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屯堡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屯堡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传承的典型范例,对汉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屯堡文化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从外显文化事项到内在传承机制;研究方法从单一到多元;研究视野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发展等恃点.屯堡文化的总体研究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普适性以及研究与展示平台的构建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承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以英语为媒介传承中国文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和加强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应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应该积极作为,企业文化是切入点,企业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实用"的视角.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融贯中西,给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因子;企业应与政府亲密合作,创建"共赢"的合作模式;企业参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要解放,形式要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型,这一"转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重大的变迁,其中最根本的方面是传承机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的表现来看,一是过去以族内传承为主的方式已逐渐扩大到与族外交往为中介的传承模式过渡;二是文化传承逐步走向以现代生产转型的重构来实现;三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使民族文化的社会生存处于弱化状态,其传承对政府力量的依赖更加加强.为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必须着眼于传承机制这些变化来实施,在保护的形式、重心、主体、中介以及政府的着力点等方面都应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及其维护与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文化精神背景"叠加"特定时空间"和"特定活动群体"而形成的、保障传承有序进行的中介实体.传承场与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是一种根本的互生关系;而民族信仰文化对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的生成、维护具有基础性作用.维护信仰文化传承场的神圣性,重视民族妇女与儿童在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维护和再造中的作用,认识和利用次生型传承场,应是当下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主体研究,当代大学生是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层面存在"浅""乱""偏""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耦合,彰显网络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扩大大学生文化认知、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素养、塑造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类学把艺术看做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民族民间艺术则是我们理解、把握、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路径.在舞台化的展演中,民族民间艺术脱离了其原生境,原有的审美愉悦、宗教情感、文化想象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发生变迁,在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对其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斯琴 《前沿》2013,(13):170-171,174
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与文化发展是不矛盾的.相反,发展人与发展文化是互动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发展文化的基础.但是,我们对学校教育的传统理解就是教书育人,在当前多元化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不但教书育人,而且还文化育人,传承民族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应重新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纳入民族文化,消解学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学校与社会文化部门需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
陈康 《传承》2014,(1):113-115
关于名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确切定义,学术界尚未见到讨论和定论,形成了文化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河南名人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河南名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提出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河南名人文化传承与创新辩证关系总体思路(顶层设计)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离不开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传承又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现阶段,应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解决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尚存在的问题.同时,红色文化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对促进党支部标...  相似文献   

11.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冯颜利  张丽华 《思想战线》2007,33(2):137-140
文化自觉不仅是对文化客体形式的自觉,更是人本身对于自己作为文化主体的自觉;文化自觉也不仅是对本民族流传下来的书面历史文献资料的自觉,更要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自觉问题涉及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涉及是从观念出发还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世生  张育贤 《前沿》2010,(24):160-16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存亡。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出现了强势与弱势之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经济和科技实力,向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极大地威胁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及国家安全。如何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从而维护我国的文化及国家安全,成为每一位爱国志士都必须认真思考并付诸于行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一种未完成的过程与行为,在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矛盾,是一个矛盾混合体。作为其核心的文化全球化更是这样,是同质性与反同质性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自觉与基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诉求就不得不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突出问题并且紧系民族文化安全,从而以避免文化的自我殖民倾向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American TV show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lives of Chinese youth Not everyone is as lucky as Monica Wu, who knew exactly what she wants to do with her life since she was a little girl. "I want to open a shop," said Wu. "That’s what I want to do for a living. But I don’t know what kind of shop or where to mak  相似文献   

16.
Culture is a very big concept, big enough almost to comprise all th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results caused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世界已进入了一种新的文明构架,即文化主导的时代.文化在民族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出.面对这样的文化时代,尤其是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我们建构起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事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一 文化主权是一个与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所谓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美国进一步将文化当作谋求世界霸权的重…  相似文献   

19.
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奎清 《长白学刊》2005,3(5):101-104
多元文化并存是目前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特点,并存的多元文化状态不是静态与彼此等值的,而是动态与相互博弈的.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共时性地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四个维度"的文化博弈基本格局.文化博弈必然带来文化冲突,进而要求文化整合.确立文化自觉的整合理念、文化认同的整合意识、文化创新的整合观念及与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文化整合取向和原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徐建 《青年论坛》2014,(1):56-60
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并日渐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大国地位要求中国文化生态建设在世界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利。我们所主张的话语权应具有平等、共同发展的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文化发展模式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从而探索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现代化建设道路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