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京专电 鉴于裕仁天皇自9月下旬以来病情严重,日本内阁会议已作出决定,把天皇的国事活动委任给皇太子明仁。 裕仁天皇于1901年4月29日生于东京,先在贵族学校读书,随后又在专门为他创办的学院接受教育。1921年,他以皇太子的身份在欧洲游历了半年,回国后不久赶上父亲大正天皇病倒,便开始摄政。1926年12月25日正式登基,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大正年号为昭和。  相似文献   

2.
1992年,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在中日关系史上也是很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先后成功地访问了日本,日本的明仁天皇和皇后两陛下也对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中日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奠定了基础。 为纪念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探讨创造新型中日合作关系的方法与途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最近,刚上台的日本首相森喜 朗在东京举行的神道政治 联盟国会议员恳谈会上发表讲话,竟然重温昔日大日本帝国“皇国史观”旧梦,公开鼓吹“日本是以天皇为中心的神的国家”。森喜朗此言一出,就立刻遭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抨击,并激起亚洲国家的不满和谴责。 所谓“皇国史观”是早已废弃的战前“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重要内容。这部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来统治,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军政统治大权。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并从“神”那里继承“统治国家大权”,因而天皇具有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威权。日本大帝国的一切…  相似文献   

4.
日本裕仁天皇逝世以来,关干他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应负的责任问题的议论再起。重新挑起这场议论的是,日本当局公然把裕仁说成是“一直为世界和平祈祷”,“为避免战争作出了全面努力”,“没有战争责任”的,甚至说,“上次大战是不是侵略,应由后世历史学家作评价。”历史事实是  相似文献   

5.
王超华 《学理论》2011,(17):221-222
日本的宪法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日本天皇制作为一种制度,在日本已经存在一千多年。天皇制度对于日本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它先后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现代象征性天皇制。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日本平成年号下的第7年,11月底我编完这本文集,赶巧有一条挺大的新闻使邻邦的舆论骚然。 消息说,大阪湾沿岸发现一种毒蜘蛛,黑身子上有红色的斑块,咬人会吐毒液,专咬小孩,而且能把活人毒死。这种蜘蛛原来是在澳大利亚生息的,最近从国外溜进日本,并开始繁殖,有可能在日本已经安家落户,不久将被日本人叫成“归化昆虫”。于是乎,一段时间里,舆论哗然,街头巷尾,政府部门的发言人,  相似文献   

7.
在 占领军的指示下 ,日本在二战后废止了国定教科书制度 ,采取了审定制度。民间学者或教育工作者 ,可以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所规定的范围 ,自由撰写教科书。文部省每四年对教科书书稿进行一次审定。1958年 ,日本第一次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重大修改。这次修改不仅不再写明中日甲午战争的侵略性质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反而称赞甲午战争“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文部省利用审定教科书的大权 ,把有关“战争反省”的内容全部删掉 ,强制加进提高天皇地位、复活神化教育等内容。1982年是日本修改教科书的高潮。当时 ,日本…  相似文献   

8.
游博 《理论导刊》2006,(12):104-105
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开始激化,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如果我们从日本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则提供了认清此问题新的视角,这包括四个方面: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天皇信仰与天皇崇拜思想、日本的耻辱感文化。扩大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是缓解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日,有关日本的两则消息颇耐人寻味。一是前任宫内厅长官的笔记披露,已故裕仁天皇因不满靖国神社合祭二战甲级战犯,自1978年后拒绝参拜。二是围绕首相参拜问题与小泉分庭抗礼的自民党实力人物福田康夫,宣布退出党总裁竞选。而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前者属昭和“旧事”,后者是平成“新闻”;“新”、“旧”之间,折射出日本政治失衡加剧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宋志勇  龚娜 《党政论坛》2014,(22):34-35
1889年2月11日,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领衔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问世。它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第一章便是《天皇》,占整部宪法篇幅的22%。  相似文献   

