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约化养鸡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周应志郭家骅1)哈利和蕴芗1)(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总站兰州730046)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幼鸡,以引起法氏囊肿大、损伤及淋巴组织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本病除直接造成感染鸡死...  相似文献   

2.
将300尾健康幼建鲤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肌醇含量为163.5 mg/kg(缺乏组)和535.8 mg/kg(对照组)的饲粮,研究了肌醇缺乏对幼建鲤组织器官病理学及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肌醇缺乏引起幼建鲤皮肤和鳍条糜烂,出现肠绒毛变短和失去正常结构、脾和头肾含铁血黄素沉积、后肾肾小管变形、胰腺酶原颗粒减少、肝细胞空泡变性等病理学改变;抗氧化酶活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氧化产物增加(P<0.05);肠道嗜水气单胞菌增加,乳酸菌减少(P<0.05).表明,肌醇缺乏会造成水生动物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抗氧化能力下降和肠道菌群改变.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2011年10月长春市某鸡场的150多只60日龄麻鸡发生急性死亡,病死鸡在临床上出现食欲不振、精神委靡,鸡冠以及背部皮肤有结节状痘疹以及排黄绿色稀粪等临床症状的疾病进行确诊,通过细菌学检查、病毒分离鉴定、动物回归试验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从病原学和病理学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病死鸡肝触片可见有典型的两极浓染的短杆菌;应用鸡痘病毒4b核心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的扩增结果为阳性;将痘疹病料处理上清液经尿囊绒毛膜途径接种9日龄SPF鸡胚,接种后第7天可见尿囊膜上形成有灰白色突起的痘斑;皮肤痘疹研磨处理上清液经电镜负染观察可见典型的痘病毒粒子。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局部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并伴有多量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根据上述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诊该起病例为鸡痘病毒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4.
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随后在香港地区(1971)和英国(1972)都曾描述过猪水泡病。感染猪具有与口蹄疫十分类似的复层扁片上皮损伤。 在猪水泡病的流行中有关猪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受损的症状尚未曾有过记述,但是曾报告过经接种意大利和英国病毒株有关小白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在梅岛动物疾病中心有关猪水泡病病毒的初步研究结果证实感染猪除具有复层扁平上皮损伤外,还呈脑脊髓炎。本报告的目的在于记述静脉接种猪水泡病病毒后引起猪的神经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自然感染犬瘟热病毒的小熊猫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 ,犬瘟热病毒对小熊猫内脏器官可造成广泛性损伤。在淋巴系统各器官 (淋巴结、脾等 )表现为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减少等退行性变化 ;肺表现为浆液性 化脓性肺炎 ;胃肠道表现为卡他性炎 ;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 ;同时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壁上皮细胞、食管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胆囊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膀胱上皮细胞等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相似文献   

6.
羊口疮病毒(Orf Virus)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成员。关于痘苗病毒的复制机制目前已经搞清(F.Fenner等1974;A.Nagayyama等1970;D.E.Hruby 1979),可是对于口疮病毒的有关问题还未深入地研究,有几位学者对病羊口唇粘膜、试验动物的皮肤活组织以及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作过超薄切片观察,但未能充分说明口疮病毒与细胞互相作用的详细机制,以及子代病毒形态发生的全部过程。我们采用奶山羊睾丸原代细胞(MCTC)  相似文献   

7.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的山羊痘病毒(goatpoxvirus,GPV)引起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和接触性传染病。2 0 0 3年3~4月,在贵州省2县的3个疫点相继暴发一种全身皮肤及部分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出现痘疹(丘疹)的传染病。皮肤痘疹最初为红斑,红斑肿胀隆起形成结节状丘疹,然后丘疹发生凝固性坏死,脱落而形成痂皮。病羊发热,眼、鼻黏液脓性分泌物显著增多。本病在同群山羊中传播迅速,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表皮或污染的厩舍及用具而感染,病羊水泡液和唾液含有大量病毒而成为传染源。潜伏期2~14d ,羊群一旦发病,发病率和…  相似文献   

