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基本土资源建造中国经济法学大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对我国法学研究现状曾形象地评述:民法学研究基本上是“旧房装修”,即在外国民法学和台湾民法学的框架内和蓝本上,联系我国实际深入研究,精雕细刻,硕果累累;劳动法学基本上是“旧房改造”,即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需要,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学,对沿袭于前苏联模式的我国劳动法学,重构体系,更新内容,初步形成了一套既吸收国内外劳动法学成果、又在体系和内容上与外国劳动法学和我国原有劳动法学均有不同的劳动法学理论,经济法学研究基本上是“建造新房”,即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和目标模式,在传统法学体系之外新创中国经济法理论,并且至今尚未完成“新房设计”而处在“无房可居”的境地,以致受到“经济法学没什么理论”的非议和讥讽。可见,我国经济法学所走的是一条比民法学、劳动法学更艰难但更有意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民法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对既往工作的回顾。通过回顾,可以大致勾勒出我们先前走过的道路、已经取得的成就、仍然存在的问题。大概在十多年前,曾经有法学期刊在每年第一期集中发表法学各学科的研究综述,评点上一年度相关学科发展基本情况。可惜这一做法没有能够得到延续。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民法学界几乎没有相对系统的发展评述。〔1〕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民法学发展情况的唯一有意义的尝试,就是"中国法学创新网"给出的"法学论文发表数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6,(9)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是我们法学工作者一项光荣的历史任务。多年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照搬苏联法学,以致我国法学研究严重脱离实际。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法学研究也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这些转变尽管刚刚开始,但它对我国法制的改革和建设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影响。这些转变,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姜茂坤 《政法学刊》2008,25(3):51-55
清末时期,日本民法学逐步被引入中国。日本民法学在契约定义上,采用广义契约学说;在物权移转主义上,采用意思主义学说。这为物权契约观念的生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物权之契约”和“债权契约”用语相继被使用。至民国初年,大理院则通过判例,对物权契约进行了定义,并界定了物权契约的有效成立要件。但清末时期的物权契约观念与德国民法学理论中的物权契约(物权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正>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体系,这是历史赋予我国法学界的一项光荣任务。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学发展走过了崎岖曲折的途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当看到,我国法学目前尚未很好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法学体系上和法学部门体系上还未摆脱旧框框的影响。有些学科从体系上来说基本上还没有摆脱苏联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模式。当然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之中国婚姻家庭法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婚姻家庭法学(即亲属法学)是以婚姻家庭法(即亲属法)和婚姻家庭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现代婚姻家庭法学是本世纪初期,由于清末修建运动,学习和引进日本、德国等大陆法系亲属法的体系和理论,在和中国固有礼法的交融。矛盾和斗争中逐渐产生的。到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婚姻家庭法学作为民法的一个分支学科羽翼渐趋丰满,亲属法学者通过大量的著述初步建立了婚姻家庭法学的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婚姻家庭制度和婚姻家庭法学在否定了本世纪前本叶的成就后重新创建,通过总结革命根据地立法和司法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通过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学理论,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得到了新的发展。此后,因遭受“十年内乱”之苦发生一段停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婚姻家庭法学进入一个空前兴旺发达的阶段,并且经历与民法学分野与合流的曲折过程,最终成为民法学大类中的一个特别的、相对独立的法学部门。  相似文献   

7.
民法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对既往工作的回顾。通过回顾,可以大致勾勒出我们先前走过的道路、已经取得的成就、仍然存在的问题。大概在十多年前,曾经有法学期刊在每年第一期集中发表法学各学科的研究综述,评点上一年度相关学科发展基本情况。可惜这一做法没有能够得到延续。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民法学界几乎没有相对系统的发展评述。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民法学发展情况的唯一有意义的尝试,就是“中国法学创新网”给出的“法学论文发表数量统计报告”。这种量化统计,有积极意义(它直观地表明了单个学者年度论文发表数量,以及特定的法学院某一年度总体上的论文发表情况),但能够揭示的信息毕竟有限。从这一统计中,我们无从得知,中国民法学究竟取得了什么具体进展。我们也无从判断,那些论文发表数字所代表的究竟是实实在在的学术发展,还是低水平的重复,抑或只是纯粹的泡沫。要尝试获得此类更具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展开实质性的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 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的时代,苏联法哲学家雅维茨的力著《法的一般理论》的中译本1986年在我国出版了,读书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联法学的新发展,而且对于深化和改进我国的法学研究也具有一定启示。 该书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从其内容上讲都是与五十年代的苏联的法学理论大不相同,作者认为,法  相似文献   

