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珀石 《中国人大》2009,(1):45-45
沈钧懦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社会主义的宪法,真正人民的宪法,真正民主的宪法。沈钧儒在参加这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4,(36):3-3
中国首迎国家宪法日 12月4日,我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当天,全国四级法院的法官面对宪法宣誓.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向宪法宣誓仪式,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中小学普遍上了一节宪法教育课。将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将拉近宪法与公民的距离,为依法治国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对宪法的嬗变(包括形式、内容和原因)过程进行剖析,在揭示世界宪法嬗变发展的共同性后,对亚太地区国家宪法和中国宪法嬗变的特殊性作了初步探讨,试图揭示宪法嬗变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我国的民主宪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1982年宪法基本上覆盖、伴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可以说1982年宪法就是一部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宪法。1982年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成套设备”写进宪法序言,四项基本原则因此也成为1982年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天津人大》2012,(6):41-41
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由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宪法正式生效以来,美国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根据宪法,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引入 我国自建国后共颁布了四部宪法,即“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现行“八二宪法”是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之基础上,并经过全民讨论通过的。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宪法达到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平衡,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现行宪法的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人大代表应当通过深入学习宪法,准确掌握宪法,体认宪法精神,以宪法为判断大是大非的准绳,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充分地发挥代表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8.
凌斌 《湖湘论坛》2023,(3):68-81
香港“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要求超越以基本法为中心的解释框架,以宪法为方法,实现对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宪法纳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法纳入,既体现为宪法序言在历史事实层面将香港重新纳入中国主权范围,也体现为宪法条文在制度规定层面将特别行政区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基于宪法对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纳入,将宪法第30条和第31条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内重新定位特别行政区的宪法地位。从宪法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二元行政区划出发,第31条规定的涵盖范围不仅限于香港和澳门,而是为更为一般性的“特区制度”提供了规范基础,相比基于基本法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有更为广泛的规范内涵。国家治理体系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不同于两种社会制度意义上的“一国两制”,是一种超越具体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方法。  相似文献   

9.
包金玉 《前沿》2011,(15):99-103
宪法司法化必然要求法院对宪法的解释权;宪法司法化要求存在一部成文宪法,法院适用、解释宪法有成文宪法的明确授权,解释规则明确,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政治原则,拥有解释共同体的传统和遵循先例的整合机制,社会存在司法信赖,法官具有相适应的法学素养和政策判断能力,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而依我国宪法,法院没有适用宪法的职权、没有解释宪法的职权、没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宪法司法化同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相矛盾,缺乏遵循先例的传统,既存条件不能满足宪法司法化的要求,宪法司法化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宪法司法化是对宪法性质、功能、宪法效力以及宪法诉讼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12,(7):46-47
韩大元在《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载文《1982年宪法的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作为宪法的精神特征,始终指导和影响着宪法制度的发展.并把国家和社会生活引导到人性关怀的基础之上。宪法发展的逻辑基础是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障,宪法精神表现为公平、平等、自由和宽容,而人文精神集中概括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现代宪法特征,1982年宪法文本彰显人文精神,其颁布是全社会呼吁人性关怀的一种制度性回应:宪法结构体现人文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贯彻实施好宪法,对于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人民权利的保证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经过以宪法为核心的三个五年普法工作的开展,全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2.
张春生 《中国人大》2012,(23):27-27
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十八大闭幕后党和国家举行的第一次重要活动,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这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保障宪法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卢梭曾经说过,宪法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写在人民心里。只有写在人民心里的宪法,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3.
一是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对个人本位思想的体现。我国宪法学者在充分研究了现行宪法文本的前提下,一般认为现行宪法规定了下列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和社会公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受人民控制和监督,为人民服务,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二是基本人权原则,即宪法贯彻和体现公民个人的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尊重的基本要求,以实现公民人权真正享有和不断增进为目标。三是法治原则,即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和个人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30年的实践证明,作为世之经纬、国之重器,我国现行宪法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法制保障,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根本维系,是一部治国安邦、符合国情的好宪法。在30周年之际,回顾和思考宪法所规定的人大地位和职权的落实情况,回顾和思考实践中人大发挥作用与宪法要求的差距,展望贯彻实施宪法中加强人大工作的努力方向,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充分保障各项人权,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了全面规定。以宪法为依据,我国制定了刑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和宪法一道,构成了比较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祝明 《中国减灾》2004,(4):14-16
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投票表决,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67条中的“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宪法的这一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立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法依据。《紧急状态法》也已经被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紧急状态法》的专家建议稿预计年内可完成起草,两三年后可望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通过。可以说,从入宪到立法,紧急状态已经被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要把紧急状态写入宪法?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7.
宪法的概念是宪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传统的宪法概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又没有形成新的主流学说。学者们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对宪法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形成了争论。宪法概念反映了宪法的本质属性,应当形成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普适性的宪法概念,也正是这个标准使得传统宪法三要素受到质疑。当然,宪法概念的得出绝非轻而易举,需要学者们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地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邵自红 《人民政坛》2012,(10):10-11
宪法与权利之间紧密联系。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主要追求目标,多数宪法均以“权利和自由”为名单独设章或节,保障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权利又必须借助宪法才能获得保障。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就需要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论宪政思维     
有观点认为:“依法治国,首要是依宪治国,即运用宪法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来治理国家。”笔者对此十分赞同。因为宪法是诸法之首,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法,拥有至上地位和至高权威。我国1982年宪法自颁布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已先后二次受到修改,有关规范内容日臻完善。然而,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却很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宪政密切相联。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及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构架是法治社会的标志。一个宪政的国家,其宪法中必然体现法治的原则,本文从民主原则、人权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几方面阐述了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