8.
鹅瘟的研究     
从10日龄鹅胚自62日龄急剧下痢的病死鹅脑、心、肝、脾、肾、腔上囊、空肠内容物中分离出鹅瘟病毒(细小病毒)。病死鹅肝细胞核丝状分裂、变性,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心肌细胞核内嗜酸性(嗜伊红)包涵体;腺胃腺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胰 腺 腺 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淋巴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碱性包涵体,腔上囊内纵平滑肌纤维、外环平滑肌纤维细胞核嗜碱性包涵体;空肠内形成干酪样凝固栓子,肠腺细胞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该株鹅瘟病毒在本地鹅胚中适应性强、繁殖稳定、致死鹅胚迅速、胎儿病变典型。经标准抗小鹅瘟高免卵黄处理后失去感染力。用感染的鹅胚尿囊液攻击60日龄鹅,试验鹅全部下痢急性死亡。  相似文献   

9.
机体的自卫能力 在家畜机体的皮肤表面,在汗腺和脂腺的导管内,在食道、呼吸道、泪管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经常有腐生菌和致病的微生物居留。当家畜处于正常状态时,这些微生物不会显现有害作用,而且也不能透过没有受伤的皮肤造成危害。皮肤的屏障机能是由多层上皮的致密性所决定的,首先是上皮的角质层,皮肤的正常分泌物具有能够抵抗感染病原体的因素,根据某些学者的意见,它和液菌酶一样,并且酸性较高(pH5.22~5.8)。  相似文献   

10.
对24头有极轻微疾病的猪,用猪水泡病病毒一株英国毒株作了脑内、静脉内或皮内接种。在皮肤、鼻、舌和扁桃体上主要的病变是一种复层鳞状上皮的极其致密的凝固性坏死。在肾盂、膀胱、扁桃体和唾液腺及胰腺的导管,发生上皮变性并有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阳性物质的形成均是本病常见的特征。仅用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能将猪水泡病和口蹄疫所引起的十分明显的皮肤病变区别开。对水泡病和科赛奇B_5之间的关系作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FMD)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一般呈大规模爆发,但有时也呈散发流行。其特点是专性危害偶蹄动物,表现为口及鼻孔外部粘膜、蹄叉及蹄冠上缘皮肤形成水泡和糜烂,也常见于乳头及猪的鼻镜部。临床上酷似水泡性口膜炎,猪水泡病和水泡疹。(一)病原及其分布 FMD病毒最早分离于1897年。分类学上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病毒中心是一条单股正链RNA,由约8000个碱基组成,具有感染性。病毒外壳为对称的二十面体蛋白。完整病毒直径约为23nm,沉降系数为146S。FMD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Ⅰ(SAT-Ⅰ)、南非-Ⅱ(SAT-Ⅱ)、南非-Ⅲ(SAT-Ⅲ)和亚洲-Ⅰ型(Asia-Ⅰ)。用补体结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一种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动物病。人和各种家畜以及野生动物均能感染。马呈急性经过。下面着重介绍马乙脑。 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传染性较弱而免疫性较强的病毒。能在鸡胚、地鼠肾、小白鼠肾和人胎肾等组织上培养。可用50%中性甘油在低温下保存。通常,抗菌素、磺胺、升汞等对它无明显作用。乙醚和氧化剂等可使其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3.
猪只经蹄部皮内接种或皮肤划痕受相当少量病毒的攻击后则产生临床病症。感染的第一周内曾从取自鼻、口、咽、直肠和包皮或者阴道的样品中检出大量的病毒,于第二周检出少量的病毒。感染后16天从大多数猪的粪便中以及感染后23天从一头猪的粪便中检出了病毒。与接种猪接触的猪只在临床病症出现之前相继将其剖杀。病毒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含量表明很可能是通过皮肤或消化道的上皮和粘膜这些途径得到感染的。一些猪检验不出病毒排出并且五周后对易感猪也不发生传染,则呈亚临床感染。  相似文献   

