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牛泰氏焦虫病的免疫问题,很早就已为人们所重视。耐过动物产生对同系泰氏焦虫的抵抗,能有效地防止再发病。这种抵抗和不易感性,由于在耐过动物体内虫体的残留而被看成是带虫免疫(Premunition)。早在本世纪初期,就有人用患东海岸热[病原体为小泰氏焦虫(Theilefiaparva)]动物的脾脏和淋巴结的悬浮液,给牛静脉注射进行免疫。以后,  相似文献   

2.
泰氏焦虫(Theileria spp·)的生活史,已经Theiler(1902),Koch(1923)和Gonder(1910)等人详细研究过。进一步的研究仍在进行中[Cowdry和Danks(1932)(1933);Neitz(1957);Reichenow(1940)]。但是,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从蜱叮咬牛只起,到淋巴结内出现考赫氏体,有十余天的间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既不清楚虫体的繁殖部位,也不明了繁殖的方式。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认识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研制成功的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用其作为抗原物质,注射易感牛体后,可刺激有机体产生抗环形泰勒焦虫病的保护性抗体,并能有效地预防牛环形泰勒焦虫病。这已经通过试验和在生产中大批推广应用后,取得明显免疫效果而证实,然而这种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效能,仅在预防环形泰勒焦虫病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对于免疫泰勒属中的其他种(牛瑟氏泰勒焦虫)能否起到良好的安全保护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考虑在家畜原虫学的免疫中,在同属异种中通过一种虫苗,能在同  相似文献   

4.
牛环形泰勒焦虫补反抗体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资料报道,补体结合反应(CF)是动物和人感染原虫后出现的一种比较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 ( 1966)用环形泰勒焦虫红细胞型虫体作抗原。检测了实验感染环形泰勒焦虫牛的补反抗体,对补反阳性牛进行攻蜱试验,结果表明阳性牛具有对该病的免疫力。P.Hooshmand-Rad等(1971)利用环形泰勒焦虫组织培养物作抗原成功地测定了牛体注苗后血液中的补反抗体。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人工培养  相似文献   

5.
关于牦牛泰氏焦虫病国内尚未见报道。1980年8月我县恰哈公社两个大队将牦牛从草场赶回农区参加夏收,后相继发病死亡。依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料鉴定(经新疆畜牧兽医研究所鉴定),诊断为泰氏焦虫病。现将流行与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5年3月,我们在陕西省的凤翔、雁塔、未央、韩城、旬邑、延安、蒲城等县(区)29个乡镇,7个奶牛场,102个村应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宁夏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进行了免疫安全性试验和扩大试验,为推广应用本虫苗提供了资料。 (一)材料和方法 1.虫苗:为宁夏畜牧兽医研究所制造的第33、39代8534、8548等批号的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置4℃冰箱或冰壶保存。注苗时,将本虫苗于40℃溶化、稀释,当日用完,一牛一针。对虫苗镜下计数:107万个活细胞/毫升细胞苗。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镜检诊断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对隐性感染,轻度带虫和缺乏配子体的感染诊断困难,而且受到制片与染色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特别是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似形态虫体的鉴别诊断上更为困难。我们应用间接血凝(Lndirect haema-glutirotion INA)试验诊断牛环形泰勒焦虫病,效果令人满意。并能揭示患病动物的抗体和虫体的消长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是我国血孢子虫免疫方面的第一个活虫苗,并已大面积应用于牛环形泰勒焦虫病流行区。我们于1977年试验成功了用液氮(-196℃)冻存含裂殖体牛淋巴细胞,为工厂化大量制苗提供了种子细胞,但种子细胞在液氮内冻存的过程中,也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所以研究如何延长含裂殖体细胞苗的存活时间和提高种子细胞在掖氮中(-196℃)冻存后的存活率,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1985年我们曾用鱼鳞明胶和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环形泰勒虫裂殖体与牛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感染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淋巴细胞系为材料,构建了感染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牛淋巴细胞系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首先,提取纯化细胞系的mRNA,经反转录合成第一条链cDNA,通过LD-PCR合成双链cDNA。柱层析剔除250bp以下的小片段;将双链cDNA与经SmaⅠ处理过的文库质粒pGADT7-Rec一起转入到酵母Y187感受态细胞内,双链cDNA与文库质粒会发生同源重组,经过抗性筛选即可得到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文库构建结果显示,该文库库容量达2.4×107 CFU,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在1 000bp左右,达到试剂盒建库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以前的一个简报中,我们曾经证明在伊朗存在有不同环形泰勒焦虫虫株在毒力和抗原价值上的一些变种。 后来曾在国立Razi研究所继续进行这种非常有趣的变种的研究,再次发现用毒力较弱的环形泰勒焦虫虫株免疫的牛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对同一寄生虫的一个毒力较强的虫株的重复  相似文献   

