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说:“人情闼尽秋云厚,世事经多蜀道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迭即文章。”说的都是做人的智慧。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的人和事多了,对于一些所谓的人间冷暖,看得称不上透彻。大抵也还算看得明白。比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问题,所见所得多了。对两千多年前孟子的那句“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话。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亲如一体。二人相容相合,有视人如己之意,故“仁”的本意作“亲”解。“二”字之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为天地生万物之心、天地佑人类之意。人若有宽恕之心、容忍之心,则所到之处,莫不如春风化雨般,处处见一片和煦之气象。“仁”,诚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家庭如此,人与人之间也如此。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软”实力、是化人的。“人”字两画,一撇一捺,表征的是“人”之为“人”的两个支柱:物质与精神;“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洞开的是文化涅菜、文明蝶变的秘密;“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凝炼和揭示的是文化春色倍还人的规律。拥抱21世纪文化新时代的中国,“软”实力必须“硬”!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育无“人”、校园无“人”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校园无“人”是因为校园人已被异化为“物”,因而教育也异化为物化教育。物化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对人之价值和意义的忽视,而缺乏人文关照的校园文化是不能担当起其应有之历史重任的。21世纪,关注人,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将成为教育的主题,而倡导“人”文化也必将成为21世纪校园文化建设之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5.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道出了同情心存在的普遍性。孟子还高度评价了同情心在人性发展中的地位,认为“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把人的同情心上升到“仁”的高度去评价,并认为培养人的同情心是使人走向至圣至洁的“仁”的开端,这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他教育经验的总结。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也为后来的  相似文献   

6.
据载.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一次庆功宴上,询问群臣.他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大臣们当然说他能干。刘邦却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由此,刘邦的善于识人用人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万事万物之运行皆有其规律,人之行为亦不例外。行为惯性为人之行为的客观规律。从形式上讲,人之行为倾向于有序化;从理性上讲,人之行为倾向于增加福利。司法审判以“公正”为最高价值取向和实现目标。法官是理性的化身,陪审团是经验的代表,司法独立和审判公开原则源自于行为惯性规律的客观要求。成文法、判例和习惯均为行为惯性规律的客观反映。法官适用法律时应遵循“法不溯及既往”,“遵循先例”,“法无明文规定时依习惯裁判民事纠纷”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儒商”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儒商”形象胡冠莹吴趼人在他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塑造了一批“儒商”形氛说他们是“儒商“,是由于他们在经商之前都是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中过进士、当过官,如吴继之、王伯述;有的虽未科考功名,但也满腹经纶、学...  相似文献   

9.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10.
谈起公款吃喝、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可谓人皆诛之。然而事关自己时,却往往另是一番境况:我给你办了什么事,即便是份内之事,我也总想有所回报,捞回点什么来,至少你得请磋一顿,不然,会落得个“小气鬼”、“铁公鸡”、“扣门儿”之类的“殊荣”。在这种人看来,反正花的是公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多篇曾提到的“度”之概念,大多数学者未能携其要旨。在此笔者对其探微索隐,冀溯本求源,昭彰至理。1“度”非“周”之意《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相似文献   

12.
何谓“和谐”?民间有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人“口”有“禾”谓之“和”,人“皆”能“言”谓之“谐”。前者主要说明老百姓希望政府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保证大多数的守法公民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后者则是老百姓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政治气氛更加民主、开明的国家,大家能够也敢于在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平台上畅所欲言,参政议政。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官渡之战刚结束,刘备率数万人进攻许昌,结果被曹操出奇兵打得大败。刘备领残兵逃至汉江沿岸,处境十分狼狈。刘备主动揽过,他对身边将士说:“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之地,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诸将闻听,怨气顿然消释,并转化为同仇敌忾之激情。  相似文献   

14.
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效”的领导模式。关心人、关心生产和关心组织环境三者之间的最优组合就是有效领导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例四十四 [范纯仁理释狱囚]范纯仁知庆州,诸院罪人皆满,公诘其所以坐,屠贩盗窃而督偿者三分之二。公曰:“此何不责保在外,使之输纳也?”通判州事起白公曰:“非不知此,第以此辈凶暴,不可释;释之,不旋踵复紊官司矣。”公曰:“终当何为?”曰:“往往以其疾毙于狱中,是亦与民除害耳。”公蹙然曰:“法不当死,而在位者以情杀之,岂理也耶!”遂尽呼出立于庭下,戒饬之曰:“尔辈为恶不悛,在位者不欲释汝——惧为良民害,复紊官司也。汝等能悔过自新,我欲释汝。”皆叩头曰:“敢不佩服教令!”遂释之,欢呼而出,转相告语。是岁犯法者,减旧岁之半、(《监惩录》) 译文 范纯仁担任庆州知州后,发现关押场所的犯人都很满。他就查究这些人是犯什么罪被关进来的,结果发  相似文献   

16.
(七)一、自然塑造的人塑造着自然:实践把“存在”落实为“实在”。塑造论哲学一方面认为,人面对自然有着不断向着自然进行探索的过程;同时也认为,这是人不断延长自身而“使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现实部分”的发展过程。在自然塑造的人去塑造自然的过程中,才使“存在”落实为“实在”,把自在之物变成人为之物,这人为之物即是为人之物。这样,以塑造论哲学的观点来讲:由大自然对人的塑造中衍生出文化人类,这就把必然性积淀于人;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塑造着自然,形成人类文化,这是一种目标在于主客体达到统一,从而使自然衍生的人在实…  相似文献   

17.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张载的大心说是其重要的为学工夫论,认为人不应止于见闻之狭,而应该“大其心”。所谓“大其心”即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德行,体认到主体之“我”与客体之“物”统一于天地共有的本然之性的过程。这一阶段,既是学者尽其心的阶段,也是学者尽其性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成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一个民族面临社会转型时期,必然面对文化的碰撞与选择,社会思潮正是特定时代文化撞击的产物。怎样积极有效地在巩固与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引导社会思潮的正确走向,已成为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张栽的大心说是其重要的为学工夫论,认为人不应止于见闻之狭,而应该“大其心”。所谓“大其心”即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德行,体认到主体之“我”与客体之“物”统一于天地共有的本然之性的过程。这一阶段,既是学者尽其心的阶段,也是学者尽其性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成圣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