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曰:“吾始于人也,闻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闻其言而观其行!”这大概是老夫子的经验之谈.看来这位孔圣人当初也上过那些言行不一,惯于用假话、空话、大话蒙骗人者的当,才有如此感叹.  相似文献   

2.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为官不单靠所谓的“严”,也不单靠所谓的“能”,靠的是廉洁、公正,所以就有“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就是不贪不沾,寡欲求,树正气。公正就是不偏不倚,是司法的最高准则,也是检察工作的最高原则。检察官要做到廉洁公正,就需要慎独,需要经常反思自省,靠“公正之心”保公正执法。作为检察官,一定要切实用好为官“三常”。一是要常思贪欲之祸。占有欲会无限地膨胀,以有限去追逐无限,必然经常处于失望、苦恼之中。作为一个检察官,一旦私欲膨胀,突破道德和法纪防线,不择手段地去…  相似文献   

3.
因认为雅虎在未署名也未支付报酬的情况下,以深层链接的方式复制传播自己拍摄的明星照片,今年4月,摄影师闻晓阳将雅虎网的经营者北京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院,要求阿里巴巴公司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索赔5000元。近日,朝阳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闻晓阳的诉讼请求。据悉,此案是首例判决网站内搜索出的缩略图不构成侵权的案件。  相似文献   

4.
《说苑·至公》篇记载:“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子文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遂刑其族人。(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在位)闻之,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这则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文的亲属犯罪被拘捕了以后,廷理听说是令尹的亲属就释放了。子文不仅没有感谢廷理(相当于最高法官),  相似文献   

5.
书边余话     
读古籍如阅世情,思古人如见今人。历史典籍、名人轶事、先贤语丛中,多有令人叫绝处。信手摘之,细细品尝是为余话。薛西源性好施,尝脱棉袄施贫者。或曰“安得人人而济之?”薛曰:“吾为见者赠耳。”可见,薛先生不仅乐善好施,而且懂得施善济贫之理。“吾为见者赠”,正是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的经典之论。若说不能人人得而济之则不去施济于人,则无一善可举也;若人人  相似文献   

6.
偶读《宋史·司马光传》,晓得了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独以俭素为美”,细细品嚼,玩味再三,便为司马光在达官贵人竟相追逐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中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独不”品德而感叹不已。于是想到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再读繁森同志的事迹报道,便觉繁森同志身上亦颇有司马光先生“众喜”而“独不”的精神──当有些领导干部争相换乘“坐骑”甚至不分时间用公车大办私事之时,繁森同志却为了让司机周末休息,自己掏腰包雇三轮,到基层检查工作;当有些人为私利患得患失、锱铢必较,甚至跑官要官之时,繁森同…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07,(4):4-11
平等是法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也是现代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对平等原刚的修正,合理差别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增进和促进平等,实现实质上的平等,而不是扩大社会业已存住的不平等现象。…… 平等地保护每个公民免遭伤害,是国家的义务和职责,如果政策容易造成对某种身份的歧视,使其难得得到国家平等保护,则不仅仅是失职的问题,这也是公共服务的理念出了问题. 说到不平等,人们往往把集中在户籍制度上,认为他们所碰到的各种不公平,都是由区分城乡进行人口管理的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如果不区分城人乡村人,不就没有有这些问题?其实,不公平的根源并不是户口制度,而是躲在户口制度后面的其他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公平,交通事故赔偿只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8.
由“许衡不摘梨”想到的张茂盛《元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当时有个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挂满果实,行人都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坐在树下不为所动。有人便问许衡:“为何不去摘梨?”许衡答:“吾虽口子舌燥,但这...  相似文献   

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每读起这段出自《论语·为政》的名句.仍能深深感受到千年的无奈与苍凉。诚如孔老夫子所说.就人生而言.无论从自然规律,还是认知规律角度看.“三十而立”即便到今天也是个少有人能挑战的正确命题。而笔者每每想到的则是.  相似文献   

10.
"格"之无常     
东汉王充的《论衡·逢遇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又老,...  相似文献   

11.
彭婵 《刑警与科技》2007,(4A):110-11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做山东潍县县令时所作。郑板桥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官尚能关心百姓疾苦,而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却是“歌声舞声酒杯声,声声入耳;难事苦事群众事,事事不闻。”不把群众放到心上,只把群众放在口上。大会小会上一套一套地讲为群众排忧解难,遇到群众有具体困难,却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抓大事、谋全局的,群众的具体困难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枝梢叶末的小事,不值得费劲去抓。其实“一枝一叶”看似…  相似文献   

