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针对如何理解行政法上客观法与主观法的关系,存在三种基本立场。主客观法分离立场认为维护公益的行政法与公民个人权利形成对峙。该立场存在无法关联违法性与侵权性、抱持无视宪法的行政法观等疑问。主客观法结合立场主张从客观法中分出一部分请求权对应行政主体法定义务。该立场存在宪法与行政法平台错位、公益与私益纵向割裂等局限。主客观法统一立场将客观法当作主观法的全部集合,权利由客观法分解得来。该立场是理解行政法主客观法关系的妥当见解。在分配行政与利害调整观念下,特定或不特定复数私人主体间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各种利益与不利益冲突、对立并交织而成的利害关系网才是行政实体法律关系的本质,行政法上的实体权利应当由此导出。遵循“利害关系→合法权益”而非“合法权益→利害关系”的逻辑顺序才是判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普通法系侵权行为法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法系国家中,侵权行为法被定义为能够确定不基于违约责任的民事过错,进而为受害人提供赔偿的法律.其保护的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伤害,还包括任何对民事主体合法"利益"的侵犯.在学习普通法系侵权行为法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明的语盲阐释普通法系侵权行为法的一般特征和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龙  闫宾 《河北法学》2005,23(7):88-93
在历史中揭示,程序法和实体法共同脱胎于诉讼法,此时的诉讼法是诉未分解时的诉讼法,而现今之诉讼法虽名为诉讼法,实则程序法而已;对民事诉讼中的几组概念的混用进行澄清;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合理关系是自足与互助的,并质疑时下流行的“层次论”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普遍承认儒家的"六经"为其原典,研究法律文化应遵循其原典精神实质。武帝独尊儒术,将"五经"入学官,从此经学成为儒家的专学,五经的原典精神也就成为儒家的理论,经学思想同时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汉儒又用经义决断疑狱,经学与法律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法系的原典。这种原典文化与刑律的完满结合由《唐律疏议》的编纂而完成。中国古代法典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水准,与参与立法者都是当时最具实力的"通识之士"、由硕儒编修有着直接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法典的修纂,其宗旨并不在于个别法条的轻重缓急,更在乎整体法典所内涵的原典精神。  相似文献   

6.
姚来燕 《法治研究》2010,48(12):82-87
专家学者们已对软法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达成了一些共识。本文是在这些软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行政执法领域的软法问题。具体包括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执法中的硬法和软法依据、硬法存在的弊端、软法规范和软法作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行政执法应以软硬法混合理论为指导,转变执法理念和方式,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文明执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际私法中的比较法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晓 《法学论坛》2003,18(3):103-106
自清末以降 ,国际私法学在中国蹒跚而进。中国入世 ,对国际私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吸纳西学之精华 ,融入中华之国情 ,化解实践之难题 ,为国际私法学者锲而不舍之追求。而本土化的根基之一就是构造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进路。晚近对国际私法研究 ,宏观大论者有之 ,探微求证者有之 ,但唯独深究国际私法研究方法者罕见。本专题不期毕其功于一役 ,但若得抛砖引玉之功效亦足矣。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中的若干行政法问题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江必新  梁凤云 《中国法学》2007,6(3):138-146
物权法中涉及到许多行政法问题:对于公共利益的规定涉及到公权力的干预基础的讨论;行政私法的内容与“公法遁入私法”现象相关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于财产的支配与间接国家行政相连;公民在物上的权利实际上为典型的主观公权利;特别牺牲和唇齿条款是征收征用补偿的前提条件;不动产登记行为显示的是公权力的介入;物权法对于行政公产的规定成为关键的阙失。  相似文献   

9.
夏菲 《政治与法律》2006,(2):142-147
在诺曼人征服后的几个世纪里,普通法逐步建立.作为法律制度中重要内容的刑法在这一时期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罪与罚的基本制度形成,为近现代英国刑法乃至英美法系刑法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文中对诺曼人征服之后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刑法的罪与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而分析了这一时期英国刑法的特征,为我们了解英国刑法历史以及理解现代英美法系刑法制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上的时际法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最近几十年来 ,“时际法 (intertemporallaw)”这一概念越来越引起了国际法学者的注意。它首先是在 192 8年的帕尔马斯岛案件仲裁裁决中被引入国际法领域的 ,①此后就不断有国际法学者发表论文探讨时际法的问题。 1970年 ,有两本关于这一问题的专著出版 :法国国际法学者保罗·塔韦尼埃的《国际公法中行为与规则在时间上的适用的研究 (时际法或过渡法的问题 )》②以及德国国际法学者沃尔夫—迪特里希·克劳哲—阿布拉思的《时际国际法———国际法规范的时间上的适用范围》。③再有 ,世界著名的学术性团体———国际法研…  相似文献   

