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侨园》2017,(4)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许久了,但在我的手机里,依然保留着她的电话号码……每每看到这11个阿拉伯数字,就会想起母亲病危的那些日子,清晰如昨。每天早晨,我习惯在7:30分前到达母亲家去探望她。那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数九寒冬。母亲早已起床了,她早已习惯在这个时间等候我的到来,她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虽然年过八旬,却一直保持着整洁的习惯。看到我进屋,母亲就从厨房里端来桂圆、栗子放在我面前。虽然我已年过不惑,但母  相似文献   

2.
琼升 《瞭望》1995,(51)
你说我的事业一帆风顺?不不不……这些全是表面的,能有今天,我不知蜕了多少层皮.西盟县在云南西南部中缅边境,24个民族,72%是佤族.我出生在一个佤族小山村.母亲是个公社干部,父母打破不送女孩上学的习俗,送我上学.母亲常常对我说:我们佤族为什么落后,就是因为没文化.还说,不管做什么,都要任劳任怨.这成了我以后做事的原则.在法院工作的7年中,我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每次休完56天产假,我就背着孩子上班——那会儿请不起保姆.许多工作需要下乡,有时一去就是10天半月,我又要强,从来不以孩子小为由不去.好几次,背着孩子走几十里山路去办案,太阳很毒,孩子中暑了,浑身热得烫手,吐了一路……现在想起来就揪心,幸好孩子的身体没落下什么毛病.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乳殇     
《侨园》2017,(11)
正二十一家里那间大房给我结婚用了,父亲和小毛借住在其他地方,三毛住哪里呢?我这个弟弟小我8岁,从未与母亲分开生活过,母亲也离不开他。母亲安排他与自己住小房间,打地铺。在母亲床边地板上,展开席子,铺好棉垫,放上被褥,晚间伸开,白天卷起。我们不忍心,怕他睡不习惯。母亲替他说,没事。三毛已经憨憨入睡,在母亲床边,犹如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屏息静听熟悉的心跳,和着窗外碎碎的树叶声,啾啾的鸟鸣……这一切多么亲近。二十二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乳殇     
《侨园》2017,(8)
正九四等舱的那个下铺,理所应当是母亲用来休息的。我却让母亲去了上铺,还美其名曰下面坐得人多,上面安静,可以睡一觉……我难道没有想过,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可以在一起说说话,诉诉亲情吗?不。我想到了。不过想的是和女友卿卿我我,又怕母亲打扰。再往好里说是怕冷落了母亲,才把上铺给了她。后来我想过,假若只是熟识的人,我会这样做吗?不会的,绝对。因为我还有基本的道德礼貌。正因为是自己的母亲,才敢这样。要知道,母亲是去求  相似文献   

6.
正放弃一切,选择曲艺说到我走上曲艺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我的母亲是河南坠子演员,我的父亲是一名伴奏员。母亲演出,父亲伴奏,用我们的行话叫做"一副架儿"。我从小是在剧团里泡大的,耳濡目染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我还记得儿时听母亲说过长篇坠子书,是以海瑞的  相似文献   

7.
《民主》2021,(5)
正今夜,繁星点点,我一边品尝自制的馨茶,一边聆听"高山流水"曲子……仿佛置身于无际的大海,静静地站在礁石上注视着遥远星空下的母亲。不知母亲的窗前是否有流星滑过?如果有,那滑过的流星就是我的眼睛,那流星滑过的轨迹就是我思念母亲的眼泪。  相似文献   

8.
<正>雷锋"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从奴隶到主人的巨大变化,使雷锋对共产党、新中国从内心满怀感恩和热爱之情。他无数次把党比作母亲,发自肺腑地说:"新中国成立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伟大的党啊——我慈祥的母亲,是您把我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抚育我成长。是您,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您,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是您,给了我  相似文献   

