126-129
本文通过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核心关系的论述,强调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阐述了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必须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必须投身民族文化的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