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政现象"只有予以"西政精神"的把握,才有实际意义。但无论是"西政现象"的昔日兴旺,还是"西政"今后的再度"雄起",都奠基于"西政学术"。因此,沉湎于"西政现象"背后的"西政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赋予"西政现象"以学术温度,且应将此学术温度化为"西政人"的集体努力,从而使得"西政"在以社会转型为深刻背景的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特色法学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能有突出作为,进而重振"雄风"。"西政现象"的学术温度,是由"西政人"的学术担当性、学术批判性、学术融合性、学术严谨性以及作为集中体现的学术创新性所"供热"的。"西政"的发展谋划和作为工作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都应切中"西政现象"的学术温度。就中国法学的发展创新而言,"西政现象"的学术温度应该且能够具有漫射效应。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编辑在加强我国学术文化建设中要以文化自觉的精神担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促进学术文化的"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的协调;要以文化自觉的精神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努力杜绝学术文化的"崇洋媚外";要以文化自觉的精神营造积极、宽松、自由的学术文化氛围,积极促进学术自主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课程"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是丰富"隐课程"内容,提升"隐课程"品位,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作为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名家学术报告,关键是使名家报告的影响力长效远播,目的是多渠道优化人才教育空间,其深层意义在于强化军队院校素质教育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4.
学术乱象存在的原因很多,而学术共同体发育不足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治理学术乱象需要健全学术共同体,建设文化强省也需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学术共同体的成长有利于培养独立的学术人格、开展真正的学术研究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促进学术共同体的成长,不仅需要放松管制政策,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且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需要创新制度安排,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且需要完善学术规范,提供统一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5.
2014年10月 24日、25日由上海行政学院、上海哲学学会联合主办的“文化·改革·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行政学院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多位学者与国内学者共40多人,围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发展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并取得了重要共识.一、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当前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继承保护传统文化既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学术创新的价值,它揭示了价值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性,把价值观的社会本位同个人本位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多元社会中寻找并确立了具有包容性质与引导作用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价值在于抓住了当代中国新文化的根本,整合了中西价值观的合理因素,促进"和谐世界"的文化思想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改善党的思想领导、加强全国人民的政治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7.
女部汉字的表意结构,凝结了华夏先民的智慧,蕴涵着华夏先民的文化。对汉字做出正确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和领会它深藏的文化内涵。解构女部汉字可知,它反映了母系氏族文化、婚嫁文化和女性尊卑问题。  相似文献   

8.
冬日的暖阳斜照江城。2007年12月20至21日,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际,第一届法律文化全国博士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主办,武汉仲裁委员会协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云南大学、湘潭大学等法学重镇的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崇高的学术精神品质——科学性与价值主体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新时期时代精神召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应该自觉面对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就必须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本身是劳动人民意识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人格化,并自觉地塑造这种人格。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密切关系。今年4月2—3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举办了“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座谈会。本刊编发了大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摘录及1篇论文,供参阅。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11月20日,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主办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际儒联、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社科院、北京团市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就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如何深入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实验等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反抗与背离主流文化的“异构文化”现象正在部分大学生中蔓延.它孕育于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失态、媒介行为、盲目从众和文化重构.要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消解产生该文化现象的土壤,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3.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儒佛道三教及其关系、儒学与儒教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研究基地建设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理性的探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超女”作为青年和整个社会都密切关注的公众文化现象,其火爆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它的风靡证明青年娱乐、成长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正发生重大的转变。如何理性对待“超女”等类型的文化现象对青年工作的推动和发展,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文化与大学教师学术团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一种学术组织,大学教师群体是履行学术责任的学术团队.一方面,大学文化是教师学术团队形成的核心凝聚力,对于教师学术团队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学术团队又赋予大学文化以新的内涵.他们不仅受传统大学文化的润泽,而且还发展和创新着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广东孔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7日至8日在广州市番禺区石暮镇举行“孔子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问题”学术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及发言提要29篇。会议论文和发言内容主要涉及两大类:一类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思想、政治哲学等进行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内涵精髓、当代价值及对当今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启迪、作用;另一类是将孔子思想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如跟普通中小学乃至民办中小学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及同开发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彰显其价值。广东儒学研究会副会长章权才教授在会上作了指导性发言。与会者围绕“孔子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问题”进行热烈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是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幽默表述,这不仅是一句流行的话语,更是建设现代政府的宣言,有着深刻的政治意涵。从宏观上讲,有权不可任性要求优化政府职能,实行简政放权;从中观上讲,有权不可任性就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从微观上讲,有权不可任性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8.
学术失范引发学术共同体危机,但加强学术规范供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失范问题.社会心理学从系统角度给予了解读学术失范现象的新视角,指出须通过改变系统来改变学术失范行为.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学术失范现象的深层原因,评介目前采取的诸多治理学术失范的方法,并尝试提出学术纪律建设之路径.需以学术纪律建设为抓手,在学者层面重塑学术共同体的价值信仰,使学术回归真诚;在大学组织层面尝试建立学术纪律委员会,变革现有的学术评价制度与机制.治理学术失范,需先从学者内部开始行动.  相似文献   

19.
郭翠华 《工会论坛》2014,(4):116-118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成为当今高校普遍的运作模式。高校校报稿件主要来源于学校重大事件和师生身边的教学与生活,在师生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公信力,在学术文化传播、服务育人、历史传承等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因此,校报对于应对校区分散带来的学术文化建设新挑战,促进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充分重视高校校报的凝聚、感染、引导等作用,不断推动多校区办学高校学术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对于在大学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既搞好教学,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其应有的工作职责。但是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国内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有一部分无法统筹兼顾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处于一个“学术边缘”,即无法进入理论研究核心的尴尬状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都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