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伟 《求索》2010,(1):95-97
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黑格尔的“总体哲学”之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具有必然性。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体系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文化批判的利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指出,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复原了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变革的方向。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观点,即在实践中变革一切使人遭受异化的社会关系。在变革实践中,人对自在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应有”,它是“应有”与“现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万丙策 《求索》2006,(2):147-149
长期以来,费尔巴哈哲学被当作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独立的中间环节。以至于认为:没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哲学。实际上,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有限的影响,不是他的唯物主义,而是他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和宗教的本质的批判,是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曹萌 《人民论坛》2014,(5):187-189
在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马克思关注到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促使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促进的动力下,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因此以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5.
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是积极的.而费尔巴哈时异化的理解则是消极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个从"对异化的彻底否定"到"对异化的积极肯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视角从费尔巴哈转向了黑格尔,而且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史来看.它还意味着马克思由此开始了思想转变,走向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征程.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7.
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黑格尔思辨哲学用辩证否定的方式阐发了他的劳动概念,而对劳动社会性的分析,又总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其最后依据,它揭示了目的内在于人类劳动活动中,劳动使理想变为现实,是人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了解劳动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对劳动本身进行剖析和考察。如果我们只是在思辨的层面理解劳动,将劳动看作是精神或思维活动,我们将不能理解市民社会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从而失去自己的本体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9.
黄浩  朱红梅 《前沿》2013,(15):45-47,6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由于与现实的接触,进一步发展了《博士论文》时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哲学观,更重要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此时还提出了“消灭哲学”的思想。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10.
张丽红 《传承》2011,(12):38-39
辩证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但他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唯物辩证法。从实践出发并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相关哲学问题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回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历史脉络,把握思想史维度中马克思理解宗教存续问题逻辑基点的变易,才能领悟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所实现的存在论根基革命及内在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涉及从其博士论文到《资本论》的诸多重要文本,按照逻辑基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我意识批判、人本主义批判、社会存在批判三个阶段。至《资本论》第一卷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深入到对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标志着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批判与现实社会生活批判双重维度批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通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名言的解读拯救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实质,通过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辨析在认识论上扬弃黑格尔的可知论,通过唯物主义的彻底化扬弃黑格尔的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的问题。意即用变革现实的实际行动代替纯粹的理论抽象,实现理论的现实化和哲学的自我超越;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改造现实,把理论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实现现实的理论化。马克思的论述给我们以重要启示,那就是理论既要面向现实,同时现实也要趋向理论。理论应当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理论不是跟着现实跑,而是要发挥其独特的解释作用、批判作用、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为现实服务。同时,任何实践都有其历史局限性,都要受到实践者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盲目的实践会导致实践的负面效应。而作为科学的理论凭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够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为人的行为提供引领和规范,使实践沿着合理的方向发展,理论的优势正好弥补了实践的缺陷,超越了实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自觉是意识内在矛盾发展的质变,扬弃自身的意识转变为自我意识,一个新圆圈的起点。自我觉醒的自我明白地自我实现:在与自身共现的精神空间中,自由地多重化"自我游戏",游戏的本质即自我与时—空的共源性。未觉意识和自我意识实现方式不同:未觉意识时刻置身于无间状态;自我意识时刻置身于有间状态——将自身实现的过程否定为可见的历史性空间。根据自我与时—空的共源性阐明《精神现象学》中的整体性转环据点之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5.
乔翔 《学习与实践》2008,(9):100-105
在对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科学界定了国家与社会的本质,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历史运动规律,指明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马克思思想走向当代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15,(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性著作,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早期马克思批判思想的风格与面貌。《导言》内容虽庞杂,但其中对于德国宗教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的严重落滞后性所进行的彻底的批判无一处不振聋发聩,直指要害,堪称时代先声、革命锐思。笔者将从宗教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的三重维度的批判对马克思这一阶段批判形态以及批判思想进行梳理解析,并尝试还原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形成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鲍威尔宗教批判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异化论”源自于黑格尔的“不幸意识”,最为鲜明地体现了鲍威尔宗教批判的锋芒 ,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起构成马克思由宗教批判向政治、社会批判过渡的理论前提。全面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之作为超越一切思辨哲学的根本性质 ,鲍威尔的宗教异化论是一个不可缺失的历史环节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个新的维度———宗教批判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即思辨幻想的双重冒充:既把意识冒充为感性的现实或生命,又把现实世界冒充为绝对精神(上帝)的外化。马克思则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扬弃了这两种异化形态,其中所采取的三个视角是感性的视角、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和否定性的辩证法的视角,它们都是由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中引出来的,从而使感性与共相(语言)、自我意识和上帝的双重颠倒关系得到克服,又使唯心主义形式下的辩证法的理性之维得到拯救。这就提示了一条立足于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上来重建形而上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这种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在《手稿》结束的写作中表达了对费尔巴哈的“崇高敬意和爱戴”.然而,《手稿》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立即对费尔巴哈展开正面批判.但是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黑格尔是站在费尔巴哈后面影响马克思《手稿》时期思想形成的深层逻辑.对马克思《手稿》时期的三大重要概念,即异化劳动、类哲学和感性的深入研究能够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