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迄今已27年。这20多年的改革,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全面部署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总结调整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出现了一次高潮,即从中共十三大开始的以党政分开为主要标志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次高潮由于苏东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影响而终止。  相似文献   

2.
《同舟共进》2013,(2):3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拉开了被后人称之为"80年代"的序幕。"文革"的历史后遗症——文化贫瘠,催生了20世纪中国的一次文化高潮。知识分子重登历史舞台,朦胧诗歌、伤痕文学、探索电影、哲学热、美学热、沙龙聚会……不断刺激并愉悦着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见证并烙印下那个年代的社会特征。北岛就曾在访谈中评价道:"每个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高潮,比如俄国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80年代就是中国20世纪的文化高潮。"  相似文献   

3.
百世门风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该书作者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领留学生文学风潮的旅美作家,书中收录了她与上世纪80年代引领潮流的11位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4.
真实声音的青春绽放 刘树元(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80后”作家的崛起是新世纪文坛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湖州活跃的一批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其写作已经成为十分耀眼的文学生态之一。在文学史的视野下考察这些作家,认真分析她们文学创作中的收获与艺术欠缺,深入研究其艺术取向所牵连出来的文学场域、文学生产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写作资源等问题,相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继续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具有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各具独特,而改革小说可谓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品种。总的来说,改革小说呈现出三种形态,即80年代前期的“理想型”、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现实型”,90年代后期的“现实+理想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前进历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建设,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推出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开拓…  相似文献   

6.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7.
商报 《乡音》2008,(12)
上世纪80年代1978年到1989年,是阅读、创作和出版的黄金时代,随着西方大量经典文学名著的引进出版,魔幻现实主义等各种文学思潮也纷纷涌入并且影  相似文献   

8.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8,(2):99-100
第一阶段: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年-1992年)加世纪80年代初,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股份制尝试,出现了最初的股票。1981年,我国重新开始发行国债。1982年和1984年,最初的企业债和金融债出现。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87年9月,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了33家证券公司。  相似文献   

10.
《乡音》2007,(11)
有一个统计数字: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是6.7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提出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到1998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提高到18.7平方米。  相似文献   

11.
读书     
《八十年代访谈录》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该书作者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领留学生文学风潮的旅美作家, 书中收录了她与上世纪80年代引领潮流的11位风云人物,包括阿城、崔健、陈丹青、刘索拉等人关于80年代  相似文献   

12.
陈立浩 《新东方》2008,(11):52-56
海南黎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要是黎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来,海南黎族文学逐渐涌现出了民族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文学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学的百花丛中,海南黎族文学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  相似文献   

13.
梁黎  何军 《前沿》2014,(11):215-218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翻译强调翻译家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以贝娄的小说Humboldt’s Gift为例,根据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从文化过滤的层面来分析翻译中的具体事例,以说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也就是说,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限制,译者如何对原文进行歪曲、增减、渗透等,从而导致原著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14.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谈起文学都充满敬畏。搞文学的人也很虔诚,个个都像疯子似的,废寝忘食地拥挤在那块狭窄的土地上耧耙,巴望哪一天获得个大丰收。万龙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疯子”。  相似文献   

15.
苏永前 《思想战线》2012,38(5):33-3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文学人类学为标志,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90年代以后兴起的文化诗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转向。前者在有关"文化"的理解、对于文学现象的文化解释、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方面,均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后者则直接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出版了。该书首次把广西文学从建国伊始到今天这50余年的发展脉络做了一次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这无疑是广西文坛上的一大盛事。全书把广西文学的发展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1949年广西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当代文学初创和初步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至1989年广西文学全面复苏、发展、繁荣的时期;20世纪 90年代至今的文坛新桂军时期。这一历史分期既着眼于广西文学50年来自身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又顾及到了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文学进程中所起到的不可回避的重要作用,是一种科学、客观、合理的划分。编者在这种科学的划分之下,用大量作家、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5 0— 60年代的公安文学处于萌芽之中 ,“文革”十年是公安文学的空白时期 ,  “文革”后的公安文学充满了沧桑感和历史的反思。此后公安文学呈百花齐放之态势 ,其中两条线索代表了 80— 90年代公安文学发展的主潮 :一条注重描述人的心灵历程 ,在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另一条重现了现实主义的辉煌 ,展现的是新时代的风貌和广阔的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18.
刘智跃 《求索》2007,(6):170-172
本文以90年代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索引”为对象,循其栏目名称设置及变化之迹和论文数量的动态分布分析其中蕴涵的文学嬗变信息。并与80年代情况对比,分析90年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思想认识的流变。  相似文献   

19.
柴焰  焦勇勤 《青年论坛》2002,(4):117-118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侧重于对文本的分析 ,其发展轨迹也非常清晰 ,从 6 0年代的反理论倾向到 80、90年代的理论复兴 ,其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6 0年代末到 70年代早期 ,主要是以妇女形象为主导 ;第二阶段是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主要是重建女性文学史 ;第三阶段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是发掘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女作家。虽然在三个阶段中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思考焦点和理论主张有所不同 ,但都力图揭示男权文化传统中的男权思想 ,针对“男性构筑的文学史”进行了颠覆 ,并力图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寻求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吕 《求索》2004,(11)
本文对 50年代写作的《军队的女儿》和 80年代完成的《桑那高地的太阳》进行了比较 ,以此追溯边疆文学对50 - 60年代青年支边那段历史 ,因作者所处时代、进入视角与个性不同而对同一段历史所做的不同书写 ,力求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历史、个人与集体、宏大叙事与个性写作之间等复杂关系。尤其是挖掘边疆文学因独特的政治背景与地域特色所涵纳的人文精神与艺术追求。边疆文学以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建构起自己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