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干部挂职,作为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现象,并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以天津市检察机关在黑龙江省基层检察院挂职干部为范例,阐述了干部异地挂职制度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制度缺失是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如何完善干部异地挂职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在公安机关侦破电信诈骗案件的异地协作工作中,存在着侦查方法与侦查制度不完善的缺陷。电信诈骗活动地域的无限性和侦查管辖地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异地侦查协作瓶颈的根源,由根源滋生出来的原因较为复杂且影响异地协作的效益,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无偿性原则的制约。针对电信诈骗案的传统侦查模式的缺陷,需要创新侦查策略——从协作的基础、协作的框架与协作的制度三个层面予以完善,协作的制度是异地协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法官职务回避制度,又称法官任职回避制度,是指为了避免亲属因素对法官的公务活动产生消极影响,而对互为亲属关系的法官所任职务作出限制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十五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法官职务回避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法律规定十分粗疏,理论界对此制度的探讨也尚付阙如,为促进该制度的良好实施,笔者在此拟就该制度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并以此就教于同仁。 一、法官职务回避制度确立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职务回避制度最初产生于汉代。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初,朝议以州郡相觉,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之两州人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三五法是指婚因之家之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三互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亲属关系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汉代职务回避制度的确立,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王朝在因袭的基础上又根据本朝具体情况进行了修改或增补,一直沿用至民国年代。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行政体制之所以相对稳定与人事回避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封建统治者对严格执行人事回避制度是十分重视的。本文将从人事回避制度的产生背景出发,详细介绍了古代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最后对回避制度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党政干部"弱势群体"是指官场中的边缘人,是处于工作"边缘化"、人员"地域化"、思想"程式化"状态的党政干部。党政干部"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更有干部自身的原因。这一问题的产生,其负面影响是消极而严重的,我们必须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层面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路径是:一是加强干部思想教育;二是构建科学的干部考评与选拔制度;三是干部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人事天地》2012,(3):5
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发布了《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对公务员回避制度作出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按照这一规定,在任职回避方面,公务员凡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等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  相似文献   

7.
2010年修改后的《选举法》确立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原则,这是对我国选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滞后和缺位,在实践中城乡人大代表同比例选举这一目标的实现仍存在障碍。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在下次修改《选举法》时,可以考虑以居住地为划分选区的唯一标准,同时可以采取"异地选举"的方式,将上亿流动人口纳入选举制度中来。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变迁的背景下,村规民约在适用主体、作用领域、价值取向、约束手段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也存在着角色和功能不清、没有充分体现村民集体意志、形式和内容缺乏规范性、权威性不高、滥用"多数人同意"原则、缺少合法性审查的有效机制等问题。要依法明确村规民约的地位、效力和作用范围,严格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程序,完善村规民约的备案、修改和审查核准机制,依法对村民自治的范围予以合理限定,这样村规民约才能真正实现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成为基层民主治理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取保候审制度作为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是否实现了该制度设计的初衷?其具体运行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对一个普通中型城市中三个基层侦查机关取保候审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发现其实践运行与制度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回避制度早期主要是针对职务回避而设 ,目的为防止官吏任人为亲、徇私舞弊 ,以维护和巩固封建集权统治。因此 ,它最初是以行政意义上的人事制度出现的 ,内容主要包括任职回避和地区回避两种。随着统治手段不断完善 ,统治阶级逐渐重视“小大之狱”1,诉讼回避制度便具有了产生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从本质上讲 ,诉讼回避制度不同于前述行政回避 ,是一种特定的公务回避 ,有特定的规范对象、条件和内容。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 ,虽然也建立了国家 ,但这种国家实质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统治 ,作为贵族家庭继承法的宗法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正式确立了检察制度。为了保证检察厅能公正执法,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法官分发章程》,制定了检察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不再坚持本省本管籍回避之旧制。尽管《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未能以法律的形式正式颁行,但其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履职过程中的检察官回避制度,比较科学地设置了检察官回避的法定事由。  相似文献   

12.
中日传统社会基层警政职能的执行者有所不同,在中国主要是胥吏,日本则是武士。不同的文化形态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伦理道德,并对今天的警察职业文化产生影响。胥吏遵行的明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官德,暗则遵循功利性的民间江湖价值理念,日本传统武士遵行的则是"知行合一"的武士道精神,它们分别对近代两国警察制度的建立形成影响。通过两者的文化差异比较,汲取日本警察文化中先进的文化思维能促进我国警察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公务回避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保障行政公正实现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的公务回避制度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 ,缺乏统一的约束力 ,实际操作也比较困难。因此 ,借鉴公务回避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回避制度 ,总结分析了公务回避制度的总体架构以及公务回避的条件、程序和效力 ,以期对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以来的基层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嬗变与更替中,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参议会制度无疑是对中国基层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制度安排。尽管这一制度是在战时条件下形成的一个产物,但是中共在制度建构上坚持了制度建构的历史演绎与现实情境,在设计理念上紧紧围绕基层社会的具体实际和民主自治的价值理念,以基层参议会为载体,通过重塑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不仅培养了大批能够适应当时复杂形势的基层参议员群体,而且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权力主体的改造与重塑。  相似文献   

15.
回避事由是整个诉讼回避制度的核心,是构建整个诉讼回避制度的基石。目前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有关回避事由的规定还很不完善。正确的做法是,当与案件代理律师之间存在"近亲属"或"同学、师生、战友、曾经同事"关系时,法官应回避;而若存在"朋友或好友"关系,则法官不应回避。此外,为了使回避事由的扩张现实化,还对回避事由扩张做了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契约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罗马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分析罗马法契约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体揭示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从重形式到重当事人合意的道路,按照英国学者梅因的解释,这是源于人类的道德进步,即可期待信用的出现,体现了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尝试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源流发展、焦点事件和政策企业家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发现:户籍制度的规制和"两为主"政策的执行形成了异地高考问题源流;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构成异地高考政策的政策源流;党和政府的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异地高考政策的政治源流。在"15位知名学者上书事件"的催化下,问题、政策、政治三大源流实现汇合,从而实现了异地高考政策的议程设置和政策出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是借鉴西方的公务员原则,依照自然公正原则建立的,在其适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理念基础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19.
法、德、日三国作为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与我国相同,拥有中央集权的传统,虽然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史传统和国土面积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警察力量和警察制度,但是通过考察其警察权的配置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一是三国中央的有效集权,二是其基层警力充实,三是其警察权法制化程度较高。这对当前我国警察权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有效地加强中央对地方警察权的控制,二是通过制度设计充实基层警力,三是通过立法和规范化执法推动警察权法制化。  相似文献   

20.
建立健全创先争优的制度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可以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决策、教育、激励、"一诺三评"、管理的制度机制对于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有章可循,基层先进性建设沿着科学发展轨道扎实持续地推进十分重要。新形势下建构创先争优活动制度机制:必须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勾画制度机制建设的蓝图;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建构制度机制的针对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确保建构制度机制的有效性和必须勇于破旧创新,建构与时俱进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