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公是个历史人物。但后世 的文学艺术及民间文学又 为其增添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使之逐渐演化为一种司法象征。然而包公的一生事迹,许多还是有案可查的。他名叫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是北宋最出名的清官。他正直无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除害.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老百姓最爱戴的人物,清官的典范。大家都称他为包公、包青天,至于他的真名包拯、包希仁反倒不大为人所知。一千年来。有关他的传说越来越多,许多秉公断案的故事都写到他的名下,特别是为被遗弃的妇女秦香莲主持正义,敢于严惩忘恩…  相似文献   

2.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七──黑脸判官包拯霍建瀛本期小插页上介绍的脸谱人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公元999─1062年)。包拯在民间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京剧里,他的脸谱属“黑色整脸”(面部整个涂成黑色),象征着他有刚强的意志,不畏强暴,不媚权贵...  相似文献   

3.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崇高赞誉。  相似文献   

4.
师婕 《中国减灾》2010,(2):50-51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官吏,包拯即人们常说的包公(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谥刑部侍郎。历史上,包拯是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谥号为孝肃公。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包公清正廉洁的形象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他的遗训,更是掷地有声:后世子孙有犯贪污之罪者,其名不得列于家谱,死后不得葬于大茔(祖坟山)之中。包公是封建时代的执法者,他以不阿贵、不徇私、执法如山的作风,为后世树立了“公生廉、廉生威”的光明磊落的清官形象。 在近代史上,有一个清廉足以比肩包公的人物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举兵讨袁、再造共和的蔡锷将军。 1915年秋:蔡锷起兵讨袁,袁世凯恨得要命,下令查封蔡锷家产。邵阳县令陈良查复袁世凯文书中是这样写的:“查蔡锷本籍无一椽之屋:无立锥之地,其母现尚寄食其乡人何氏家,实无财产之可  相似文献   

6.
试论包公的缺点刘思包拯包公包大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日断阳夜断阴",他老人家也有缺点吗?《宋史·包拯传》所记包拯一生,正直刚毅,不畏权臣,清廉俭朴,两袖清风,是一个贤臣的典型;《包公案》及"包公戏"塑造的老包形象,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嫉恶如仇...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包公的千年诞辰,值得大大纪念一番。从古至今,人们心中最崇爱的人物大概要数包公了。人们尊称他为“包青天”,比“天子———皇帝”还要高出一辈,因为他是廉政的模范。从历史上看,包公并不算是一流的显赫人物,《辞海》中有寥寥数语记载:“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  相似文献   

8.
大志 《中国减灾》2010,(3):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9.
大志 《中国减灾》2010,(2):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10.
尹晴 《前进》2014,(11):62-63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官员能够名流千古,北宋时期的包拯却不然。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不爱乌纱只爱民",因其一生清正廉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古往今来,"包青天"都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晚年包拯亲手制定的《家训》,更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在受益。  相似文献   

11.
包拯是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包拯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他因而被称为“包黑子”。但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有人可能反驳,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这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相似文献   

12.
包公湖畔包片祠庶文全国有多处包公祠,而最有名望的要数开封。在开封古城内西南,有个出名的包公湖,乃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之名臣包拯的开封府衙故址。开封府大堂,宋太宗、宋真宗未即位前都坐过,还有几位亲王也曾坐过。因唐代称中央政府为南衙,宋代开封府权势极重,...  相似文献   

13.
包拯,李希仁,安徽庐州(现合肥市)人,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逝于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他为官二十多年,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河北都转运使,谏议大夫,出任过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的州县首席长官,一度出使过契丹。因为他生前曾官拜龙图阁学士,所以人称包龙图,或尊称为包公。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7,(11)
<正>肇庆市对于“为官不为”的治理主要从组织制度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和预警机制几方面下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和远古广府文化发祥地。北宋名臣包拯在42岁(公元1040年)时做了端州(今肇庆市)的知州。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职。包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包拯是“为官有为”的著名例子,他对于在任内所见的“为官不为”现象、  相似文献   

15.
清官两题     
<正>包拯之刚在中国封建史上,有不少贤臣循吏,但称得上铁面无私的清官,则凤毛麟角,北宋之包拯可以誉之。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曾任刑部侍郎,包拯自述:"生于草茅,早从宦学",他少时寄居在一座古庙里刻苦攻读,28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由于包拯父母体弱多病,后来又父母双亡,他便辞官守孝在家,以致十载不仕,故欧阳修誉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此后,包拯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所学,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被历史上称为清官的包拯与海瑞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严肃执法。认真理讼;廉洁自律、澄清吏治的模范言行,阐述了对两位清官执法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在他60岁大寿时,为防别人送礼祝寿,专门吩咐儿子包贵站在门口拒礼。没想到,第一个前来送礼的就是当朝天子派来的六宫司礼太监。这可  相似文献   

18.
黎宝壮 《当代广西》2009,(14):50-50
提起开封府黑脸包公包拯,可谓无人不晓。然而,比包拯早70多年前,在桂林恭城也出过一位执法如山、廉政爱民的贤良之臣,他就是连包拯也非常推崇的北宋监察御史周渭。  相似文献   

19.
沈峰 《公民导刊》2004,(5):52-52
北宋名臣:龙图大学生、枢密副使包拯,乃民间传说中“夜能判阴、日能断阳”,“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黑脸包公。  相似文献   

20.
包祠掠影     
小时候即对铁面无私的包公心向往之。京剧里包公黑黝黝的脸谱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恰巧到安徽省城合肥开会,听说包公祠就在城中,心中一喜, 于是寻隙造访。合肥偌大一个城市,道路拐弯抹角, 初来乍到,不辨东西南北,一路问津,闻者因语言迥异,多微笑摇头。等绕了几个大弯,跨过石拱桥,沿着垂柳依依、波光潋滟的湖边石板路走到包祠时,我已是大汗淋漓了。包公名拯,北宋合肥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代表人物,幼年曾在香花墩读过书。明代弘治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