14.
动物组织胞浆菌病(Animal Histoplosmsis)主要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o-sma capsulotum)引起,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动物组织胞浆菌病(尤其狗和野生啮齿类动物)分布于全世界。本病呈进行性全身性感染时,多数导致死亡;局部感染常呈良性转归。荚膜组织胞浆菌嗜网状内皮系统,但机体的其它组织也可被侵害。根据在被感染组织中的寄生相菌体的确定和病原体的分离,对本病可做出确实的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的感染能致发一种特久性的皮肤过敏反应,凭借这种特异性的皮肤过敏反应,用荚膜组织胞浆菌素对牛群可揭发本病的隐性感染。本病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克氏原螯虾的病理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从发病中国对虾体内提取的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 )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 ,被感染克氏原螯虾均发病死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螯虾的组织切片 ,发现其胃、鳃等的上皮组织以及结缔组织的细胞核明显肿大和嗜伊红染色 ;电镜观察超薄组织切片 ,发现病螯虾的胃部、鳃部组织的细胞核内有大量的杆状病毒样病毒粒子 ,该病毒粒子有囊膜 ;斑点杂交检测发病螯虾 ,阳性率为 10 0 % ;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和鳃 ,经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  相似文献   

16.
取发病绵羊的皮肤痘疹研磨制成病料样品悬液,将该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同时接种原代绵羊羔羊睾丸(LT)细胞,盲传5代后,转接Vero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鉴定。样品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后出现绵羊痘的典型发病症状,经过LT细胞传代后转接Vero细胞,出现了特征性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均检测出病毒存在。PCR产物的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毒株的RPO30基因与已发表的绵羊痘病毒毒株的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在99%以上。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宁夏固原市疑似绵羊痘病毒感染的绵羊体内成功分离到1株绵羊痘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绵羊痘病毒固原株。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解剖学、组织学(AE)、组织化学(ANAE,RNA)、免疫组织化学(BAS)、电镜技术和血清学检验方法对28日龄雏鸡人工感染IBDV-J_1-C_7F_5强毒株后不同时期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反应、病毒抗原组织定位和病毒消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IBDV经口感染后可经血液和粘膜上皮侵入法氏囊,病毒在体内运行有两次病毒血症过程。IBDV主要致法氏囊淋巴组织的坏死和萎缩,受损的法氏囊具有可复性。在IBD的抗损伤反应中,体液免疫和巨噬细胞起主要作用,细胞免疫作用不明显。生物素—亲和素酶标染色法应用于IBDV抗原组织定位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该法可用于早期对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对广东省某规模化肉鸽养殖场暴发的疑似鸽痘进行了临床观察、病毒分离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和4b核心蛋白基因序列分析。成功分离得到1株皮肤型鸽痘病毒KP3-PPV。将KP3-PPV接种7日龄乳鸽后发现乳鸽从接种后第5天在翼膜接种部位开始出现黄色增生性结节,在接种后第18天在鼻翼、嘴角周围开始出现黄色增生性结节。扩增KP3-PPV的4b基因序列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南非FeP2株鸽痘病毒的同源性达100%,与2株企鹅痘病毒和火烈鸟痘病毒的同源性分别为99.36%、99.11%和98.05%,与鸡痘病毒的同源性为92.6%~93.09%,与其他禽痘病毒的同源性仅为76.03%~77.78%。本研究为鸽痘病理学研究、禽痘病毒间种属鉴定、鸽痘致弱疫苗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鸡脑脊髓炎(AE)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病毒病。1932年美国首先报道了本病,并分离出病毒,该病毒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约20~30nm。本病在临床上以运动共济失调和头颈部肌肉震颤为特征,因此又称为雏鸡流行性震颤病。该病毒的鸡胚适应株为Van Roekel,有高度嗜神经性,能使不同年龄鸡感染发病,但在临床上以1个月内雏鸡发病较多,50~60日龄鸡发病较少。成鸡感染后产卵量突然下降,感染5~10天后用新产卵孵化的雏鸡发病率可达40%~60%,一旦发病很难康复,因此死亡率高。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一旦爆发则难于控制,因此对种鸡加强管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鹅新城疫(ND)的发病机理,用3株鹅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5日龄雏鸡,以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组化(IHC)法检测攻毒鸡体内NDV抗原的分布及定位,研究了鹅新城疫病毒(NDV)对鸡的组织嗜性.结果显示,在试验鸡多种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到NDV抗原,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各种上皮细胞的胞浆内.结果表明,鹅NDV强毒株对鸡是一种泛嗜性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