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贿犯罪是我们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最近我们组织人员对我市两级检察机关查办的行贿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贿赂犯罪案件中,行贿犯罪是衍生腐败的“犯罪链”,是腐败温床上一个最容易扩散的“毒瘤”。但是,源于立法、执法以及人们认识等因素,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处于弱势状态,严重影响了贪腐犯罪的有效惩治。因此,在研究如何有效打击受贿犯罪的同时,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对有效遏制受贿犯罪势头及控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当前对行贿犯罪查处不力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法眼看天下     
廉立 《天津律师》2006,(1):11-13
新闻:全国检察机关启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 从2006年起,中国政府的反腐败重点是治理商业贿赂。中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商务部等部门联合推出了一系列惩治商业贿赂措施。全国检察机关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启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4.
贿赂是一种共同犯罪,我国极为严重的受贿现象是与十分猖獗的行贿行为互为因果的,而司法实践中对行贿犯罪的处罚十分宽容,这是我国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提出要充分认识行贿犯罪的危害性,严惩行贿,净化政治空间,为国家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杜绝行贿才能遏制受贿,从而在源头上控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行贿行为禁而不止的原因、对行贿行为的趋势预测以及遏制行贿行为的有关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鹏宇 《法制与社会》2011,(34):258-25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位行贿犯罪日益复杂化、隐蔽化,其发案有市场经济主体自身管理与经营不规范的原因,也有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力的原因,要从根源上预防单位行贿案件,应当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推进法制宣传等方面入手,本文力图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对查办及预防单位行贿案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经济领域的各行业中,行贿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办案人员由于法律规定和侦查策略的原因,往往着重对于受贿犯罪的打击力度,而忽略了对于行贿犯罪的惩处。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相关法律规定,探讨了如何完善行贿犯罪的惩处制度,以求为相关司法实践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肖汉宇  公婷  劳婕 《公共行政评论》2020,(2):125-141,198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社会环境上的差异,既是廉政建设区域间合作的挑战,也是机遇。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腐败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行贿意愿的差异呈现。因此,了解社会环境对行贿意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廉政治理策略,也凸显不同地区之间信息交流和治理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人们的行贿意愿会有怎样的差异?受到哪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行贿意愿差异的比较研究对廉政合作治理具有什么理论和政策涵义?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2019年在香港与大湾区A城市所作的问卷调查为不同地区相异的社会条件下的行贿意愿差异提供了分析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行贿场景所预示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市民行贿的意愿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受到制度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社会条件不尽相同、而经济和社会交往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抑制跨境贿赂是廉政合作治理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是检察机关预防贿赂犯罪的创新举措。2012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全国联网开通仪式,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正式实现全国联网。海门市检察院自2009年5月正式启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以来,不断规范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机制,优化查询方式,共受理查5000多条,在防控贿赂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诚信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服务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实践中,当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主要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治理中,对行贿犯罪的处罚不力是目前普通民众及司法人员普遍的感受,预防腐败应重视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声。在犯罪学上,行贿和受贿是一种对应或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重受贿轻行贿"思想作怪,我国司法机关对行贿犯罪一直打击不力;惩治行贿犯罪的刑事政策亦模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此种状况,导致行贿人一再行贿,有恃无恐,结果是社会公正坍塌、公众普遍不满。这种状况之所以存在,既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立法、司法方面的原因。今后,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惩办行贿与惩办受贿并重"原则,修正行贿犯罪的刑法规范,并努力提升查办贿赂犯罪的执法能力,切实遏制行贿犯罪。  相似文献   

12.
论行贿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行贿犯罪日渐突出,已成为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的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行贿犯罪的滋生和蔓延,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正当竞争”状态,而且腐蚀了国象工作人员,败坏了国家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实践中出现了对行贿罪打击不力的苗头,失其原因有方方面面,其中,理论上研究不够,没有为司法实践提供好执法的理论依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笔者现就行贿罪的有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下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对行贿罪研究的重视。行贿犯罪由来已久,在《…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日前,武汉市治理商业贿赂办公室对商业贿赂易发多发、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建筑市场、医药购销、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和图书购销等五大重点领域,分别研究制定了商业行贿不良行为记录与公布实施办法,具体界定了商业行贿不良行为记录以及公布纪录的5种情形。并对列入记录的有关生产和经营企业,在1至3年的公布期限内,禁止其参与武汉市政府采购和土地出让等领域的各类经营活动,或禁止武汉市相关单位购买其产品或服务。  相似文献   

14.
行贿犯罪档案是指检察机关运用计算机对行贿犯罪信息进行分类录入、存储和管理而形成的档案。各部门、各单位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向检察机关进行个人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介绍贿赂等犯罪档案资料查询,从而了解和审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度,并进一步作出限制或禁止市场准入等相应处置。自去年以来,该院先后和县城建局、煤炭工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曹建明检察长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加大惩治行贿犯罪力度”并公布了2009年检察机关查处行贿犯罪的具体数字;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力度的通知》,这是破解查办行贿案件难题,对行贿犯罪进行有力打击的一个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各界要求严厉打击行贿犯罪的呼声甚高,究其原因,是因为行贿犯罪给社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而其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腐蚀国家公职人员,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危机。世界各国刑法普遍对行贿犯罪作了规定,力图将行贿犯罪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人员行贿案件频发,行贿数额巨大,影响恶劣。案发原因包括当前不健全的市场竞争体制,国有企业自身财会制度的漏洞滋生单位小金库,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等。可以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对此情况进行遏制,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竞争体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效仿印度网站“我行贿了(I paid a bribe)”,国内已出现“我行贿了”、“我行贿啦”、“我贿赂了”等多家民间反腐网站。“我行贿了”网站创办第二天就有近5万人访问。  相似文献   

19.
刘晨 《法制与社会》2016,(6):118-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对腐败犯罪零容忍,相继查处了一大批贪污贿赂腐败分子,净化了政治、社会风气。然而在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腐败犯罪同时,对行贿犯罪的查处打击力度却远远不够,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刑法对行贿犯罪减轻、免于处罚规定的条件过于宽松。新颁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行贿犯罪免除处罚的条件规定进行了修改,严格限定行贿犯罪免除处罚的条件,从法律制度层面堵住了行贿犯罪逃脱处罚的缺口。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顺应立法修改意图,把打击行贿犯罪放到与打击受贿犯罪同样的高度,加大对行贿犯罪查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行贿犯罪存在行贿数额大,行贿方式隐蔽,行贿花样繁多,主动行贿、多次行贿、连续行贿现象多等特点。人们对受贿问题关注度很高,却对行贿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贿赂犯罪的打击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种"重受贿轻行贿"的处罚模式造成了不良后果,是贿赂犯罪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本文认为,为更好的惩治和预防行贿犯罪,首先要完善立法:将贿赂的范围从"财物"扩大到"财产性利益",进一步规范行贿犯罪"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增设财产刑和资格刑,增设反腐败相关法律;其次要严密法网,加大对行贿犯罪的追诉力度;再次是扩大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和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行贿犯罪发生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