13.
张帆 《陕西检察》2002,(2):19-19
,~2000年元月份起至2001年十月份止,我县检察院共计受理审查起诉案件226件319人,经审查决定提起公诉217件311人,不起诉4件4人。其中相对不起诉2件2人,存疑不起诉1件1人,绝对不起诉1件1人,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人数约占审查起诉人数的1%。由此可见,我们检察机关的不起诉率是极低的: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非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符合不起诉的案件少所致,而主要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检察机关吸取了刑事诉讼法修订前滥用免诉带来诸多非议的教训,对不起诉权的适用采取了限制态度。笔者认为,不起诉权不仅不应限制,而应充分行使。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一定的度,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不起诉权的行使也一样。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去行使免诉权时检察机关可能把关不严,出现过问题,带来非议,这种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戎,但不能也不应成为阻止我们行使不诉权的理由。不起诉权是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权力,检察机关必须依法充分行使.适用的好,对减轻诉累,体现党的宽严相济的政策,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有口皆碑.记得小时候学这篇文章时,只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我很感动,为孟子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而羡慕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孟母当年的行为开始感到费解.因为人类喜欢群居,想找一个"近贤人,远小人"的圈子,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我叫沈图泉,但是不图钱”江西省都昌县国税局城区分局局长沈图泉,在小小的都昌县城也算得上是个人物。然而,走进他家,你看到的却是与“局长”的身份毫不相称的情景:阴暗的光线、简单的居室、老式的家具,毫无一点“现代化”可言。主人见客人的疑惑,只是平淡地笑了笑说:“家里很清贫,不过,我这个人随遇而安,很知足。我总觉得,一个人活着不能总是为了钱。这十几年来,也有不少人给我送钱送物,我家里也确实需要钱,但我从没有一次动心而接受过。道理很简单:一是人格,二是纪律,三是我收入一百,国家就可能损失几百或上千。”早…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在这个月中国界自特别意义的年历中,一个似曾相识的概急“资本”频繁地映人人们的眼帘。社会主义币场经典的发展已进入了理顺产权、资本关系的深层次的阶段。当会世里经典随着不断膨胀的资不交易而日益成为“资本的经济”。正在努力摆脱落后、走间富强的中国已把资本经营.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新科利器。百个企业也都在吞虑如何在揭好资产经营的同时,依靠资本经营以促使企业实现爆虹式扩张。收购表解是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案,而一种不花钱的收购正在展示出它独特的魄力。不花钱仅是指不支付现金的收啊,打非亘的不…  相似文献   

17.
刘桂明 《法人》2010,(7):63-63
律师是一个不一般的职业,其中之一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有许多不一般故事的职业。可以说,每一位资深律师都有一个丰富而美丽的故事库。但是,一个执业20余年的律师却对记者说“我没有什么故事可以给你讲”。这是为什么呢?读过本文尤其是接触过本文主人公的人,显然都明白施杰律师绝非一位没有故事的律师。  相似文献   

18.
在河北省无极县人大的院内,立有一块被当地人们称为“官箴”的石碑。碑的全文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明嘉靖年间无极县令郭允礼所书,并将其刻成石碑镶嵌在县衙大堂的墙壁上,作为警示自己的居官座右铭。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初的县衙早已不存在,而那块“官箴”碑却留了下来。其“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警世名言也流传至今。郭允礼字节之,山东曲阜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无极知县。其志向远大,讲求礼仪,治政有方,尤其注重为官清廉。郭允礼所处的明代中后期,朝政黑暗,特权横…  相似文献   

19.
名气和名望     
江曾培 《检察风云》2010,(12):30-30
《论语》有云:“子路有闻,朱之能行,唯恐有闻。”传统的解释是: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能实行,就生怕听到另一个道理。从字句上看,这样的解释是通的。它表现了子路的一种”履践”精神,听到就要做到,否则,宁愿不再去听了。  相似文献   

20.
“要打官司先交钱”,这是多年约定俗成的惯例,然而“风险办案”不用你先交钱,律师就为你代理仲裁、诉讼。尽管这种符合国际惯例的办案方法不违背法律及公共利益,可至今许多律师无心问津,原因何在?请看记者的调查——“风险办案”刮不起风  大凡看过几部美国小说的人,对美国律师制度以及律师办案程序会有初步的了解。在美国,即便你穷困潦倒,一旦你涉案被人侵害或被侵权,总有消息灵通的律师踏上门来,劝你“告他去”,而这时当事人只要与律师签订一个委托代理协议,剩下的事你就甭管了,你也不需先交任何费用,律师就会全权为你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