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
廖小琴 《探索》2005,3(1):139-142
道德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道德生活也必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规范性的道德生活走向发展性的道德生活,是我国国民道德生活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新型的发展性的道德生活,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3.
李永刚 《探索》2007,(3):47-51
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妥协正在超越机会主义策略,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冲突解决模式,甚至是一种精神气质或价值原则。其必要性来自多元价值、有限理性、博弈计算;其可能性则是基于民主的制度保障和市场的伟大共谋。使妥协正当的诸原则包括:底线共识、合乎法律、自由合意。不许、不愿、不敢妥协的心态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4.
李萍 《新视野》2005,(4):61-63
建构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要求应主要是公共道德,这样的道德不同于传统的私人与社会不分的形态.要形成公共道德,必须从广大公众的日常行为八手,改变不相适应的常识道德,培育恰当的常识道德,这些常识道德包括人际交往、利益协调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中的常识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要求应主要是公共道德,这样的道德不同于传统的私人与社会不分的形态。要形成公共道德,必须从广大公众的日常行为入手,改变不相适应的常识道德,培育恰当的常识道德,这些常识道德包括人际交往、利益协调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兴的学科:公共管理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但公共管理伦理学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的一种新形式,包含人类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公共管理伦理学正是适应这种新型伦理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依然是人们之闸的利益关系,但与一般伦理学所探讨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闻的关系。通过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解决公共管理中各种矛盾的伦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制度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道德制约权力则似乎是人治社会的特质。不过在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能不能制约权力,需不需要发挥良心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呢?我国学界并没有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一个道德的人;制度总是会有"漏洞的",所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中必然会存在道德问题。权力主体在权力运用中时刻存在着道德算计,虽然这一算计有时并非是自觉地进行的。而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就体现在这种心灵中的道德算计中。为了有效地制约权力,我们不仅要健全各种制度,还要强化权力道德建设,使得权力主体在自我良心的约束下,在对"恶"的后果的恐惧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滥用权力。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都会对社会道德秩序产生一些影响。从消极方面说,它会威胁社会道德规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破坏道德秩序的外在约束力,暂时使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变得迟钝;从积极方面说,它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转型,激发人们的责任和关爱意识,推进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道德秩序的破坏,引导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街头官僚身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界面,面临着源自政策规则、组织目标及公众需求的多重挑战,从而时常囿于"作为之痒"的道德困境之中.然而,学界就街头官僚作为局内人如何体验并应对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缺乏共识性研究.从街头官僚道德困境的内涵入手,梳理街头官僚道德困境的表现、危害、形成机理及应对策略,以此厘清街头官僚道德困境的研究脉...  相似文献   

10.
从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康之  张乾友 《探索》2007,(4):70-75
人类社会生活经历了从共同生活向公共生活的演变.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式共同生活是一种自主生活,不具有公共性,因为,这个社会的生活是由完全不同的系统构成,不同的系统之间没有统一性的内容.在近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或者说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同时,也由于私人生活的出现而同时造就了公共生活.然而,到了现代化走向完成了的阶段,由于自主性的缺失而对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和自主性造成了损害,使公共生活走向了衰落.人们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从这种衰落中再度发现共同体生活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管理中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社会中,只要是在有着两个以上的人存在的地方,就可能看到责任和义务关系的存在。在制度化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都有可能还原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如个人对集体、人与事和个人对个人的关系等等,都可以归结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责任和义务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渗透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整个过程和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责任和义务的研究与落实。对于任何一种社会制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责任是由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三者耦合的复杂的结构体系。从来源上看,这三种责任分别与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以及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在公共管理责任体系中,行政责任与法律责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强调对公共管理责任的道德整合,实质上就是发扬光大道德的张力,弥合行政责任与法律责任之间的缝隙,使得公共管理责任体系真正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统一体。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人员才有可能经由道德责任的升华从而充分履行公共管理责任,真正做到以服务社会作为组织终极价值和职业终极目标,并真正成为社会的"公仆"。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社会的道德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道德基础,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与道德分化,直接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和荣辱观的错位,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危害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道德基础、秩序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为现代良序社会孜孜以求的共通核心价值,大多与公共生活有关。在民主共和政治构架中策划重建公共交往、恢复公共自主,展现出通往良序社会的一种可能。以公共交往拓展公共生活空间、消除“自我”的封闭、唤醒尘封的公共关切,恢复公共性’的供给,才能在这个充满分歧与不平等的社会世界中调和冲突,延续共和、和谐、自由与公正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道德他律弱化。道德导向失去作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道德他律机制,以增强道德约束力。  相似文献   

16.
杨仕奎 《求实》2005,3(5):34-36
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互利成为调节人际行为的基础性道德原则,它体现了个人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功利性特征与要求。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共生性和常态下的道德情境,是互利原则合理发挥其作为道德原则的规范调节功能的必要条件。互利原则不是调节人际行为的唯一准则,也不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最终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道德领域内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是以经济和政治领域内的改革是否成功为前提的.除此之外,“左”的思想和文化路线及其遗毒的影响,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歪曲和怀疑,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破坏,在如何借鉴和批判实用主义等西方思潮,特别是伦理道德思潮上的失当等等,这些也都是造成当前中国共产党道德领域产生较为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是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环境道德意识的树立和普及,对低碳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更为根本、更为长远的意义。低碳生活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有着环保精神的人,怀着敬畏自然、善待万物的"红"心,去践行敬天惜物的"绿"色事业。低碳生活要求从道德上尊重万物,树立人类整体意识和未来意识,塑造环境道德人格,提升人之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困境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道德“滑坡”现象实际上就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固然与社会转型有关 ,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深蕴于既有道德自身。本文从道德实践的两难问题、道德成本与收益的严重背离、道德层次的缺位、道德规范的错位、道德理念的缺失及道德评价的失范等方面对当前道德困境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公共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主体性"为特征的人类公共生活已经"走向黄昏",现代公共生活必将朝着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的方向发展."主体间性"揭示了公共生活的现代本质,和谐的公共生活坚持"多元共生"的理念,恪守"消解中心"的原则和追求"和谐共赢"的目标.现代公共生活是人际"主体间性"觉醒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