11.
朱国勇 《党政论坛》2014,(18):54-54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至此结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没想到,这时的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他一方面暗中调兵遣将,另一方面又摆出“和谈”的架势,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他想藉此告诉全国人民,对和谈,我蒋某人是有诚意的。毛泽东如果不来,责任就在他。  相似文献   

12.
张启祥 《各界》2013,(1):28-29
1932年,根据天皇的饬令,日本军部组建了最初的细菌武器研究机构——“细菌研究班”,对外称“防疫研究室”。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的细菌战活动也更加疯狂。1936年,日军在其占领的哈尔滨、长春成立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100部队。此后,日军又在北京、南京和广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个细菌部队。1942年,新加坡“冈字9420部队”的成立,标志着日军的细菌部队已形成了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完整的细菌战体系和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3.
林剑纶 《各界》2010,(12):32-34
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对挑起战争及犯下的战争罪行采取含糊暧昧的态度,不进行彻底的反省,一直得不到亚洲各被侵略国家的谅解,被指责为企图使军国主义复活。这一切,人们往往归咎于当时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责他没有给天皇及天皇制度进行彻底的清算。  相似文献   

14.
以“破坏者”和“幕僚”而闻名,被认为是日本政坛的鹰派人物日本最大的在野党党首小泽一郎,7 月3日率日本民主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开始他为期5天的访华行程。7月4日下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小泽。这是继今年3月底日本日中友好七团体负责人联袂访华后,中方又一次以高规格接待日本客人。  相似文献   

15.
每年从7月到9月,可称为“抗战纪念季”,其间有多个纪念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揭开全民抗战的序幕;(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告无条件投降而成为战败国;(1945年)9月3日,因前一天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向沈阳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随后侵占东北三省.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是“七七事变”60周年的日子。抚今追昔,我们很难忘记60年前日本侵略者铁蹄对我们祖国的践踏,更难忘记这给中华民族带来屈辱和灾难的日子。 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借口士兵失踪,对芦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爆发了举世瞩目的“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这次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陆政策”的又一产物,是日本“吞并满州,进而吞并支那”政策的重要一环。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的步伐中,人们较熟悉的是前线战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开局之初,中日政治关系似乎仍在“政冷”的延长线上徘徊。日本政府无视事实,就日本驻上海总领馆官员自杀事件继续刻意诋毁中国形象;日本首相小泉扬言仍要参拜靖国神社,并要曾爱日本侵略的国家对他的参拜表示理解,不要“说三道四”;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一而再,再而三地妄称台湾为“国家”;今年日本将继续推动日美军事一体化,中日安全互信将继续处于低迷……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使中日政治关系直逼悬崖边缘。可在中日政治关系仍处于低谷之时,日本对华投资却呈“V”形逆转。  相似文献   

18.
钱铮 《瞭望》2006,(41)
日本京都发展的案例证明,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传统与现代并存”是每个到过日本京都的人对这个城市的基本印象。人们在聆听清水寺的晨钟暮鼓的时候,在感叹和服传统染织工艺的精美绝伦之余,也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的方便快捷,津津乐道于欧美流行文化。“传统”和“现代”两个似乎是二律背反的概念在京都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京都的城市建设始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到平安京(相当于现在京都府京都市的中心部),1200多年的历史使京都拥有了独特的传统建筑、风土人情和文化财富,形成了可代表日本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然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社会的近代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以及之后的高速经济成长,使得京都也面临着当前中国许多历史古城在城市发展中同样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9.
历史部分一、填空1、黄巢起义军在长安建立的农民政权定国号为大齐。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2、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这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开元盛世。3、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一书,被译成日、法、英等文字,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工作,已于7月10日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完成。中国人口众多,又属发展中国家,人口普查难度很大。准确的人口数据,不仅是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也为国际有关人士所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过三次不定期人口普查。国务院现已决定:自1990年起,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年号末位逢“0”的年份进行。我国的四次人口普查有不少共同点,如:都规定以当年的7月1日零时为普查登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