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福奎 《求贤》2007,(2):32-33
人人都想成为被上司赏识的人,都想成为上司“身边”的人。殊不知,上司身边的人和被上司重用的人职场风险也最大。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有时是职场里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学会正确与上司相处,直接关系着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特别是在上司身边工作,更需要学会一点与上司相处的学问和艺术。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正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要求得到生存与发展,就得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面对的是领导、同事,他的工作对象是广大的学生,他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门与人相处的艺术。年轻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要更快地走向成熟,更好地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更应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工作中协调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关键是要以“诚”为先。一、对领导要坦诚 作为年轻党员教师,应与领导坦诚相见,主  相似文献   

3.
常听人说:“现在办事的关键还是靠关系,××领导我很熟,关系不一般,有事情找我。××老板是我的铁哥们儿,有事儿就开口,一定摆平……” 人生在世,谁也离不开与人交往。要交往就必然离不开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圈”。然而,交往有正常的,也有不正常的,要防止不正常的交往,就必须从净化“三圈”开始。许多腐败分子都是从“三圈”开始,从而成了阶下囚。 一日净化工作圈。就是要建立纯洁的同  相似文献   

4.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领导干部必然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必须讲究语言艺术。同样的内容,说话艺术水平不同,表达出来的效果大不相同。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无认何时何地,何种场合总是讲究谈话的艺术。小平同志在这方面正是我们广大领导同志的光辉榜样。打开《邓小平文选》,篇篇谈话或演讲无不闪  相似文献   

5.
如何与下级相处是一门学问。与下级关系协调得好,才能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否则对领导者的工作将是极其不利的。不宜与下级建立太密切的个人关系。在现代社会里,领导者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称兄道弟”的个人关系对个人也许有利,  相似文献   

6.
周建国 《党课》2010,(23):55-55
党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往往不容易一开始就抓住听课者的心。因此,党课的“开场白”必须讲究导入艺术,以增强授课内容对学员的吸引力。下面介绍几种巧妙的开场方法.您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位朋友谈到他在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因直言不讳地提了上司的意见,不仅得罪了这位上司,同事也敬而远之。这件事使他大发感叹,发誓从此要当“老好人”,并煞有介事地总结了当“老好人”的四大好处:一曰老好人好做人,二曰老好人好相处,三曰老好人背好名,四曰老好人有好报。说完还列举了一个又一个例证。 咋一听,这位朋友的“高见”似乎不无道理。细细品味,则大不以为然。这位朋友所讲“老好人”一说,实际上就是“好人主义”的代名词。提到好人主义,其实并非是一个新鲜话题,古往今来,无论官场还是民间,无论是上司还是同事,好人主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诸如“老好人”、“和事佬”、“抬轿夫”、“吹、捧、拍、抬”等等,热衷此道者甚多。甚至在我们党内组织生活中,放弃原则、相互恭维、互相“抹粉”、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如最近江泽民书记在学习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8.
副职能否正确处理与正职的关系,与正职和谐相处,这既是事关领导班子是否团结,领导效能高低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事关副职能否正常开展工作、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问题。现实中,副职处理与正职关系有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对正职惟命是从,唯唯诺诺;另一种是自视甚高,摆不正自己位置,越权越位。这两种情形,不论是对开展工作,还是对副职的个人前途都是极为不利的。副职正确处理与正职的关系,做到与正职和谐相处,不仅是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笔者认为,作为领导班子中的配角,副职要与正职和谐相处,就必须…  相似文献   

9.
所谓“庸俗处世学”,是一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老于世故、精于关系的所谓“学问”。精通此道者的突出特点,是惟上是尊、惟我是本、惟利是图,且具有相应的“变色”本领。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上级面前看眼色行事,投其所好。尤其是对个别领导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图深知就里。领导想什么他就做什么,领导好什么他就送什么,领导干什么他就捧什么,想方设法讨领导欢心,让上司舒服,从不管事情的好坏对错,更谈不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二是在下级面前凭自己的感觉行事,为所欲为。习惯于看上级眼色行事的人,也希望下级…  相似文献   

10.
张凤霞 《求贤》2006,(2):14-15
在工作中,每个干部每天都要与自己的上级打交道,可谓是朝夕相处。实践证明,正确把握上下级关系.学会与领导相处的艺术是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自我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干部必须时时处处“严”字当头.自觉给领导当好“助手”和“参谋”。  相似文献   

