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苏联和东欧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阐释无疑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持续出现的"分裂式"解读的典型案例。苏联学者极力澄明历史唯物主义之科学的客观性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已然建成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与之相对,东欧学者则极力澄明历史唯物主义之实践的能动性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论证未来理想社会实现的可能性;这两种论证皆由于逻辑上的单维度性而不可避免地偏离了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客观性与实践的能动性之双重逻辑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路线。苏联和东欧学者的理论失足表明,只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之整体,才有可能真正切中马克思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吴璇  刘衍峰 《新东方》2023,(1):83-88
马克思系统梳理了以往哲学有关人的主体存在问题,深刻阐明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主体存在之基,从而奠定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通过对宗教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批判和清算,摒弃了唯心史观将历史进程抽象把握为精神意识和英雄“个体”的自我实现,科学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生成的逻辑进路,将历史发展的主体确立为人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为价值所指,以人民是共享发展的利益主体为价值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归宿,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新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新方法论。它实现了历史和唯物主义的真正结合,实现了彻底的历史意识和彻底的唯物观点的内在统一。从马克思的几个比喻谈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探寻那些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这门"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现了怎样的哲学革命是解读马克思的前提性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学术界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各部门哲学隐含的独特理解、生存论解读、现代性批判与本体论批判的出场路径解读,以及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等诸种争论。实际上,在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王利军 《前沿》2012,(17):49-52
以往我们将马克思的自由观理解为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哲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自由观其实是斯宾诺莎的自由观,这种自由与必然处于二元分裂的状态,还远远没有达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因而更不可能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阐释,反而由于我们将自然认识领域的自由观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造成了恩格斯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分裂,也造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分裂.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不自由不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的必然性不过是人的异化的表象,于是他将这种必然性收归到人自身,即通过对异化的扬弃来解除资本逻辑的铁的必然性,实现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学观是对传统人学观的颠覆,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哲学思维上的突破。马克思人学观中蕴含着一种"合"的哲学思维,"合"体现在人与世界相联系、相统一,人在实践活动中完善并发展自我,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人学观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相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曲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自由",既非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亦非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即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同等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还必须区分马克思前后两种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人本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不能简单地把我们今天活动的目的说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否则就会掩盖现实生活矛盾,或者否定市场经济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其一生致力追求的理想共同体形态。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经出场就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在人本主义阶段,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遵循鲜明的应然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阶段,“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走向成熟并科学阐明“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成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实现方式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共同体的和谐统一。历史地考察“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发展过程,深刻理解该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基本内涵,对于当前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之为把握人类历史最普遍规律的"一般科学"的主导性理解,从而矮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变革的重大意义。固然,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消灭"或"终结""哲学"为前提的,但其并非是在消极意义上执行"消灭哲学"的,并且其所终结的"哲学"乃是开启于柏拉图并集大成于黑格尔的哲学传统,而非哲学之全部。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科学"时,是在相对于"谬误"或"意识的空话"的"真正的知识"的意义上而言的。从其思考的对象、内涵的彻底批判精神以及未来关照来看,马克思的思考方式是"哲学"的,而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人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马克思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角度经典地阐述了自己的人学思想。在其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将正义置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并将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程度确立为正义的衡量标准,深入考察了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并深刻阐释了正义的价值内涵,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义旨归。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追寻马克思的自由王国思想,设计"自由社会"的理想图景,和马克思一样认为个人自由的实现是理想社会的标志。但在自由的范式和自由实现的路径上,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存有明显的分歧,尤其是他脱离社会历史实践去寻求人的本质回归的思想,透露出他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主要鉴于他强调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把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从马克思肯定"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为出发点,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把内含着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确定为人的本质特性,及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都可充分体现其深刻的区别于其它人本主义学说的科学的人学思想,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蕴含着马克思“新历史观”的主要内容,集中展示了以现实的人与实践的历史为逻辑起点、以客观的存在与真实的理论为逻辑中项、以世界性的历史与共产主义事业为逻辑终点的关于肯定物质实践与客观历史的核心要义,对于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在马克思“新历史观”视域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赋予其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本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有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中的鲜活力量,在科学理论中坚定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向;在生动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内容;在崭新时代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体现在批判性反思与理论性建构两个层面。通过批判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规则、抽象的道德观,以及阐释人之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方式,马克思确立其道德观。而全面把握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与评价当前较为流行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6.
实现人的自由是思想政治工作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全面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思想 ,并以此为指导 ,对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云 《长白学刊》2011,(4):43-46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强调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本质的发现"——"实践的、人类感性活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世界观的孙正聿老师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即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现实的前提"。从上述各自强调的立足点上可以看出,二者强调的核心内容应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有机结构论),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理解二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表述,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实现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武器的真实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扬弃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对人本之人与人本之本、对存在论意义上之人本与价值论意义上之人本在认识和侧重上的异同。他从主张意识的人和人的精神自由转向关注受世俗社会束缚的人和人的解放。此后,他从异化之维确立了人的理想化本质,最后又转向实践之维并确立了人的社会本质。以人的社会本质为中心,并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形成了独到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本之人主要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人本之本则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到社会发展实践中,他的人本思想又表现为社会的发展依靠人、为了人。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人本思想认知,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内核,深入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主制度建设应沿着马克思人本思想方向,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力保障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人类共同体,从实践的维度和历史的维度来阐发其公共性思想。与其他西方公共性思想不同,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根本立场,并以此塑造一种全新的、人类真实的公共性状态——"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具有"追求丰富的公共生活"、"走向全面的人的发展"、"体现自由的发展个性"内涵的公共人的理想生成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主旨。从马克思对公共性的立场和主旨的阐发中,可以窥探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本质特征是在深刻批判中进行科学建构的,即对传统旧哲学中的先验性的批判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建构以及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