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静 《求知》2009,(4):16-17
我国户籍制度牵涉到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根据目前农民市化的进展状况,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思想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农民素质障碍等五大障碍。排除这五大障碍,必须实现“五统一”,即对农民市民化的认知统一、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方针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市场化就业机制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陈燕红 《学理论》2009,(27):149-150
十六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就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镇化、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当前,统筹城乡就业,必须立足于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健全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几个核心点。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转移已作了很大努力,但任务还十分艰难.应从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大力创业等方面,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迫于压力,法国参议院4月13日表决通过了一项旨在帮助青年人就业的新法案,由“首次雇佣合同”法案引发的全国大规模抗议浪潮暂告一段落。但就业问题其实只是现在西欧国家“社会模式”问题的冰山一角。在西欧国家的乱局背后,还有有一个共同的诱因,即福利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6,(9)
全面减免农业税,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同时,全国有十多个省市先后出台了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各地进一步清理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税务总局预测, 2005年全国农民将减负220亿元。来自中央财政的上千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转移到了农民身上。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在逐步落实。  相似文献   

7.
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缓解这一突出矛盾,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放在国家宏观经济设计的全过程之中来考虑,即无论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施行宏观经济调控和进行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时,都能将就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其次要积极探索能够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即从建立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加快促进就业立法进程等诸多方面来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城乡统筹发展中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知》2013,(10):29-31
进入2l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城乡差距成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最大问题。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天津市通过“四步走”战略,即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实施农村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探索以农改非、村改居、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化”和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面临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由单一的转移输出向转移输出与回乡创业并重转变,农民就业意愿由单纯的“候鸟”式打工向城镇“归属”化形态转变的新趋势,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0年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被列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试点改革清单中,成为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设的基础环节。虽然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前提是劳动力非农化、土地保障功能率低下,但是在先期的试点中仍然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探索风险防范机制,建议多管齐下、多维度推进当前城乡融合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农民价值观包含了农民利益观、农民生产力观、讲求实效观和共同富裕观等思想观点。邓小平的农民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唯物史观和现代伦理观思想特点,其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农民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因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又给农民的流动与就业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从长远讲,城市化能够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城市化也能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也必须克服城乡间体制、制度性壁垒和政策缺陷,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制度,解决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些人提出、并反复阐述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城市化”这个范畴;我国一些同志进而做出我们国家要走“中国式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的论断。对此,我们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并借此求教。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不存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城市化”,尤其是在我国这种具有八亿农民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不可能存在什么“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学说所指出的工农结合,城乡“融合”、一体化的道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朝鲜和我们国家,都在农村  相似文献   

13.
王芳 《理论导刊》2005,(5):60-62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繁荣的重大战略思路。要明确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依据,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最终实现振兴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其主要因素是结构性矛盾,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惯性和转换迟滞.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仅仅局限在农业、农村、农民存在着局限性,必须跳出"三农"范围,采取各种措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5.
张厚奎  强雪玲 《理论导刊》2005,24(10):49-50
针对目前农民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农民进城打工局限性的日益凸显、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等多个视角分析,进一步推进农民就业企业化需要拓展“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广大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文化权益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杰  胡海波 《理论探讨》2012,(2):102-105
城乡收入差距太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不断扩大,呈现出二元特性,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之一.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制度与政策供给出现“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市场化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和城乡产业特性的差异.调节城乡收入差距,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完善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分配公平、政策公平、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必须跳出“以农言农”的思维圈子,要从城市化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依据这一思路,解决农民问题主要有三大方略:一是在观念上重新界定“农民”,消除作为身份标志的“农民”概念;二是在政策上打破现有的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三是在非农化过程中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加紧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晓萍 《理论探索》2006,(5):99-10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又举足轻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土地保障能力,提高农民保障水平;改变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妥善解决二元化格局下城乡保障差别大、城乡劳动者境遇不平等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原因是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又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第一、二产业的过剩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要害之点是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着力点则是要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