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志宏 《党建与人才》2003,(10):11-11,13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  相似文献   

2.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说,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指人民群众从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吸取营养,从而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也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说,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指人民群众从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吸取营养,从而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首先,人民群众是需要有精神支柱的。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失去了方向,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人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激发人民群众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激情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些都突出强调了“群众意识”,要求我们多考虑群众的意愿,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6.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归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 ,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也在不断地扩展变化 ,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利益观不能变 ,这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努力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他们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党风党纪月刊》2001,(10):45-45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的财富增加了,就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基础性的条件。物质文明进步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和体现在精神文明上,推动或要求精神文明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主要和基础的,是物质利益。只有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其他各方面的利益也才能相应地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王荣阁 《求实》2000,3(6):16-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利益再分配过程的加剧,在客观上促成了传统的单一利益格局的解体和利益多元化局面的出现。目前,在多元利益格局尚未形成之际,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以及个人之间利益关系仍显紊乱。在这种利益状态下,怎样看待党的群众利益观,如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在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并给予正确解答。一、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党的根本性质人民群众的利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它所蕴含的要求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着。马克思说过:人们奋…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共产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实践》2001,(8):32-35
江泽民同志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斌 《奋斗》2009,(7):18-19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享有的医药卫生保障日益充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防止伤病残”,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经伦  温宪元  廖胜华 《求是》2005,(22):26-28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就是引导群众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正当利益要求。这对于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断…  相似文献   

13.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执政理念的基础.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共享社会劳动成果,是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两个基本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党的执政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与时俱进.这里,谨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家芳 《求实》2005,1(6):4-7
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必须动态地考察人民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多面性,必须全面地考察人民利益;在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矛盾中,有事关全局的根本利益,必须重点地考察人民利益。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与利益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是思想解放的原动力,只有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把握思想解放的方向和根本标准.利益是具体的,不断变化的,解放思想必须根据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自觉自愿地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利益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和深刻的阐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路线、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7.
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是落实“三个代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现阶段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高体现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到社会生活之中 ,如何在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今天 ,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下 ,真正搞清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 ,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是各级党…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进行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外在的实践逻辑,并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珍惜民力、汇聚民智、体察民情、倾听民意,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指南,有利于继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积极探索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军 《求是》2005,(6):21-22
在党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南京市委在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中,突出强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指标的综合体现,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要求,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建设和谐南京。加快富民进程,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更不是两极分化的社会,而是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正确反映并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整体和谐程度的社会。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  相似文献   

20.
当前理论界对于思想解放问题所进行的反思与回顾往往把注意力单纯聚焦于思想理论本身,而对于如何将思想解放引向深入、引向制度化缺乏探讨.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分析,思想解放的内在动力是不断发展并要求实现的公民的需求与利益.只要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并根据不断发展的群众的利益与要求来变革我们的观念与制度,我们的思想就不会僵化.一种有效运作的民主制度,能够将思想解放活动由运动式转变为长期稳定的制度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