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吕华君 《传承》2013,(11):138-139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心理、思潮和价值取向的民族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需要警惕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这两种陷阱。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心理、思潮和价值取向的民族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需要警惕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这两种陷阱。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族主义包括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是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新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形成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在内,也有现实影响于中,它的突出特征是理性和非理性的高度交织,具有突发性、反应性以及鲜明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下半叶 ,欧洲国家内出现了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 ,导致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同时也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是对全球化转变和国家衰颓的反应。全球化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削弱了民族国家认同 ,促使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同时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这种地区民族主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波兰的历史书写,最早出现在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中,19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玛吉士的《外国地理备考》中也已透露出波兰衰亡的信息,但魏源《海国图志》所转述的这些西人汉文文献中并未显示民族主义感情色彩的文字。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刊载的梁启超所编《波兰灭亡记》一文,是晚清波兰史书写系谱中最早从亡国史鉴的角度描述波兰的,之后康有为也撰有《波兰分灭记》,两位维新派思想家首先借助"波兰亡国史"作为戊戌变法维新派政治动员的重要思想资源。1901年庚子变乱与《辛丑条约》签订,亡国危机日益深重,在"亡国史鉴"高潮中,日本学者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进入中国,在1901至1904年间先后出现了三种译本:一为1901年译书汇编社所译出的第一册本;二为1902年江西官报社推出的陈澹然译述《波兰遗史》;三为1904年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印刷、上海镜今书局发行的薛公侠译述的《波兰衰亡史》。在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波兰"再次作为民族衰亡的政治符号,这一符号还被有意识地提升为一种唤起民众族群意识、抗击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冷战的终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再次席卷整个世界.与之相伴随.中国出现了重提用东方文化、儒家传统文化拯救人类未来,并从现代性走向中华性的设想,这种设想具有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怀.当然,这种民族主义情怀的表达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势文化扩张的冲击;世人无法摆脱现代性的焦虑;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利益的上升和强化;经济发展后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增强等等,正是中华民族这种新的历史体验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曾极大地影响过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当代世界格局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经受着民族主义的 影响。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 对此学术界特别重视法国大革命及其影响。 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比较复杂,学术界鲜有定论,一般 认为"民族主义"这个概念产生于近代西欧。该词语首次出现 在文献中的年代,有人认为是1774年,也有人认为是1798 年,甚至还有人认为是140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西南国界线变迁与跨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会本能地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和外部世界,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民族主义.美国亦不例外,不仅如此,民族主义在美国是很有影响的.应当说,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美利坚民族要摆脱大不列颠民族的统治与压迫.而从美国建立至今,美国民族主义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文章将在简要探讨美国民族主义特征的基础上,具体论述美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并由此总结出一个扩张主题.  相似文献   

9.
杜赞奇通过解构线性民族主义历史并揭示其弊端,进而建构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复线历史范式.这一范式认为历史的主体和历史时间是多元的、复线的,并且历史与现实是一种复杂的互为因果性的交易,而进行复线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拯救历史,其切入点和主要理路就是运用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东方杂志》作为立宪派的舆论阵地,对清末教育改革给予很大关注,成为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它通过域外视野下的呐喊、官方奏折和已有教育成果的宣传,努力推动清末新式教育改革;在总体肯定新式教育改革必要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对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批评,发挥了舆论媒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季民初,戏剧改良运动兴起,其宗旨为移风易俗,妇女解放便是其中一项内容。清末,作为戏剧大省的河南开始允许妇女入园看戏,民国时期,女演员登台演戏日益增多,她们成名后积极义演赈灾、支持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通过对河南戏剧改良的梳理与考察可知:戏剧改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解放,妇女解放也促进了戏剧的革新,戏剧改良与妇女解放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前,郑成功正面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人,革命者开始用近代民族国家的视角重新塑造和认识中国既往的历史。郑成功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的历史功绩及极富传奇色彩的生平,尤被晚清革命者所看重。在后者的阐释下,作为“反清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成功形象发生“近代转型”,既迎合了反清革命宣传的需要,又是重构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成立后,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融入了国人的历史记忆之中,因应时代的需求,一直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郑成功又被作为光复台湾的精神象征而受到国人的进一步推崇。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不止在法律层面,通过法律已进入到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心理层面。从中日法律文化交流对比可知,法律移植首先要保持世界意识,必须扎根本国的文化土壤,否则难以健康成长。法律移植要有大规模的投入,既要有热情和勇气,更要有耐心。  相似文献   

15.
司新丽 《青年论坛》2009,(4):125-128
第一次启蒙文化思潮发端于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的惨败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启蒙;而中国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真正开始于1902-1903年,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饮冰室诗话》把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推向高潮。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已经超越了启蒙影响下的政治意识觉醒进入了深层文化意识觉醒。1907年后鲁迅的启蒙侧重于社会改造,侧重于人的觉醒。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所诠释的启蒙意义填补了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和第二次启蒙文学思潮之间的空缺。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武术固有的存在方式和功能模式显示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早在清末民国初年,武术便开始摆脱它对当时历史条件的不适应之处,而以一种新的生存模式复苏。武术的传播方式、组织方式和社会功能发生了质的转化,即传统武术向近代体育转化。  相似文献   

17.
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发生的"人类馆"事件,在立体检视下呈现出全景意涵:文明史视域下的文明等级论已被清末知识界接受,成为其世界观的直接资源;文明的性别标准将"缠足女""鸦片男"具象为事关国族文明进程与国家未来图景的焦点,并转化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与求生竞胜的社会意志;而在东亚社会日本发生的对中国以往历史与现实的逆转,刺激了清末中国饱满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来源的现实基础;延续并复制了殖民主义特色的大阪博览会人类馆,成为对中国进行融人群体貌、性别地位、文明进程与国家形象等于一体的集结展示与放大的围观平台,最终催生出清末国人的集体抗议。"小事变事件"的背后,体现了性别议题与国家民族议题密切相联,折射出20世纪初殖民话语对中国性别关系和文明观念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领事保护的推动,就融合有政治与人权双重因素。当然,这一双重因素的影响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的。尽管世界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而中国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却只能追溯至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逐步转变对华侨的"叛民"、"罪民"和"弃民"等观念,从而展开了"立约保护"、"领事机关的调查与交涉"等形式(甚至还包括军舰巡航等军事方式)的领事保护。晚清政府领事保护的发展是与其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清政府华侨政策和领事保护的变化,根本上还是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政治因素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家国一体"型国家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CHINA, it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hanged little throughout the millennia leading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911, revolutionary changes occurred in all areas of Chinese life, particularly in courtship and marriage rituals. Nowadays, whether or not an engaged couple adheres to longstanding customs is their own decision. In bygone days,  相似文献   

20.
晚清创设的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多仿效日本。日本人川岛浪速创办的京师警务学堂是中国最早的警察教育机构,他的"上庆亲王书"提出了近代中国警政建设比较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