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现代启蒙运动中心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是一个文化谎言.它折射出知识分子坚韧性的缺失,也体现出对五四传统一定程度的遮蔽和曲解.这一思想不但不能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现实社会,反而导致知识分子群体与大众和现实的分离,知识分子的精神也日益孱弱,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性和行动能力.知识分子应该立足本土现实,进行自我批判,加强实践精神,才可望重新取信于民众,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贺仲明《国民性批判:一个文化的谎言》一文全面否定近代知识分子思想启蒙运动的积极意义,忽视了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实践活动,也忽视了众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未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文章得出了有悖史实的结论。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问题应采取认真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高思新  朱杰 《理论月刊》2005,(10):143-146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有很多被改编成影视剧,而且有很多成功的范例.那么,老舍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以至时隔半个多世纪,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还愿意安静地坐下来同他一起去翻阅那些发黄了的黑白老照片,听他讲述那一个个遥远的"老北京"的故事呢?"老舍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走过了友好蜜月期,也经历了政冷经热期,如今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很多,一定程度上日本的国民性对日本的外交取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日本的国民性入手,深入剖析日本对华外交的内在文化动因,并提出了积极发展中日关系的一些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花子 《求索》2008,(11):194-196
改造“国民性”是晚清时期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它从产生伊始就始终没有脱离开文化比较的视阂。西学背景浓厚的林语堂,早年追随五四先行者的足迹,看取西方价值观而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以革新中国社会。三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开始面对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明,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中找到了建构新的“国民性”的理想途径。而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书写,又使他的表述陷入了“自我”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则采取了与正统儒家传统和现代都市文化不同的文化边缘取向,即开掘具有深厚楚苗文化传统的湘西文化资源,这一取向在其婚恋、性爱题材作品中尤为突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材作品显现出湘西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家凭借湘西文化对儒家文化土壤上滋生的国民劣根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性沦丧进行着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津 《岭南学刊》2008,47(1):59-64
马克思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的维度对资本作了存在论的阐释,并将资本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落脚点。马克思早期的几本著作,对资本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分别进行了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中国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直面资本。为此,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立场,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反对资本万恶论和资本永恒论。  相似文献   

8.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张联秀 《传承》2014,(3):138-139
车夫、巡警是老舍小说中主要的城市贫民形象。老舍是城市贫民出身,他贫苦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周围的城市贫民生活的切身感受是他创作这两类城市贫民形象的生活原型。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生活原型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典型形象,这是老舍创造艺术典型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建国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建国后毛泽东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病源的揭示与改造、理想人格、国民性改造的方式选择四个方面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指出,它是对毛泽东本土化研究的范例,但仍应注重总体评价,从深度和广度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这种权威地位的形成,与其学说积极的入世精神、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紧密相关。孔孟思想的最大的优点,是代表了全社会所有阶层人民的利益,而不只是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孔孟政治思想的最高宗旨,是取得社会全体国民的共赢。因此,孔孟的儒家学说,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关注与接受,并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理论的民主原则是国民性话语的逻辑前提,同时,民族主义的国民性话语历史实践也具有普遍性。本文从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讨论国民性话语的民族主义特征,揭示了国民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同构关系。民族主义构成了晚清的国民性话语的历史背景与重要动力,从国民性话语的实践特征看,可以说是民族主义的自我实践。  相似文献   

13.
熊思呐 《求索》2008,(4):55-56
国民性问题对于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了解国民的本质性,是塑造国民精神的前提,或者说,就是在塑造国民精神。康有为对国民性的关注贯穿其一生的理论建设活动,其对国民性问题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过程。康有为提出造成国民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道教迷信支配民间的精神生活;2、儒学既没有支配统治者的统治意识,又没有支配民间百姓的思想意识。他提出的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办法是立孔教为国教。  相似文献   

14.
散木 《同舟共进》2008,(7):43-46
暑天,看了蒋泥的新著《老舍之谜》(中国书店2007年版)。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老舍,他有怎样的"谜"呢?蒋泥共列出"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8个"谜"。至于穿插在8个"谜"中的数十个"问",也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  相似文献   

15.
傅晓燕 《求索》2011,(8):206-208
作为现代城市的书写者,老舍带着伤感与眷恋,展示着对皇城根下的北京世相的惋叹;张爱玲却含着彻悟人世的苍凉与悲悯,勾勒着华洋杂处的上海传奇的疯狂。他们让北京和上海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空间存在,探寻他们笔下的城市与人以及他们的精神内核,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批判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思维方式有其自身价值,而思维批判一般只注重事物的否定面而忽视了事物肯定面存在的合理性及正反面相互的依存关系。批判发挥了解构而不是建构的作用,反映了批判方式的局限性。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突破了传统思维批判方式的局限。马克思批判思想也要解决如何面对批判和实现自我批判,必须通过建设性的批判来实现马克思批判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舒乙 《北京观察》2009,(9):60-61
人人知道,老舍先生爱北京。 怎么个爱法呢?爱它什么呢? 他说他自己说不上来,仿佛爱母亲一样,是一种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不大容易说得清楚。北京在他的血里,他的性格和脾气有许多地方是北京赐给的。  相似文献   

18.
19.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 ,资产阶级思想家、宣传家对国民性改造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论述 ,并形成了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还是立宪派等 ,都对国民中存在的“奴隶的根性”、国民性的状况、国民所应具有的品质 ,以及国民性改造的目的、步骤、手段等问题 ,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究 ,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