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子建的小说始终保留着一份质朴而炽热的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深刻的乡土情结成为她的创作不变的情怀.迟子建的乡土情结,是她创作的原动力,也构成了她的乡村题材小说的思想精髓和情感内质.  相似文献   

2.
乡土性与城市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省五个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个案访谈内容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表现出挣钱与兴趣的摇摆,抱怨与欣慰的充斥,创业梦与得过且过观的萦绕,形成了不同倾向的乡土性特征与城市性特征。乡土性与城市性表征分化致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市化困境,需要再设计其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3.
中原情结作为敦煌民众最基本和重要的品格与敦煌文化的精神底色贯穿敦煌历史始终,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也有所不同。自十六国时期至唐中期,中原情结主要表现为对乡土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吐蕃占领敦煌前夕至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这一情感得以充分地释放和表现,使乡土之情与民族之情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与思念;到了归义军时期,敦煌文化中的中原情结达到了高峰状态,并与乡土之情交织在一起进而升华为一种家国情怀,其表达也显得直白而热烈。这一精神贯穿敦煌文化始终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得到了充分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城市化进程并不必然与乡土精神相对立,农业文明有其独立的价值与文化个性。乡土文化的道德价值体现在乡土信仰、乡土意识与乡土生活之上。我们在乡土文化建构中,必须坚持价值建构的平等性、突出农民的文化主体性、认识农村建设的目的性及坚守农业精神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5.
邹昊 《求索》2011,(11):212-213,227
废名的乡土小说写作,是在意欲独立营造文学的梦境,塑造一种“静穆、和谐、优美、典雅”的乡土中国镜像。为了实现对这种诗意乡土中国镜像的建构,废名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乡土小说艺术观并将这种艺术观念实践于具体的乡土小说书写之中。废名认为,小说写作绝对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之后所进行的审美性观照,只有如此,小说写作才能获得“诗意”与“梦幻”般的艺术世界;而这这种艺术世界,才能是“关”的世界。本文即意在通过结合废名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在“文学梦境的追求”、“叙述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独特意境的营造”三个具体的角度上,展开对废名乡土小说艺术观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张中文 《前沿》2013,(17):4-7
坚持乡土教育、公民教育与公共精神教育“三位一体”原则,把乡土教育、公民教育和公共精神教育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实践中,既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现代性和公共性所决定的。夯实乡土教育基础,紧扣公民教育主题,着眼公共精神重建,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韩先成 《创造》2003,(3):49-50
形形色色的城市,都是在自己的文化氛围里形成的。文化是温床,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是文化演译城市的场所。云贵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也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封闭性。云南近94%的地方都是山区,平地极少,这些平地星罗棋布于群山之中,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山间坝子。与这种坝子分布的零散性相一致,云南文化也表现出相互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地方特色。具体表现为一是乡土性,即云南文化的本土气息比较浓厚,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分化尚不十分明显,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群体文化仍占主导地位。另外,…  相似文献   

8.
高翔 《求索》2008,(12):169-171
东北现代乡土小说脱胎并族属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其创作取向与理论主张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及其理论有诸多相同之处,显示了共通的创作精神。检视东北现代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启蒙是其必经的实现路径;同时又表现在民族性的建构和现代历史观的展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老华侨齐治平先生不幸病逝 的消息是在事隔两月之后才向外界披露的。噩耗传来。他在北京的挚友均悲痛万分,无不伤今怀昔。 齐先生从80年代起就是我刊的撰稿人。为了抒发对祖国与乡土的眷恋之情,为了表达对大陆建设成就的由衷赞美,他曾写下无数感人肺腑的诗篇,其中几首曾刊经登在《今日中国》杂志的中文版上。 早在 1986年 7月,我在西班牙进行考察访问时,与齐先生相识交往。 1989年5月,我和其他同仁又在北京接待他回国观光探亲。此后十几年来,我们韦信往来不断。诉说万里长情。谁知,岁月无情,病魔无端。这位精通…  相似文献   

