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黔东南以雷公山为主峰的苗岭山区,层峦迭嶂,坡大谷深、森林茂密,温湿多雨。我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就在这里。他们的住房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干栏建筑形态,尤以半干栏型制最为普遍和独特,它那风韵别致的建筑形象,多姿多彩的空间环境,素朴粗矿的艺术风格,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民族风情,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 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它最忠实而坦诚地体现着特定的地域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审美理想,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特征。发掘这些更为深层的内涵性质是深化民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苗族民居独具一格,它藏于深山未人识,开发这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明珠的价值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要更正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巍峨的雷公山脊梁上,距贵阳不到三百公里,离凯里仅数十公里,集苗族风物和苗岭风光于一处的胜景。西江的民族建筑则冠苗寨之首,誉五洲之最。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特殊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我尤喜西江的建筑,它向我们展现出的多种美感。  相似文献   

3.
登雷公山记     
早就想登雷公山了,却一直未能成行。多少年来,也曾来往于环绕其周围的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个县不下十数次,观赏过千丈深谷雾涛滚.百里山野杜鹃红的苗岭风光。而雷公山,那海拔近2200米的苗岭主峰义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听到过一些这样那样的传闻,却是扑朔迷离.一切全在虚幻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终于了却登雷公山的夙愿。  相似文献   

4.
1991年夏季,我们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调查。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人类学研究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们选了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两个苗寨:一个是雷山县西江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农村;另一个是凯里市城区的金井村,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出的开放社会。 比较研究两个苗族村寨,主要为了探讨体现苗族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不同文化接触引起的各种不同变化,改革开放给苗族人民带来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雷公山地区的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从宏观上对雷公山地区景观空间进行区域尺度的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结果从微观上描述苗族村镇聚落在村镇尺度上独有的空间组织的形式,进一步提取典型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形态特点,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文化成因。从而得出雷公山苗族景观村镇景观空间的模式,探讨了这种可持续模式的生态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6.
夜访苗寨     
司机好似在追赶西边的太阳,加大油门驶向苗岭雷公山。“好了,今晚我们可以住进这个苗寨了。”当翻过一个高高的山岭后,司机才松了一口气露出微笑。眼前出现了一片迷人的田园风光,一群苗家独特的青瓦黄木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其中间植着许多翠竹和枫树。山寨的四周是金色的稻谷梯田。寨前有一条弯弯的清溪。这就是贵州省东部苗族发源地之一的西江苗寨,也是国内  相似文献   

7.
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前的雷公山地区是中央王朝的势力没有渗入的苗族聚居区。范围包括现在的黔东南州雷山县全境和台江县的大部分地方。清王朝从雍正六年开始征服雷公山地区的生苗聚居区,至雍正十一年征服现台江地区后,中央政府开始直接控制整个雷公山地区。  相似文献   

8.
从格头苗族生态文化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维护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格头村苗族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的保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落后的生产方式,长期的贫困状态,对保护区的保护又产生消极影响。文章对雷公山保护区的维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是一个深藏在苗岭山脉雷公山腹地的小小村寨。在没有公路的年代里,绵绵群山几乎把这里的山寨隔绝在世界之外。如今,公路蜿蜒曲折盘山越岭,在转入一个大山谷时,能看到南皋河水经天然石桥依村而过,石桥村名大概就由这座天工造物的拱桥而来。石桥寨的历史有多长没有史料可考,但有个曾用名,叫石桥堡,寨子不大,不足300人家,苗族占绝大部分,另外还有少数汉族等人家。全寨的住宅建筑仍以木制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沅江上游  相似文献   

10.
苗族素以服饰的多样性而闻名,仅女装款式就有百种之多,在国内少数民族实属罕见。杜甫就曾用"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描写苗族服饰的丰富多彩。贵州省有"苗族的大本营"之称,境内的苗族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质地各有所好,空申、空烈苗寨的短裙苗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空申、空烈苗寨位于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400多公里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寨子里女性头戴用自制的青云布折成的一个"人"字形的尖角雨帽,上身穿斜襟短衫.下身籽仅七5寸卜的口梢…  相似文献   

11.
正吴水根,苗族,贵州省台江县党岗略村村民,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技艺,苗岭"工匠"树先锋。作为银匠世家第8代传人,吴水根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以传承和发扬苗银文化为己任,依托苗族银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30多年来,他主持开发设计了200多种苗族银饰产品,积极为苗族银饰拓宽市场、塑造品牌,推动"黔货"出山和苗族银饰、苗族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2.
地处月亮山地区的榕江县乌略村的苗族"吃鼓"有别于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吃鼓".本文通过对乌略村苗族"吃鼓"仪式的纪实性田野考察.揭示出民族传统节日在全球多元文化同时并存的今天具有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推进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统一民族意识,构建新世纪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五百多万,居住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其中以贵州为最多,故贵州高原素有“苗岭”之称。苗族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三苗”和“蚩尤”的记载,有人认为他们就是苗族祖先。苗族人民至今还流传着“从黄河迁来”的传说,现在也有“跋  相似文献   

14.
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新农村民宅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的优秀代表,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建筑材料、空间布局都独具一格,极富民族地域特色.我国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在减少;在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兴起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更是加剧了这种紧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把保护耕地和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居有效的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与开发新的建筑材料结舍起来,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星 《当代广西》2014,(11):57-57
正广西民居之苗族民居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依山傍水,有的选在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的山腰里,有的选择在苍松翠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因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  相似文献   

16.
王峰  马松 《人大论坛》2010,(7):30-31
麻青,贵州省务川自治县最大的苗族村寨,早已没有了旧时的踪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900米长的水泥街道,一个108口沼气池和64栋崭新的两楼一底的黔北民居扮靓的村庄,一座颇具现代化气息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7.
贵州苗族传统民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具有:(1)注重功能;(2)结合地形;(3)因才施用的特征.本文探本求源,从研究贵州苗族传统民居的特征入手,探讨其对现代住宅建设的几点启示:(1)讲求实用;(2)利用地方资源;(3)运用因地制宜的整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雍德 《今日民族》2002,(10):22-23
远在“神州”这个词出现之前,苗族先民们就开始由北至南的渐进式迁徙了。苗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至今已没人怀疑这一点。不管迁徙出自什么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在迁徙过程中丢掉的是“坛坛罐罐”,珍藏着带走的是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在湾子,我就“听”到和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湾子的老祖屋极具苗族民居特色。其特色不仅体现在主体建筑的风格和细部构造上,也体现在那道凹进又凸出的城堡式石墙上。正因为如此,它被城里人称为“城堡式建筑”;出于同样的原因,它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残阳如血》摄制组定为外景拍摄地——故事…  相似文献   

19.
苗族的吊脚楼和侗族的木楼同为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同样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两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有诸多相同点;而不同的历史、习俗、宗教等原因,又使其表现出许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论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凯里     
《人大论坛》2009,(12):50-50,F0003
一、基本概况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距省会贵阳184公里。湘黔铁路、株六复线铁路、凯麻高速公路、凯玉高速公路和320国道贯穿全境,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南边陲的枢纽和西南经济区通往华东、华北地区的重要通商口。是贵州省的东部重镇和近海内陆山区开放城市。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辖1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国土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总人口52.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其中苗族人口占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