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9·11事件"的发生与美国在冷战后所采取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在全球化发展且使世界贫富加重的情况下,美国仍以冷战思维,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特别是在巴以冲突中,一味采取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9·11事件"不仅给美国经济而且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1,16(4):11-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国政府在内政、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反应,并对"9·11"事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德国的近期影响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潘忠岐 《美国研究》2003,17(3):52-64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及其后续发展彰显了实力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背离,国际多边主义与美国单边主义之间的对峙成了决定未来大国关系走向和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要矛盾."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和"新帝国"论的倡导者主张美国应该通过追求超强实力实现国家安全和世界稳定,应该采取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实现并维持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应该通过追求国家绝对安全和相对收益为未来世界制定秩序.它忽视了实力上升并不必然带来安全相应增加的历史新现实,而演绎的只是一个现代神话.未来的世界和平,只能是"多边协调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提升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双方达成设立新的俄--北联合理事会及"北约20"机制的协定.对于俄罗斯来说,与北约关系的接近不仅可以阻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推进,还有可能通过发展与北约的关系来达到融入欧洲从而融入世界的目的."9·11"事件后,北约东扩将继续向前推进,目标是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但未来北约东扩的推进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出乎意料地促成了俄美欧关系的靠近,但它们都抱有不同的目的,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美欧的支持,所以,"9·11"事件正好成为俄与美欧改善关系的契机,欧洲希望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美国则从反恐需要出发,认为没有俄罗斯的支持,反恐战争是难以取胜的,所以,基于各自战略的考虑,俄美欧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后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淮 《东南亚研究》2004,(5):48-52,57
"9·11"恐怖袭击的血腥和残暴改变了布什政府对安全威胁的认知,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9·11"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存在,影响力大大增强.本文认为,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与军事部署的调整一方面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周边安全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欧亚大陆一直被地缘政治学家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霸权国家和谋取霸权的国家试图施展自身控制力的地区,而欧亚大陆中路地区更是在地理上和战略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寻找机会在该地区扩大影响,而"9·11"事件的发生和随后进行的反恐战争,使美国十分顺利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是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巨大收获,但事实上,美国之所得又远远超越了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8.
"新帝国论"与美国"整合外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阮宗泽 《美国研究》2002,16(3):36-49
近来,"新帝国论"频频出现于美国的舆论之中,包括美国一些重量级的美国学者、精英均在谈论新的"美利坚帝国".这种新帝国思想理念和政策取向的主要体现是反恐谋霸,追求绝对霸权、绝对领导、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新帝国论"的出现与美国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美国决策者认为,"9·11"事件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情况相似,"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机会重新界定美国的利益和对国际机制的立场",并以"整合主义"替代"遏制政策".对于难以通过"整合"手段达到目的的对象,可采取孤立、遏制和"先发制人"的策略.但是,美国是否会面临历史上帝国最终都曾经历的过度扩张导致失败这一困境,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后,大国关系显示出差等式的力量结构与复合式多边均衡结构并存的局面,一个突出现象是大国力量消长集中在亚洲的次区域层面,中亚地区已成为美国实现其国家利益最为关键的核心战略地带.半年来,大国关系中单边主义外交甚嚣尘上,但也存在着找到一条大国间平等互利、协调共进的发展合作途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殷弘 《美国研究》2001,15(4):21-28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公众遭受了非常巨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急剧加剧的被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当今在美国最普遍的一种情绪或心态,也是对美国的世界态势和对外政策走向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心理动因.在此情势下美国要以准备对付所有可以想象的突然袭击为重点,调整、改造和加强美国的整个国家安全/防务机器.不安全感的骤然加剧还将使得美国对于一些同恐怖主义问题无关的安全和防务问题产生连带的强烈防范心理.在当前和最近一段未来时间里,总体形势对美国追求其对外政策目的高度有利.  相似文献   

11.
从"热那亚事件"看"反全球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的发展演变刺激着"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本文试以"热那亚事件"为背景,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叶江 《美国研究》2003,17(4):7-21
"安全困境"概念源自于霍布斯悲观的"自然状态"理念,自其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以来,不论防御性现实主义还是新制度自由主义,乃至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承认它的真实性.但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能部分地运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认为不能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在安全困境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制度和合作,而只能通过主动进攻和扩张权力,乃至通过建立区域霸权来争取本国的安全.但进攻性现实主义却反对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因为该战略以建立世界帝国为目的,从而模糊了国家的安全目标,以致不利于美国在安全困境中谋求真正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周茂荣  杨继梅 《欧洲研究》2012,(3):17-27,159
"欧洲学期"机制是欧盟为应对和克服主权债务危机而推出的一项深化和扩大政策协调、完善其经济治理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通过对"欧洲学期"机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创新、其初期效果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的分析,认为该机制虽然在政策有效性和合法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标志着欧盟财政协调制度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世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具有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后苏联事务》2013,29(3):213-249
Ukraine conducted its first post-Soviet census in December 2001.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use of the categories "nationality" and "native language" in the census and relates them to fundamental precepts of Soviet nationality and census policies. The enumeration of national and linguistic identities is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preferences. Orientations toward language policies (particularly in Galicia and Crimea), regional autonomy (in Transcarpathia), and territorial belonging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olitics of the 2001 Ukrainian census.  相似文献   

17.
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竞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对于美国政治与社会文化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奥巴马胜选既是共和党执政8年导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所致,也得益于他的多民族多文化出身背景.奥巴马的成功,加快了美国老一代黑人领袖向新一代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还表明在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黑自种族划分的美国政治格局并未彻底改变,这预示着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将不得不致力于一种种族和阶级平衡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8.
"民主扩展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首先提出的.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在美国和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笔者曾于2001年发表"论‘民主扩展论'的二律背反"一文,对该理论在理性价值方面表现出来的二律背反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由于该理论涉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理论问题作更进一步的学术探讨,以期将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论"反美主义"的客观现实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整个世界蔓延的"反美主义"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已引起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争论.但美国国内大多数政客和理论家仍然在"反美主义"形成的原因问题上制造种种偏执的理论来误导美国民众和国际舆论.这不仅不利于美国自身的反省,也元助于美国化解由于它自身的错误而导致的遍及世界的反美情绪.笔者在此对"反美主义"形成的历史和客观现实根源作一番分析,以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新冷战"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新冷战"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新冷战是一种围绕利益、势力和权力的国际性遏制、对峙和对抗.尽管俄美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目前的冲突具有某些冷战的特征,但新冷战并没有发生,也并不表示世界已经进入新冷战时代,或新冷战必然发生.同时,新冷战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从总体上看,近期内中美俄关系发生剧变或陷入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