11.
企业员工大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与上司相处的问题。似乎作为下属,随时都会遭到来自上级的压力。上级的好恶、选择会影响员工的职业生涯。你若遇上一个“喜欢刁难人”的上司,上班成为一场恶梦。不排除你运气不佳,上司确实是个品质不佳的人。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上司是不是在害怕什么?而你,是不是恰好成为他焦虑的原因?作为下属,要了解这一点:上司考虑的不完全是工作的成败,也包括自己的地位的稳定。上司担忧之一———被能干的下属取代小张是公司的顶级销售员,能力出众,为人又不错,颇得大老板赏识。但他的顶头上司显然很紧张———大老板见…  相似文献   

12.
相互交流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途径,较好地实现交流就能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夜听君由衷语,如闻仙乐耳渐明”,说的就是讲究交流艺术。只有讲究交流艺术,才能让群众或者说让思想工作的对象入耳,只有入耳才能入脑人心,只有让人听得进你的话,才能打开对方的心扉,向你一诉衷肠,双方的思想与情感得到交融,才会起到思想工作的作用,所以说交流艺术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功,运用好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工作生活中,与领导相处,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与领导相处,是一门学问。处理好了,会使自己与领导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于身心健康、事业发展都极为有利;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使领导对自己产生反感,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己工作和个人的成长进步。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与领导相处得好呢?  相似文献   

14.
好赌者     
《新长征》2005,(16)
一位下士调动工作,报到时带来了原上司带给新上司的一张字条:“此人好赌,如能戒,则是好士兵。”新上司立即问那下士:“你赌什么?”“什么都赌。比方说,我敢赌您右臂下有颗胎痣。如果没有,我就输给您一周的薪金。”“好!”新上司立即脱掉上衣,证明自己并无胎痣,随后接过了下士的一周薪金。事后,他洋洋自得地告诉下士的原上司:“你  相似文献   

15.
林乾 《党员文摘》2007,(5):11-12
衙门自有一套运行规则。但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关系链”。下属没有上司的保护不行.封疆大吏必须有更硬的京官做后台才能坐得稳,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说白了就是做官必须有靠山,因此上下交结、官官相护成为清代衙门风气的要义。  相似文献   

16.
党支部书记要做到主动开展工作,必须善于处理好各类思想问题,解决好各类矛盾,讲究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艺术。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职权和工作关系。现在有一种不良倾向:你协调的思想问题越多,你越有揽权之嫌,似乎党支部书记就只能被动做事才是安守本分。有的地方风气不正,甚至做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三道四的,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17.
喜欢表扬而不喜欢批评,可说是人的一种“天性”。开展批评的时候注意点方式方法,讲究点批评艺术,往往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然而,时下的一些批评,看起来像是讲究批评的“艺术”,实则有搞“假批评”之嫌。不妨试举几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对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能沉默则沉默,能少说不多说,实在过不去就人云亦云,不当“出头鸟”,甘当和事佬。宗旨就一个:不能让被批评者把怨“账”记在自个头上,来他个金蝉脱壳。只触皮毛,不动筋骨。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是积极“地、满腔热忱地进行实质性批评,而是故意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现象拉东扯西,绕来绕…  相似文献   

18.
北信 《求贤》2008,(7):27-27
在日常生活中.饭局是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里面就有很多学问和讲究。  相似文献   

19.
郭振亚 《廉政瞭望》2006,(10):54-54
青年哲学家周国平说,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就是做人。“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你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可做人难啊!面对上司,如何才能不落得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名声;同事相处,怎样才能不给人清高孤傲、冷僻怪异的印象;公私面前,如何权衡才能既不悖情理又不违法理;老实本分、勤勤恳恳,却往往被视为“傻瓜”一个;匡扶正义、侠肝义胆,免不了有人斥之为“多管闲事”……真的是“人字好写,人却难做”!睁只眼、闭只眼,糊里糊涂是做人;得过且过、抱残守缺是做人;积极进取、执著追求、不屈不挠也是做人………  相似文献   

20.
思想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增强其有效性,就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特别是面对思想敏捷、思维方式不同于过去的当代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如果一味采用单调、呆板、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只能是事与愿违。 一、感情是通向人们心灵的桥梁 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