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论立案与侦查的关系——关于初查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思平 《政法学刊》2001,18(6):48-49
我国侦查部门一直以来是采用先立案后侦查的提起侦查方式。然而,执法实践证明,一切侦查活动都必须在立案之后才能进行是不可能的。立案不能作为提起侦查的条件,提起侦查的条件应概括为侦查主体获得犯罪线索之后,只要认为有可能存在犯罪事实时,就可以提起侦查。立案则可以在侦查的任何一个阶段,它标志着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权力指的仅仅是公权力,而法治的使命则在于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权利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被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应是现实存在的一切权力,而不仅仅是公权力;在这个基础上来认识权力和权利,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命题,为更好地贯彻“四个全面”、建设法治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5.
Another specter is wandering the world—"antiglobalism." The sacred persecution of the specter has united liberals and fascists, adherents of worldwide globalization and diehard nationalists, anticommunists and orthodox Stalinists. When "antiglobalists" are mentioned, even reputable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no aversion to slander and misinformation. The ordinary person anticipates new "tricks" from the "antiglobalists" with fear, but also with curiosity.  相似文献   

6.
张星 《行政与法》2011,(3):18-22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丈明的转型.在寻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理论和实践中,"人民"、"群众"概念覆盖了"公民"概念,成为政治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而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概念逐步"回归"并成为时下流行的专业术语.在走向权利的时代,"公民"的回归势在必行也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7.
Approximately 15% of victims of instantly leth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rauma have an empty or nearly empty heart at autopsy. This article defines and discusses the "empty heart" sign.  相似文献   

8.
9.
我国侦查部门一直以来是采用先立案后侦查的提起侦查方式。然而,执法实践证明,一切侦查活动都必须在立案之后才能进行是不可能的。立案不能作为提起侦查的条件,提起侦查的条件应概括为;侦查主体获得犯罪线索之后,只要认为有可能存在犯罪事实时,就可以提起侦查。立案则可以在侦查的任何一个阶段,它标志着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研究以及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刑"与"非刑"之间的区别都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包括美国法在内的很多法律体系当中都出现了"刑法民法化"以及"民法刑罚化"这样的两种并行趋势,从而使得原本尚属明晰的"刑"与"非刑"之间的区隔变得愈发模糊.美国法"刑"与"非刑"关系传统界别往往关注二者之间责任类型的不同归属、行为性质的不同认定、立法目的的不同设定、救济模式的不同特质以及救济程序的不同厘定.本文通过对美国法"刑"与"非刑"二元分野合理性的反思与追问,着力对于美国法"刑"与"非刑"关系之间的模糊地带,特别是所谓的"惩罚性民事制裁"问题加以深入研究,继而从一个更为深入的层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明晰.  相似文献   

11.
"主、客二分"和"主、客一体"这两种范式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后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范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彻底克服"主、客二分"范式的逻辑弊病,发扬"主、客一体"范式理论优势的需要;是发展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告别旧时代,信任和投入新时代的需要;是学科健康发展、深化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调解可能性”之学理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坚持调解原则。法院调解是一种“柔性”的纠纷解决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之间的合意,鼓励纠纷当事人选择以各方均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从而提高当事人对纠纷处理过程与结果的信赖度、信服度与接纳度,由此消解当事人之间业已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有不同的角度.从科学属性来分析,鉴定是以科学技术为生命,"终局鉴定"的提出是对其性质的模糊与误解;而从诉讼理念来审视,又亟需整合鉴定资源,构建"终局鉴定"来定纷止争.笔者以此角度阐述终局鉴定的特征以及构建的必要性,然后从鉴定专家的认证与出庭、鉴定实验室的评估与认可、司法鉴定程序与方法的标准化等方面对终局鉴定构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借一位角色之口说过:“我们没法选择我们出生的时代。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摄像机镜头前面。这从此成为人类处境的一部分。”在这个传媒时代,一切事件都可能成为新闻素材,而最容易成为新闻素材的法律事件便是“某某第一案”或“法院首次如何”。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不同的主体可以坚守自我的立场,绝不轻易趋附。媒体自有其追求轰动效应的立场,只要法院和学术界另有立场,“第一案”也算不得需要特别讨论的现象。但是,近来一些法官撰写的案例评析与论文也开始强调“第一案”,“第一案”似乎成为创新改革的象征,在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知识产权法领域,“第一案”更是层出不穷。如此一来,“第一案”就变成可供评说的现象了。  相似文献   

17.
论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概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学术的价值在于独立,学术的走向在于不人云亦云,而是发他人所不发。德国民法上的请求权乃德国民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其对我国民法学界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如今采用请求权概念用以论说的文章已越来越多。但请求权从何而来,内涵如何?国内民法学者用力用心探讨者并不多。金可可之文虽然题不惊人,但题中之义颇有探讨价值,属基础性理论问题之研究,有利于将此项权利的研究引向深入,或可澄清有关不甚明朗的问题,是现在国内民法学界应有但少有的研究文字。文章没有阔论其他,笔墨集中,资料运用亦较为谨慎。固属初步探究,但有心人自可取其可以资用之信息。  相似文献   

18.
On 4 June 2010, Deputy State Coroner Schapel of the Coroner's Court of South Australia ruled that he had jurisdiction to conduct an inquest into the death of Tate Spencer-Koch, who was declared deceased following complications during her home-birth. Coroner Schapel considered he had jurisdiction on the basis that Tate was a "person in the eyes of the law" under the born alive rule, as she had completely left her mother's body and she could be shown to have been alive after birth, evident from the PEA detected in her heart 10 minutes following her delivery. Close consideration of this ruling, however, reveals issu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orn alive rule in the case.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诉讼中的"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论上,只存在客观事实与客观真理,不存在主观事实与主观真理。但在判断真理与事实的真实性上,却存在着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两种不同标准。客观真实的标准适用于对现存事实真实性的判断,主观真实的标准适用于对已逝事实真实性的判断。犯罪事实都是已逝的事实,因而不可能适用客观真实的标准。“法律真实说”指出了“客观真实说”的缺陷,意义重大,但它只指出了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行业”属性,并不是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准确概括。只有“主观真实说”符合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本质属性。主观不等于主观主义,主观真实也不是主观臆断,它具有坚实的客观性基础。承认这一事实,并依照自由心证的特点完善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不仅不会导致主观主义,相反更有利于防止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20.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