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科生 《台声》2003,(7):38-41
●她的兄长是台共创始人之一翁泽生●她是奔赴延安参加抗日的第一位台湾女性  相似文献   

2.
化青 《台声》2001,(2):8-9
前不久,笔者随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大陆新闻代表团赴台,参加了“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新闻研讨会”,参观了台湾“中华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国’时报社”等新闻媒体。这次会议由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主办,大陆、港、澳、台共72人参加,台湾与会者基本包括了台湾各主要新闻媒体。在研讨会和随后的参访活动中,笔者直接听到台湾新闻媒体人士从多方面发出的共同呼声,感受至深。“两岸新闻界加强合作非常必要也非常有利”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网络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冲击”,会议具体讨论了“传播媒体如何因…  相似文献   

3.
前言周合源老先生,台湾民众史的世纪同龄人,1993年12月13日辞世,年91高龄。他的一生与台湾史同步,青年时期,与王诗琅先生倡立台湾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台湾黑色青年联盟"。受到克鲁泡特金的人道思想启蒙,与慈善家施乾先生在台北万华收容乞丐,教育乞丐,成立名震东瀛的"爱爱寮",有第二号乞丐头"二显"的美誉。1927年,周合源第一次因为抗日被捕;1930年主持社会科学读书会,创办义塾,与台共书记长王万得一起主编《伍人报》。1931年,担任文化协会中央委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1895年《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后,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甘当亡国奴,不断地为台湾回归祖国而努力。谢南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早年在台湾从事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以后,他返回大陆参加抗日战争,为光复台湾尽力。战后,他到日本当外交官,50年代初回大陆,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仍致力于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人们至今怀念着这位爱乡爱国的老前辈。  相似文献   

5.
李征 《台声》2014,(8):91-91
每当我翻开家中的相册,细细端详老照片中身姿挺拔、表情威严的外公,仿佛又回到了昔日和他一起生活的场景,脑海中盘旋着他曾经给我讲述的那些战火连天的岁月往事。1922年12月,我的外公曾火生出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新竹州中坜郡(今桃园县中坜市)。1944年,外公离开了故乡台湾来到大陆。此后他跟随刘邓大军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间,他身负重伤,右眼也被炸瞎,后期没能参加渡江战役,这让他一直心有所憾。  相似文献   

6.
一位从美国毕业回到台湾的硕士生,参加华视新闻部首次的“记者招考”。他在最后一刻报名,被排在最后一号。  相似文献   

7.
李世国 《台声》2001,(9):22-23
去年8月30日,吉林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正式成立,台湾均腾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道弘被选为副会长。一年来,他不但自己投资设厂,还积极介绍台湾朋友到吉林市来,并主动帮助台商和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家都称赞他是台协的好会长。 1999年3月,王先生只身来到吉林市,准备在这里投资建厂。在考察项目中我们相识了,他虽已年近半百,但身体特别强壮,喜欢打棒球,年轻的时候曾代表台湾参加国际比赛,成绩不俗。他有一套自己的养身之道,比方说抽烟,他经常用烟斗,这样焦油可以留在烟斗里;喝酒时酒杯下面放一磁块,以化解酒精浓度;虽长期…  相似文献   

8.
外部因素对台湾共产党的影响从1928年到1931年,日共、中共特别是第三国际对年青的台湾共产党存在着深远、但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影响。起初,对台湾共产党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共产党,尤其是日本共产党的山川派,它是许多台共党员政治思想的渊源。早在1924年台湾的左翼小团体就受到反帝作品《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的强烈影响。“山川主义”成了台湾左翼反殖思想  相似文献   

9.
林书扬 《台声》2022,(24):82-88
1947年“二月事变”后流亡上海的旧台共党员苏新,在台湾“警总”追缉之下,于同年7月转往香港。一直到1949年3月底奉命前往北京的近两年期间,除了与谢雪红等台籍进步人士共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之外,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编辑杂志《新台湾》丛刊,以及写些关于台湾问题的新闻、通讯、专论等等,其中费力最多的是反对“托管运动”的工作。这些文章大体已经收录在《未归的台共斗魂——苏新自传与文集》一书了。《谈台湾解放问题》原刊1949年2月16日出版的《光明报》第二卷第十二期,是曾健民医师最近挖掘出来的史料;它不但体现了苏新在彼时彼地对台湾前途的看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此时此地,谈同样问题的意义。本文转自微信号“两岸春天”,原标题为“重读苏新《谈台湾解放问题》”,为台湾统左派领袖林书扬写于2002年10月。今年是林书杨先生逝世10周年,本刊转载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0.
文坛“怪杰”李敖在台湾名气很大,他自诩为博学的洪水猛兽。台湾民众都知道李敖很有傲世独立的名士之风。普通人说他时也是肃然起敬,比如台北一个跟文学不沾边的朋友,很羡慕我们去了李敖家,和李敖有一番交往。他说,李敖确实是个人物。李敖狂放。他60年代挑起东西方文化论争,从此成为台湾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别看他曾两度入狱,后来蒋经国召见他,他不去;民进党拉他,他不理睬。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看不顺眼他都直言不讳。连赴台访问的几位很有名的北京作家,也被他拒之门外。理由是,跟官方不打交道,包括它方的人介绍来的人。怪…  相似文献   

