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2.
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都塞是法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愿望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的转变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一阿尔都塞坚决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解释。甚至取代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做法,强调马克思是同以往的意识形态哲学决裂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并进而创立一种新的哲学的。据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3.
潘志新 《前沿》2012,(3):71-74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把阿尔都塞看做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阿尔都塞的严重误解。从他的求职资格论文《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起,阿尔都塞就明确宣布他的哲学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指导的,这在后来的《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等文章中都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抓住精神分析的指导才是理解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理解马克思"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它将理论研究带入了解释学视野,也将解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推向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等同于解释学,忽视哲学和解释学的质的区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诠释学"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绝对主义解释学,绝对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主体性、辩证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教条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主观主义解释学,主观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客观性、可知性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坚持客观主义解释学,坚持理解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基础和科学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主体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概念至今存在着许多误读,往往将其理解为一个封闭而固定的实体。实际上,在马克思本人的论述中,主体概念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主体概念的内涵也在发生转变。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其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范畴和内涵发生了符号学转向,但从未偏离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内核。可以说,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主体发生了符号学意义上的转向,从而为"活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亚圣"柯尔施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只创造一种理论,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就理论形态和理论目的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或"新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其中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不能脱离科学社会主义而自成体系,否则它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因而它是一种"反哲学"。柯尔施的研究宣布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整合为一个概念体系的做法,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6)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备受争议,卢卡奇、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而阿尔都塞却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这场争论同样波及中国。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和实质,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和“多”的关系历来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而近代哲学从康德开始对主客体关系的审视,无不充分体现出西方哲学通过同一性原则把握世界的终极意图。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对早期结构主义思索的理论升华,也是他晚期致力于一种超越唯物和唯心之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构建,更为当代后马克思主义“差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思想开辟了道路。如何解蔽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审思,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问题。从“非同一性”这个全新视角来挖掘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理论意涵,不仅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阿尔都塞晚期思想中偶然性和相遇的逻辑,也得以重新思考哲学思想史中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一种可能的、全新的生存样态,以能动地回应当代社会的微观实践。  相似文献   

9.
魏俊雄 《传承》2012,(4):62+65
为了反驳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主体思想,阿尔都塞刻意清除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认为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真正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通过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主体建构与意识形态召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击中了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主体目的论的要害,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和主体建构理论。但他将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社会结构与人的主体活动和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绝对对立起来,把人沦为了意识形态的玩偶,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10.
范帆 《求索》2015,(3):68-72
雅克·比岱(Jacques Bidet)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克·比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进行哲学探讨,从宏观上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了结构性剖析,并以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与阿尔都塞思想为其批判理论依据的支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对《资本论》进行"元结构"的拓展、修正、改造,对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认识与重构,从阶级意识退隐的角度批判了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对我国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还针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到从哲学到经济学、从政治学到伦理学的诸多方面,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人自由发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以为,唯物辩证法既内涵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貌似以"理论"的形态出现,又直接地实践于无产阶级运动的世界史中,然而,以上两种存在形态本质上都不能算作唯物辩证法的真正的"理论"。真正的"理论"必然是以科学的哲学知识的形态出现的。为此,阿尔都塞确立了探究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的哲学任务,即还原马克思对唯心辩证法进行"颠倒"的全部语境及理论实质,而这一切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语境中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3.
以死亡和拯救、孤独与责任为主线,从阿尔都塞晚期著作的视角来解读阿尔都塞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能够较为全面地透视阿尔都塞的个人生活、政治生活和哲学思考的内在关联。这种通过内在心理剖析与外在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展现阿尔都塞真实自我的同时,也揭示了其晚期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具体内容及意义,从而以更为感性的方式再现了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人生轨迹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异质于传统哲学,扬弃了实体主义的理论范式,建构了对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的实践根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才是可能的。康德先验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主旨是反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但为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黑格尔哲学强调思想不仅是纯粹思维,而且是对象性事物的自身,向后倒退回至前康德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承续了康德的努力,初腾哲学运思之全新地平线。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与品格。实践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贯穿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枢纽。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从价值创造的实践主体出发,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是直接地论述了工人阶级这一实践主体在人类解放实践过程中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丰富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是这项任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蕴涵着"化大众"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他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从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中获取教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军 《前沿》2001,(10):14-17
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之间在经济学上的承接关系,历来是理论界所认可并予以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则提出了独到地见解,他从对庸俗解释的"连续性关系"假设的质疑出发,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阅读方法、理论对象、理论总问题、理论结构和框架上与古典经济学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并论述了古典经济学在哲学理论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关系的认识维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二者关系的新思路,尤其是突破了以前学术界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对《矛盾论》思想的阐释影响最大的当属阿尔都塞,他利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矛盾论》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在对"矛盾的特殊性"和"不平衡发展法则"的阐释中重构了《矛盾论》的思想并形成了"多元决定"的矛盾观。阿尔都塞对《矛盾论》思想的重构不仅帮助其完成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及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的思想,进而为研究"毛主义"的西方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推动了毛泽东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卡尔·波普尔认定人类历史的进程受到人类知识进步的强烈影响 ,因为知识的增长并无规律可言 ,所以人类的历史进程是无法预测的。波普尔过分强调人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还把他的证伪标准论的科学哲学引入到社会哲学的研究之中 ,认为历史主义不可证伪 ,因此是不可取的 ,是伪科学的。他自始至终把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起来 ,他反历史主义 ,自然也反马克思主义。他的极端研究方法自然而然地把他引向了反历史主义的极端 ,因而也就使得他的理论突出尖锐性而丧失了全面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主流的货币理论都坚持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即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后凯恩斯主义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即货币供给是由经济主体的需求内生决定的,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由于共同反对新古典主义,后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不断融合。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供给内生的概念,但是在他的货币理论中有丰富的内生货币思想,同时他的内生货币思想又受到当时贵金属货币条件下的限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结合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