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存在诸如金融运行环境差、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单一、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开放程度低以及金融合作不够等问题,因此,构建包括金融组织、金融协调、金融服务、金融开放、金融合作以及金融生态等功能齐全的金融支撑体系,是促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归纳总结了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几个国内典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主要模式及其特色.结果发现,尽管各经济区金融支撑模式不同,但许多做法却有相似之处,诸如对中小企业和农业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成立本地商业银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人才和金融机构进入等等,这一切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基础薄弱,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体系是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包括生态经济管理体系、产业生态经济体系和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等三方面。明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目的和意义以及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实施绿色管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和统筹区域发展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顺势发展"飞地经济"对抢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新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挑战,进一步提出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以钦州为例分析其发展"飞地经济"的优势,希望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飞地经济"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跨境继续教育的支撑;经济区建设中继续教育覆盖率与经济发展指标有一定联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对跨境继续教育的规模需求将形成新的预期;根据广西经济发展指标、广西外贸依存度以及广西就业人员数量,对“十二五”时期北部湾经济区继续教育需求规模及跨境继续教育需求规模作出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高新技术产业被列入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发展产业,目前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与挑战。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生物医药、海洋生物、电子信息、高新农业、新材料等产业,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主要集中于政府作用、创新源、产业链、品牌等方面进行和展开。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保障体系是企业文化得以形成、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东盟之间加强与深化经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积极推进面向东盟的、具有多维视角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建设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于2008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式确立.这是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武汉城市周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批准的第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唯一具备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功能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使广西成为新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给广西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依托保税港区推进广西钦州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成为提升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马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的形成与战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社会的发展有关,并在保护本国金融部门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这种政商结合体制在支持一批特殊企业集团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也掩盖了家族企业、政党企业和国营企业中的弊端与不足,不仅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对外竞争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世界金融体系、区域金融布局、本国经济金融发展和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考虑,中俄两国相继提出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通过对两国经济、金融、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多方面的现状比较可以发现,上海相对于莫斯科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优势更加明显。但作为战略目标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大国,在未来两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对于战略空间、金融资源、金融创新和货币领域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建议在竞争的同时,还要加强政策、资本市场、货币领域的合作,力争实现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米军 《东北亚论坛》2005,14(5):83-8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扩大,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更加明显甚至是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原计划经济国家相继向市场经济转轨。在此背景下,金融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并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这一联动关系对经济转轨国家利弊兼具,经济转轨国家不仅要直面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而且要承受金融全球化与其经济和金融互动所产生的双重效应。同样,由于联动关系,如果转轨国家顺利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并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这对金融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极大的贡献,否则他们的缺失或者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到金融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善的创新系统将不再关注主体创新能动性的培养,而将注意力放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建设上,从而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这其中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所起作用至关重要,二者协调性值得我们关注。基于金融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X效率研究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运用2003~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 almqu ist指数方法,以东北三省为例,对二者协调性进行分析,发现东北三省总体来说金融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X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东北三省各自所面对的问题又不相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意义重大,也为适应其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最终实现我国整体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美、日、澳金融策划业的发展与中国本土化发展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增加以及相应的对高效率理财、实现个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需求呼唤着金融策划业 ,在中国实施注册金融策划师资格认证体系的时机已逐渐成熟。目前 ,金融策划业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引进国际通行的CFP认证体系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策划业的良性发展 ,但中国更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逐步实现注册金融策划师认证制度体系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俄罗斯也未能幸免。但金融危机的影响时效有多长,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推动点何在,是许多国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对比了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得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试析越南的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越共“六大”后,越南在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推动下,经济增长保持了比较快的速度。本文认为越南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大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部门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利率的自由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促使越南的银行规模有所扩大,效率相比改革前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本文的主题就是对越南的金融改革进行一个梳理,明白金融改革所带来的绩效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Unrecognised internationally, Somaliland operates as a hybrid political order where a range of state and non-state entities provide security, represent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Local business elites have impacted state formation after war by lobbying against a range of regulations, providing the government with loans and contributions rather than paying sufficient taxes, and by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u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success of such activities has led to de facto protectionism, where foreign ventures have had limited access to the Somaliland market. While such protectionism may have negatively impa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pportunities, recent engagements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Berbera port suggest that foreign private investments risk sparking violent conflict. In contrast, domestic businessmen have played a role in preventing or resolving violent conflict at crucial stages in Somaliland’s recent history. Based on fieldwork in Somaliland, we argue that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actors in post-war context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in light of local culture and power dynamics, in whic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oles of local business elites are central.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是我同经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也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时代及经济的发展促使"珠三角"不断扩大自己的腹地,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市场广阔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于2003年7月首次提出"泛珠三角"这个概念,并逐渐得到了各省区的积极响应,从而实现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