9.
一今年3月,苏联召开了非例行的第3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法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修改补充苏联宪法(根本法)的法律》和《苏联所有制法》。后一个法律的内容完全是关于苏联社会的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前一个法律的一部分也涉及到所有制。通过这两个法律,苏联实现并且以法律形式固定和巩固了在所有权法律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必将引起苏联民法学中一些理论的革新。由于我国的民法学一直受苏联法学的影响的缘故因而他们的这种变革也将影响到我们。本文拟对与这种变革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略加论述,以引起我国民法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19、20世纪的德国民法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法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我国的民法研究在诸多方面仍然是围绕它而展开的。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世纪前半期的"法典论争"和"历史法学"时期;二是19世纪后半期的"概念法学和德国民法典"时期;三是20世纪前半期的"自由法运动"和"法社会学"时期;四是20世纪后半叶的"现代私法学"时期。研究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对于反思和总结我国今天的民法研究,把握未来民法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的探索——系统法学派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学家的困惑人们往往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于1848年,其实,作为一门真正完整科学意义上的法学,是苏联祛学家们的创造。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法学家们,似乎只是遵循着苏联人创造的规范去解释、阐述中国的问题。苏联理论加中国的实例,这就是五十年代中国的法学体系。从此,一切学术研  相似文献   

12.
郭锋 《法学》1988,(11)
我国的民法学理论研究,虽然在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当时的民法理论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民法学理论研究才逐渐兴旺起来,开始涉及广阔领域.在此,我们拟就其间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问题略作述评. 一、从学科理论上论证了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的影响,从中国法学的学科性质和知识来源来看,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学的关系、革命时期法学与执政时期法学的关系、法学与意识形态、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与实践、法学的知识来源、法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法学学科的独立性、法学教育的模式等九个方面。关于中国法学与苏联法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一是要反思中国法学与苏联法学的渊源关系背后的中国法学与苏联模式的渊源关系,二是要反思关于中国法学与苏联法学渊源关系的几种主要研究视角,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路径依赖两种视角并未真正抓住问题的核心,从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法的视角展开讨论将是一种更有助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正>一、生活世界与知识形态徐涤宇博士的《原因理论研究》一书是汉语法学著述中第一本以原因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在我看来,其首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系统地“填补”了中国民法学在原因理论上的知识缺漏,而在于它代表了推动中国民法学知识转型的一种努力。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催生了社会生活对法律规则的迫切需求。变化了的生活世界对法学提出的首要需求是尽快地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规则体系。这一需求在民事生活领域体现尤其明显。1992年以后,随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任务的提出,民法学界关注的中心基本上锁定在重要民事法律立法问题的研究上。先是《合同法》的起草,然后是《物权法》的起草和更加广泛的民法典的编纂。十多年来,立法论的研究,成为民法理论研究的绝对主流。同时,由于中国民法体系的继受法特征,立法论的研究范式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对国外法律制度的介绍以及对该制度  相似文献   

15.
苏联俄罗斯法学与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百年来中国法学发展过程中 ,苏联法学曾对中国发生过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 5 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 ,成为当时的主流理论 ,对新中国法制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此后情况虽有所改变 ,但它至今仍在潜在地影响着我国相当多学者的思维方式及对未来法制建设的模式选择。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 ,在世界上也是有影响的大国。中俄两国曾有过相同的经历 ,如今也都面临着加强法制建设的共同任务。俄罗斯当代法学家在总结与反思历史经验 ,探索曾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怎样建设适合国情的新法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苏联俄罗斯法学对…  相似文献   

16.
许德风 《法学评论》2012,(4):154-160
随着立法的推进和法学研究的发展,我国民法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的进一步提升,有赖于共同学术平台的构建、就基础性价值达成共识和有效法律技术规则的形成。着眼于这些问题,《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一书成功区分了不同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不仅在知识上就具体的制度问题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在方法上也有重要的突破,或许将成就未来民法学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超越概念法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陆法系的法律思维方式是以概念为中心,它在学术风格上表现为概念法学。尽管其学术贡献不容否认,但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已向其提出了挑战。与大陆法系不同.英美法系和北欧法系的思维重心分别是“解决方案”和“规则”,它们对现代社会关系的变易性和价值的多元性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我国法学界特别是民法学界受概念法学的束缚过重,这种束缚在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心理障碍和认识缺陷。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博大的文化情怀和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来审视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因此,中国民法要超越概念法学。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借鉴外国法律的实例(下)沈宗灵十四、民法与经济法之分在80年代初,“经济法”这一名称对中国还是相当陌生的。随着国家的主要任务转向经济建设,同时也在当时苏联和个别其他东欧国家以及少数西方国家法学的影响下,中国法学界出现了倡导经济法的呼声。但与此...  相似文献   

19.
来华苏联法学专家已知有35人,他们任职于重要的岗位,因而能对新中国法制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工作经验丰富,有多年法律工作经历,学术造诣较高,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对苏联的法律制度、法学教育与研究有一定了解,在传授苏联法制经验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来华苏联法学专家从不懂汉语、无中国法制方面研究成果,到研究中国法制并取得成就,除了再次证明他们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外,还体现了他们在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所做的努力及成效。了解来华苏联法学专家这样一个群体后,便不难理解苏联法制为什么能够深深地影响中国法制。  相似文献   

20.
法学教育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内容广泛的改革。法学研究在法学教育改革中处于何种地位呢?我以为,法学研究在法学教育改革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应当建立在深入系统的法学研究基础上。理由是:首先,正如一些专家指出,法学教育改革首要在于更新旧的过时的传统观念。更新观念,就是更新旧的法律思想和意识,其中主要是指法学指导思想和理论的更新。我国的法学理论是五十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已经形成一套内容刻板的固定模式,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因而必须更新。而更新改造法学理论,正是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