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形上智慧——说明立法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在法律和法律解释中,对法律合法性的阐述被置于对“天人”之关系的追问中,及“通古今之变”的追求中。中国古代追求通过法律解释和法律调整中人们的“身心之和”,通过两造的道德内省实现对两造的道德约束。“求实质公平”为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结果旨归。  相似文献   

2.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不能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简单地斥之为“拜金主义”,“拜金主义”也不是万恶之源。要科学地认识人们对金钱、财富、利益的追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对罪犯的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就必须重视罪犯的利益问题,同时应紧紧围绕如何“做人”这个中心话题,从“底线道德”和“小德”抓起。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经济体制的革命性转换,人们的道德观、法律观、以至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平衡正逐渐打破并向新的心理平衡过渡。在社会日趋商业化,人们生活日趋消费化的今天,道德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人们。有人慨叹:纯朴美好的道德在现代社会堕落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大肆地宣传“爱心”与“道德”,但总是摆脱不了“一阵风”的怪圈。对物质贫乏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物欲的狂热追求,在“占有”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大众的生存方式的现代中国,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道德到底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呢?  相似文献   

4.
邱润根 《河北法学》2012,30(9):30-35
见义勇为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一次次“见义不为”的方式践行,其中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转型激发了人们对于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使得传统的道德让位于利益,而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为传统道德让位于利益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基于现行司法理念的司法判决使得道德与法律渐行渐远,加速了道德的离心力.司法理念中强化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在立法中强化法律的利益激励机制能有效地将对利益的追求并人道德的范畴中,才能使得道德与法律并行前行,“见义不为”才会因缺乏生成土壤而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5.
袁江华 《法律适用》2012,(10):98-102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关于正义的理论品种纷呈。实质正义是与形式正义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形式正义只是机械地追求普遍性,要求类似情况得到类似处理,而实质正义进一步要求不同情况区别对待。〔1〕实质正义强调法律必须符合人们的道德理想、价值诉求,它  相似文献   

6.
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人们之间利益竞争的关系。而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从产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类自身的利益追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以博弈论作为方法论工具对道德的发生发展进行考察也就是一种可行的途径。本文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发展两个方面考察博弈对道德发生发展的影响:道德起源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通过人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得以形成;道德规范的发展很大程度源于人们利益意识的成熟,而利益意识成熟于人们之间不断的利益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张光博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其内容极其丰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关于时...  相似文献   

8.
汪崴 《公民与法治》2011,(15):38-40
“执行力”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从广义方面来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有了组织开始,人们就在一直追求如何完成任务。使劳动更有效果和效率,其实这就已经是在追求提升执行力;而说它年轻,是从狭义方面来说,人们真正把企业管理中关注的焦点转向执行力.把“提升企业执行力”当作理论来研究,还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虽已经很多年了,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异质,国民对它的接纳程度仍存在现实困难。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在理论及现实上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的可能性。市场经济发展中体制的不规范造成部分公民道德感的缺失,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道德建设的研究却非常少,我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建设的注重恰恰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不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健快速发展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梁辰瑾 《法制与社会》2011,(24):280-281,283
“道德人”是指作为有自己的目的并具有一种正义感能力的有理性的存在物的个人。它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预设。“公平正义”是我国和谐社会观的道德价值诉求,“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观的哲学前提。道德人在和谐社会中有普遍实现的可能性,“道德人”对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道德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理,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的谬论的同时,曾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系统全面论述,呈现出马克思主义道德并非抽象的理论,其真谛和意义在于实践和行动。  相似文献   

12.
司法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警官等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称。司法道德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带有相当强制性的“准法律”,它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体现了“软性约束”与“刚性约束”相结合的特点。借鉴西方司法道德的理论与制度对中国的司法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亚当·斯密的功利主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和评价亚当·斯密的功利主义思想来挖掘其现代价值。亚当·斯密的功利主义思想主张经济,并对人们追求利益的经济行为予以充分的道德肯定。在实现利益的方式上,他认为利益的实现必须采取正当的或道德的方式,即所谓"正其谊以谋其利",以和谐的理念将"经济人"和"道德人"统一起来,这就为近年来人们寻找解决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的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的发表,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其剩余价值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人们逐步将剩余价值理论规律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本文以马克思剩余价值论问题中的按要素分配问题为切入点,讨论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中按要素分配是否合理,并阐述了我个人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金陵法律评论》2007,(6):157-160
(作者姓名后括号内前一数字表示该年期号,后一数字表示该期页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刘小怡(1,5)邓小平理论的“返本”与“开新”何云峰(2,5)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理念孙建社(2,10)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陈刚(3,5)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王永贵(5,5)哲学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徐贵权(1,12)论人生的审美价值张之沧(1,18)对普遍伦理质疑的质疑———兼论从普遍伦理看道德信仰的根据黄明理(2,28)“制度”概念的存在论辨析高兆明(4,5)试论解决生态…  相似文献   

16.
<正>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立是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历经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马克思早期的法学思想的演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创立的思想准备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早期的法学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法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对立论”,即否定两者之间的联系,人为地划出一条鸿沟,将两者完全分割开来;另一种是“等同论”,认为两者没有区别,断言马克思早期的法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引用马克思早期的个别法学观点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某些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如果说  相似文献   

17.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者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及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所在,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和衡量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从“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传承和发展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终极理想和毕生追求.  相似文献   

18.
马腾 《研究生法学》2009,24(4):85-92
德富林的道德强制理论在英国关于同性恋等问题的立法争议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对沃尔芬登委员会报告的批评。德富林的学说可以分为“崩溃理论”和“保守命题”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招致哈特和德沃金等学者的强烈批判。作为法律道德主义下的一种模式,道德强制理论极富启发性并对理论与实务都有较大影响,一方面以“崩溃理论”从根源上解释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另一方面以“保守命题”回答了对于道德信念如何具体地对法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是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自由”,这一神圣的目标,在历史上曾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人们在理论上探索它,在实践上追求它。每一代人都在通往它的路上,留下了自己特有的足迹。但是,人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自由?自由是不是摆脱法律的约束为所欲为?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最近几年来,有些人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认为我国的法律过多限制甚至取消了个人自由,要求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面对当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目的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论是人性论。它是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的前提性理论,对它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且更具实践意义。由于行政诉讼具有多维性,它既是权利与权力的共同规则,又是从“实然”中寻找“应然”的科学,既是权利对权力说“不”的游戏,又是为权利而奋斗的机制。因此,行政诉讼之目的也就具有多元性——可分解为程序正义、利益平衡、促进合作以及道德成本最低化等若干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