10.
于水  区小兰 《长白学刊》2023,(5):122-130
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城归”群体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本文基于嵌入性理论,研究“城归”群体通过政治嵌入、文化嵌入、身份嵌入和资本嵌入的嵌入逻辑来重塑乡村振兴格局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强化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功能、打造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情境、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力量与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基础。然而,“城归”群体与基层政权的持续张力、乡土性思维与现代性思维的交织碰撞、乡土情结与个体利益之间的权衡矛盾、“城归”群体多角色冲突的信任危机,导致“城归”群体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某些“脱嵌”风险。为此,我们基于共生理论,本文尝试从协同共生单元、营造共生环境、维系共生关系和形成共生意识四个层面构建整体性共生系统,推动“城归”群体从“嵌入”到“脱嵌”再到“共生”的转型,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汪苏 《湖北社会科学》2007,(12):141-142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突现出三种主要情感取向,即从少年情怀到生态意识,从母性眷恋到乡土寻根,从远离污浊到禅思意向。一方面由诗意的情感创造进向深切的文化沉思,一方面又由情感转向禅思而引起艺术审美的淡化,有得也有失。林清玄的创作面临一个如何突破创作思维定势而寻求自我超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开放的民族政策的实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开始走向繁荣。土家族小说作为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一直在文坛上享有一席之地,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中,作家们以个体的敏而多思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礼赞,对本民族的自省,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普世价值的坚守,其书写呈现出迥异于汉民族文学的面貌。当代土家族小说具有乡土气质、浪漫主义追求、舒展的人性与文本的野趣之美。其中浪漫主义贯穿土家族小说始终,并与楚文化的浪漫特性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基隆云霄塔     
石矾塔是云霄民众心中镇城形胜、文风鼎盛的标志性建筑物,寄托了海外游子对故乡漳水云山山川风物的缕缕眷恋。20世纪50年代,在“叶落归根”的乡土传统观念支配下,渡海定居台湾基隆的云霄绅耆难忘故土和亲人,故用庙宇格式兴建以乡音乡情神缘为纽带的云霄会馆,内祀他们所崇拜的开漳圣王、林太史公和关圣帝君。随之,台北也成立云霄同乡会。在此基础上,闽南第二乐团在基隆市成立。团员以云霄籍为主体,也有部分山东人加入,多擅长演奏闽南、潮州乐曲,配备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团员平时常集中排练或即兴演奏,演奏者10至20人不等,尤以潮音“四管齐”最具盛名。海峡彼岸,洋溢着浓浓的乡音乡情,这不正是一缕缕深沉的思乡曲么?  相似文献   

14.
李晓明 《长白学刊》2012,(4):140-143
社会精英和主流话语长期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与乡土文化的批判、蔑视和排斥,直接导致了传统乡土文化的凋敝和对乡村生活意义的消解。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乡村经济收入偏低,广大乡村已成为人们急于逃离之地,乡村生活也已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乡土文化自我更新的能力不断弱化。如何重塑乡村生活的意义与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以实现乡村民众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双重回归,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有其深刻的内涵。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特征。传统伦理价值统摄的乡土中国其主要的道德调节原则是横暴力原则、同意权力原则、长老权力原则、时势权力原则。以传统伦理价值为精神内核的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立足本市实际,把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加大开发力度,把服务工作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进程。注重组织推动,加快乡土人才开发步伐今年,我们把乡土人才作为全市人才开发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全市人事工作会议上作了重点部署。为加强对乡土人才开发工作的指导,由陈建设局长带领调研组对各县市乡土人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解决乡土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县(市)乡镇工作目标。各县(市)也积极探索乡土人才开发的新途径。丹徒县把…  相似文献   

17.
韩作珍 《理论月刊》2012,(10):146-149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治社会,重人伦、讲人情,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靠传统经验,选择生活方案,满足各自的欲望,并依靠长老统治,服膺传统规则,遵守礼治秩序,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社会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18.
"棒棒"不仅是山城重庆所特有的农民流动务工形式,更是中国底层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延续。《重庆"棒棒"——都市感知与乡土性》透过一名女性学者特有的细腻眼光,以丰富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呈现了一幅现代都市贫民生活的生动画卷,系统地指出了"棒棒"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探讨了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和适应的特殊性问题,深化了城乡关系中有关都市性和乡土性的讨论。无论是研究的视角与内容、理路与方法、传承和新意,对话与回应等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咂摸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缙云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大力推进人事工作职能转变,努力改变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高度重视乡土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制定乡土人才技术职称评定政策,初步建立了一支乡土人才队伍,构建了乡土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共享的网络体系,对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凯  李岩 《中国保安》2013,(23):27-30
他走了,匆匆地走了,满怀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对亲友的无限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