11.
林文启是个地地道道的台湾人,却在一个比台湾大10信的西南大省云南做了全省的广播电视主管。他1948年从高雄到南京求学,1949年参加西南服务团南下云南,在云南省广播电台当记者,1980年起他任云南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厅长。他的一大功绩,是在任期内实现了云南广播电视上卫星。而今,林文启出任云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办实事。在山茶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在云南省府昆明结识了林文启,听他讲述他的故乡台湾,讲述他的第二故乡云南,讲述他返台探亲的艰辛不易,从而领悟着他对海峡两岸不分厚薄的挚爱,同时也被他那颗真诚…  相似文献   

12.
林泉 《台声》2001,(8):37-38
蓝天,白云,绿树,国产东风汽车在101国道上飞奔。这幅美丽的画面使我遥想起父亲林子瑾先生辛亥革命后来北京兴办公路运输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人们说:要想富,先修路。国家要富强,发展公路运输事业是很重要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然而,我父亲走过的却是一条崎岖的路。他是老一代台胞,他的童年时代,还是清朝刘铭传任台湾巡抚的时代,当时修筑铁路,曾算作最先进的事物之一,被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在少年时代,亲身经历了《马关条约》以后,台湾沦陷为日本殖民地的痛苦历程,所以他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者。那时,日本强行要台湾…  相似文献   

13.
燕娟 《两岸关系》2010,(3):36-37
2009年初,台湾人士高朝阳接任厦门银行行长。一年来,曾长期担任台北富邦银行总经理的他,在厦门遇到前所未有挑战,他尝试将台湾金融业经验,直接带入大陆,这是一个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改革领域。  相似文献   

14.
韩某六年前出国留学,被境外间谍机关策反加入间谍组织。回国探亲时,因涉嫌窃取国家秘密被我国家安全机关拘留审查。侦察部门了解到,韩某与我国内一科研部门的冯某系中学同学,关系甚密。据调查,韩曾向冯透露他在境外参加了一个间谍组织,借回国机会搜集一些“研究资料”,并曾动员冯也参加该组织,要  相似文献   

15.
逗点 《台声》2001,(7):34-35
不久前,北京中国美术馆曾举办了“台湾漫画家牛哥作品展览”,引起了大陆漫画界和喜爱漫画的人们的关注。这是海峡两岸分离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漫画家在大陆举办的第一个漫画展。   被称为台湾社会文艺界一代奇才的牛哥,本名李费蒙,生于牛年( 1925),卒于牛年( 1997),一生充满传奇。以漫画为终身职志的他,一手画散播喜怒哀乐的漫画,一手写曲折离奇的推理小说,一生著作颇丰。上百万幅的漫画作品, 80多部长篇小说,在台湾文坛画界称得上是一位“大哥大”。 牛嫂说牛哥   此次牛哥作品展是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和台湾…  相似文献   

16.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17.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18.
情满宝岛行     
年少时,宝岛台湾是我向往又而深感神秘遥远的地方。参加工作后我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工作关系,我曾几度赴台湾考察交流.每次赴台归来,我都会带着对她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眷恋,那人、那情、那景,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为了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他要求在参加国际组织、处理与外国的邦交问题上套用两德、朝韩模式。今年6月朝韩首脑会晤期间,台湾又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两德、朝韩模式无法解决两岸问题。”事实上,台湾问  相似文献   

20.
台胞华松年教授,于今年6月6日来家乡安徽省安庆市商讨建立“华松年助学资优基金会会馆”和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事宜。得此消息我于6月14日前去看望他。其时,他正躺在床上输液。想不到两天后,他就因突发心肌梗塞,于6月16日在海军——一六医院猛然去世!华松年教授是安庆市桐城人,享年87岁。1945年日本投降后去台湾,曾参与撰写(接收台湾报告),后从事粮食管制、工商策划等建设工作,为战后台湾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过较大的贡献。这期间,他曾赴美、英、法、德等国参观考察,并结合台湾实际写出有相当份量的(台湾粮食发展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