11.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比较普遍,南方则少见,云南省仅有昆明地区奶牛发生瑟氏泰勒焦虫病的报道。1985年西双版纳地区景洪县公路养护段在景洪关坪饲养的48头本地水牛从6月开始发病,至翌年1月共发病27头,死亡23头,发病率为56.2%,死亡率达45.8%。经病原检查,试验性治疗,确诊为环形泰勒焦虫病。首次证实,云南存在环形泰勒焦虫,其寄生宿主属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重组牛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从被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的牛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利用RT-PCR扩增galectin-1基因。将目的片段连接到载体pET-30a(+)上,并转化入表达菌BL21(DE3)中,经PCR、酶切及测序验证正确后,进行IPTG诱导表达和His-NiResin蛋白纯化。SDS-PAGE结果表明,获得了约17ku的表达产物。W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与抗His标签的小鼠单克隆抗体、绵羊抗牛半乳糖凝集素1多克隆抗体均能发生反应。重组半乳糖凝集素1的多克隆抗体也可以较好地识别天然蛋白。本试验成功表达了牛半乳糖凝集素1,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为以后进行与半乳糖凝集素1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工厂化生产中,将小转瓶培养改为大转瓶培养,在此基础上又用成年健康黑白花牛血清代替犊牛血清,加犊牛血清的培养液收获细胞数为146 .0 万个/ m L,而加成年牛血清的培养液在2 次细胞培养中收获细胞数分别达153 .8 万个/ m L 和162 .0 万个/ m L。  相似文献   

14.
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细胞苗液氮内冻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细胞苗,是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在国内最先用于生产实践的寄生虫苗。从1974年起在疫区中进行区域试验,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性,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引起的严重死亡;但含裂殖体细胞的存活期短,对种子细胞和已经大量繁殖起来的制苗细胞的保存,是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液氮冷冻保存技术为国内外长期保存微生物、原虫、精子和动物组织细胞的最好手段,它在医学和兽医学上  相似文献   

15.
用层析法制备的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annulata)抗原用于ELISA试验,检测62头份带虫牛血清,阳性符合率96.67%;在疫区检测150头份牛血清,阳性率80.43%;在瑟氏泰勒虫流行区检测454头份牛血清,有交叉反应,阳性率28.19%;检测89头份安全区牛血清阴性符合率100%。用正常红细胞抗原和环形泰勒虫抗原分别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牛作了特异性试验,结果ELISA前者OD值为阴性,后者OD值为阳性。2头人工感染牛于接种后14~20天测出抗体,30天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其中1头牛接种后12个月ELSA值仍明显高于健康于。环形泰勒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抗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瑟氏泰勒虫血清,有3/4的阳性反应率,证实环形泰勒虫与瑟氏泰勒虫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最近 ,作者在整理以前的血涂片标本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血液原虫。根据原始记录、虫体形态等特征 ,综合判定为卵形巴贝虫 (Babesiaovata) ,该原虫在本地区为首次发现。1 发病情况1997年 5月 2 0日 ,延边地区从吉林省四平地区分 2批运来中国黑白花牛 2 0头 ,一直在珲春市北郊村后的山上放牧。 6月 4日发现部分牛体表寄生大量的蜱 ,个别乳牛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不愿意活动等症状。于是 ,将该群牛由山上转移到村外附近放牧 ,并采用黄色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但治疗效果不明显。 6月 10日死亡母牛 1头 ,6月 12日又死亡母牛 …  相似文献   

17.
环形泰勒焦虫(Theileria annulata)病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虫体经缺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传播给牛体后,在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内发育成裂殖体(schizont),即柯霍氏小体(Koch's bodies),然后侵入红细胞形成配子体(gameto-cyte),可引起牛只严重发病,甚至死亡。裂殖体具有很强的病原性和免疫原性,目前,通过细胞培养方法,已能使裂殖体长期地在体外生长,为进一步研究虫体的生长繁殖特性和环形泰勒焦虫病的疫苗免疫,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建立1株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感染的牛淋巴细胞系,分析其生物学特征,为环形泰勒虫病疫苗研发提供新的细胞系。用环形泰勒虫喀什株感染的小亚璃眼蜱成蜱叮咬健康黄牛,当动物体温升高,体表淋巴结肿大时,用显微镜检查肩前和股前淋巴结穿刺物涂片,出现裂殖体感染的淋巴细胞时,手术摘取淋巴结,无菌条件下进行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对该细胞进行适应性传代培养,可稳定传代培养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和细胞周期,测定细胞系环形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建立了1株可传代培养的环形泰勒虫喀什株裂殖体感染的淋巴细胞系(TaKashi),接种5.0×10~5 mL~(-1)的细胞,经72 h培养周期,细胞浓度可达到(2.8~3.0)×10~6mL~(-1),细胞存活率维持在90%以上;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3.4 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1期占46.2%,G2期占10.4%,S1期占43.4%,TaKashi传50代后仍然保持着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抗原基因Tams1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虫株与我国不同省份流行的环形泰勒虫虫株的相似性在91.9%以上,并处于同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9.
对寄生有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黑白花牛8301淋巴样细胞株第14、34和90代细胞用乳叶培养液培养后制备标本,观察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变化情况.各代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60,常染色体29对,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1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各代次细胞染色体均未见嵌合、裂隙及断裂现象,表明该细胞株有稳定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20.
曾从用东海岸热的病原小泰勒焦虫人工和自然感染的牛的脾脏培养其细胞。这些在形态上认证为成淋巴细胞的细胞是在悬浮培养中连续培养的。几乎每个细胞都受到无性裂殖体的侵袭。采自未感染牛的脾脏的培养则形成淋巴细胞,它们在悬浮培养中繁殖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