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二重性”体现为“大时代”和“小时代”的辩证统一。基于这种“二重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的思想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这个结论对于澄清当前两个典型的对社会主义前景认识的误区,从而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间的根本对立,得出“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这对“两个必然”形成新的挑战。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两个必然”的思想,对我们当今更好的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先锋队”和“两个基础”的重要观点。“两个先锋队”的科学概括.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从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实际出发来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非决定论通过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进而否定“两个必然”,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辩证历史决定论肯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同时强调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用辩证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进程,必然进一步肯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党的决议正式提出了“两个确立”重大政治命题,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最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最确凿的历史结论。“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牺牲和创造的经验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修复与健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与强化。“两个确立”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明确、愈加重视、自觉强化的发展过程,并在国家治理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两制”共存的历史,也是“两制”较量的历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何处理“两制”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主题。关于“两制”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战略判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路;关于“两制”相处之道,毛泽东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战略方针;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方式,毛泽东提出“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性”的战略构想;关于如何瓦解西方“和平演变”,毛泽东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战略应对;关于如何应对西方遏制围堵打压,毛泽东提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对“两制”关系的战略思考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其重要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的《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要牢记“两个务必”,在实践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应旺 《前线》2023,(3):4-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传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探索,为提出“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一个结合”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是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是对传统与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相似文献   

11.
“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具有历史的、辩证的逻辑联系,坚持“两个务必”对兵团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具有理论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和特征.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两个理论体系,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过程长期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发展曲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深入领会和正确把握“两个先锋队”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个确立”的提出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两个确立”内蕴的逻辑理路是理论审思、历史演进和现实向度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两个确立”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规律和顺应时代要求的高度自觉,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必须将拥护“两个确立”与做到“两个维护”高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两个务必”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二者都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作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武器和科学理论,二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两个务必”对科学发展观具有引导作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思想保证,二者统一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之中,科学发展观赋予了“两个务必”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雪梅 《求实》2001,11(5):21-2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共产党的信赖,就应该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败"与"不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上的差距、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吸收借鉴以及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所必须注意的方法论和方法论原则等五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两个必然”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灵魂,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也是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现象和变化的钥匙,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社会制度,它的存续以商品、货币等资本的流通和扩张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为纽带。资本主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一面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繁荣的“康庄大道”,一面又在无形中挖掘埋葬自身的坟墓。这两重逻辑始终交织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中,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繁荣——危机——重构”这一无限循环的窠臼中。繁荣掩盖下的是未来无穷无尽的哀号,资本主义终究会永久退出舞台,消逝于历史汹涌的波涛中。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指出农业生产关系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应当因地制宜、符合群众意愿,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支持并提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出农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90年代初,明确提出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两个飞跃”思想,对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三个务必”的重大论断。“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方面,“三个务必”同“两个务必”有着相同的理论渊源、相通的思维蕴含、相近的前景考量;另一方面,基于新时代以来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三个务必”实现了对“两个务必”的创造性发展。诞生于“两个务必”基础上的“三个务必”有利于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20.
田心铭 《前线》2021,(3):13-16
习近平总书记得出两个“无比强大”的重要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两个“无比强大”是内在统一的。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群众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当代显现出无比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保证,是两个“无比强大”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