11.
12.
国际私法的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注重相关实体法的具体内容,而不像形式主义法律选择方法那样强调立法管辖权的选择。12世纪意大利后注释法学派代表人物阿尔德里克的"结果选择理论"是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的早期形式,20世纪美国著名冲突法学者利弗拉尔的"较好法律说"则是实质主义法律选择理论的典型代表。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的对立的实质在于法的确定性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在调和两种价值追求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德国1999年《民法施行法》修正案与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相比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3.
Reason in Law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 and "law" has two different meaning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first or the second of the two term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ese two different meanings are revealed in the expressions "law of reason" and "legal reason,"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 expression, "reason" is meant in its strong sense, that is, the faculty of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things, while in the second, "reason" is meant in a weak sense, the ability to reason (calculate, infer, discuss). "Law of reason" and "legal reason" correspond to two different moments of the legal universe, the creation and, respectively, the application of law. Strong reason is that which discovers the rules to be obeyed, while weak reason is that which applies rules to an actual case. The first is legislating reason, while the second is judging reason. The main topic of the debate from the Greeks to Kant was that of legislating reason. Nowadays, instead, scholars in the field are interested in judging reason. Historicism and positivism mark the end of faith in the existence of rules which are objectively just, and which may be recognized by human reason. By now we have learned to do without the eternal truths in th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However painful it may be, we are forced to resign ourselves to do without evident truths in ethics, as well.  相似文献   

14.
Liberty in Law     
Hurd  Heidi M. 《Law and Philosophy》2002,21(4-5):385-465
Law and Philosophy -  相似文献   

15.
Law in Culture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of law and culture has long been a concern of legal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of law. But it is recognised today as a central issue in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juristic inquiries. All these recent invoc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dicate or imply problems at the boundaries of established thought about either the nature of law or the values that law is thought to express or reflect. The consequence is that legal theory must, it seems, now systematically take account of the notion of culture. The present paper asks how this might best be done. I argue that a concept of culture, as such, is of limited utility for legal theory because the term “culture” embraces a too indefinite and disparate range of phenomena. But legal theory needs conceptual resources to consider at a general level the relations of law and cultu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se resources should include, above all, a rigorous distinguishing of different abstract types of community. Legal theory requires a sociologically‐informed concept of community. What is encompassed by the vague idea of culture is actually the cont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relations of community and the networks (combinations) in which they exist.  相似文献   

16.
孙建 《河北法学》2003,21(2):83-86
在国际私法领域 ,法律规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该制度尚存诸多争议。从性质上看 ,法律规避制度应属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一部分。从效力上看 ,规避内国法应认定为无效 ;规避非特定的外国法应认定为有效 ,其中被规避的法律不仅应包括实体规范 ,还应包括冲突规范。正确认识法律规避制度的性质和效力等问题 ,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正确处理我国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法在事中,法就是事之理。这一命题的确立对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法意义重大。它为法律工作者树立了两个航标:事和理,从而使我们在法律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工作方法,这就是研究事和求其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和认清真正的法,我们制定出来的法才不会不通情理,甚至有悖于理。而这种无理之法必然是无用之法,是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遵守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9.
鲍禄 《政法论丛》2014,(1):30-37
按照时间顺序和发展内容,可以对现代法制进行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用“法律1.0时代…法律2.0时代”和“法律3.0时代”来标识。当代世界,以各国的国家法、国与国的国际法和区域一体化的超国家法为三种法律形态,已经步入“法律3.0时代”。三种形态共存构成了全球法律复杂多样的面貌,三者之间的互动使得其中任一类型法律的属性、存在和运行,都会直接受到其他两个的作用和影响。我国目前面,临从“法律1.0时代”到“法律3.0时代”三重任务叠加的情形。向内,这指向从民主与法制到“法治中国”的全面建设;向外,这意味着应对、合作、参与全球性的法律秩序建设,其中包括法律规则制度、甚至原则理念的竞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境法中的软法现象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软法在中国环境法领域大量存在,并且呈现不断发展、增长的态势,它配合着由国家法构成的硬法机制,分别和共同发挥调整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的功能.本文阐述了软法在中国环境法中的存在形式,以及迅速发展的原因,肯定了软法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环境之治现实的需要,并且进一步对软法的作用进行了客观评析,提出中国环境法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软法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就必须通过对环境软法的创制和实施进行规范研究,全面提升环境软法的理性精神,从而全面实现环境法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