9.
王杰 《侨园》2013,(12):26-26
<正>我在德国留学时,有两件事情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次,我在等车时看到,一对母子从超市出来过斑马线。母亲手提着东西,小男孩走路还不是很稳当。路不宽,斑马线也很短。母亲始终放慢脚步与孩子平行,并且侧脸微笑鼓励他。过了斑马线要上台阶才能到人行道上,母亲站在旁边微笑着耐心等孩子,孩子吃力地上到台阶后,母亲依旧放慢脚步与孩子并肩前行。因为人行道的水泥地面不是很平坦,没走多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孩子疼得流出了眼泪,但母亲没有去扶他,只是弯身面带微笑用舒缓的语言鼓励孩子,孩子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在省城工作,节假日回家探亲。晚上,当我在仅有15瓦灯泡的灯光下看书、写作,或看电视时,母亲总是招呼我早点睡。原以为母亲担心我劳累,后来才知道,农村照明用电收费太贵。不少村每度电收费一元甚至近两元。难怪农民叹曰:“有了电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乳殇     
《侨园》2017,(12)
正二十七时间过去了34年,但我们家已经隔了两代人。34年间,我没有为母亲写下一字一句。很多事我已经历过了,很多事也都忘了,唯独母亲的病忘不掉。34年间,在我有限的人脉中,至少有不下10人患过乳腺癌,且发病的年龄都很年轻。这些病例在确诊后全部及时做了手术,至今又全都安好。每当听到这样的例证我便无语,我想到了母亲,深深地自责。有人会劝我,这要归功于医疗技术的发达和条件的改善,更有思想观念和人们认识上的跟进。但我却不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普通职工,今年46岁,对下面几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刻印象使我撰写此文。 1965年,我母亲因病去世了。按当时风俗土葬,棺材最少得120元,而我刚中学毕业做小工,身上只有两元钱。母亲去世已三天了,我还是一点法儿也没有。晚上,公社社长王永正找了我去,一见面就发火:“要不是街道反映,我们得背黑锅。你有两个母亲,生母死了,另一个还在,就是党。出了这么大事,为什么不找组织?  相似文献   

13.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七子之歌——澳门》,在70余年后的今天,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歌词。在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威海等七个沿海港口相继被外国列强占领后,闻一多先生痛心之余,挥笔写下了七首系列诗歌,总称为《七子之歌》。在被侵占的七个港口中,又以闻一多先生对澳门的痛惜之情为最深,…  相似文献   

14.
“打不死”     
杜新 《瞭望》1992,(16)
很难设想,江涛老师夫妇是怎样经受那样的打击的。几个月前,他们那有着“神童”之誉的小儿子江筱圻被淋巴癌夺去了13岁的生命。那天,他似乎明白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恋恋不舍地请求母亲:“妈妈,别离开我,抱抱我吧!”他从母亲腹中来,又在母亲怀里静静地归去。他是在非常清楚死是怎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12)
正今年5月10日母亲节,又是我母亲的生日,母亲仙逝3周年了,我作为女儿,以一颗感恩的心,深切怀念母亲生前曾经为党、国家培养出诸多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母亲是一位受人爱戴、德艺双譬的乡村助产士,她于2014年1月28日去世,享年91岁。母亲出身中医世家,国立高中毕业,新中国成立后专修妇产科医学专  相似文献   

16.
莫忘感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扬州市翠岗中学初 一(8)班昊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 《我对母亲的爱》的作文,结果大 多数学生写成了“母亲对我的 爱”。字里行间,虽然反映了母亲 对孩子的点点关怀,却也透露出 弦子们对如何回馈亲情的一种漠 然。孩子们在享受长辈关爱之时, 不懂得感恩,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7,(11)
正妈妈走了,整整一年了。就在去年的1月9日上午,我接到母亲所在的社区主任打来的电话:"你母亲出事了,快过来看看吧!"我急忙开车来到位于沈阳市兴隆堡的美国郡……只见妈妈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周围围着很多邻居。邻居对我说,你母亲走了三四天了,可能是心梗。因为平日里你母亲没有什么爱好,也不愿意跟谁接触,只是每天到广场上跳跳舞,邻居们发现有三四天没见到你妈妈了,而且你妈妈屋内的小狗每天叫个不停,大家都觉得奇怪,就到  相似文献   

18.
滑落井底2010年10月28日,两天后就是万灵节了,在英国,这是个最重要的节日。19岁的我,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从伦敦的牛津大学一出来,就踏上了高铁的归家之路,我要在爱丁堡度过这个星期日与万灵节。我刚到爱丁堡的家,母亲却不在家,我想用手机与母亲联系,可手机没电了,我就接上充电器插在客厅电源的接口处。然后,我决定去看看我家祖传用来避暑的小别墅——它坐落在  相似文献   

19.
我是西山矿务局官地矿二采区工人,曾经是一个打遍十里矿区的“小霸王”。1987年7月25日被捕,因伤害罪被判刑两年。入狱后,在管教干部的帮助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劳动,重新做人,用汗水洗刷自己的过去,来安慰守寡多年、为我操碎心的母亲。1989年7月24日,我盼望已久的出狱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早晨,我早早起床,刮了那从来没有刮过的胡子,特意穿上了母亲两年前为我买的一件白衬衣,想的是赶紧回家,看看两年未见的母亲。  相似文献   

20.
给母亲染发 母亲今年72岁,虽然精神较好,但已两鬓斑斑。由于我和两个哥哥长年在外工作,照顾久病卧床的老父亲的重任只能落在母亲肩上。于是,母亲成为久居外地儿子的无尽牵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