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发展需要理性,理性的经济包含着人文关怀.古典经济学奠基人向来主张人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体,人文追求是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经济人"面临的"理性"挑战,反映了人类理性的提升,表明经济"理性"与人文环境紧密相连.人文环境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法则,要求人类理性呵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人文的经济和弘扬经济的理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曾林 《桂海论丛》2018,(3):40-45
基于生态理性之上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辩证精神:注重以生态理性来主导生态文明建设,主张用生态理性的整体性驾驭经济理性的片面性,用生态理性的有限性规制经济理性的无限性,用生态理性的公正性统御经济理性的自私性,从而保持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必要的张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力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3.
民工潮到民工荒:当代中国农民的理性跃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理性的,在具体的择业行为过程中一般遵循着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选择的逻辑发展顺序。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的行为就带有强烈的理性选择特征,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民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跃迁,体现了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和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4.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即生态理性的理念。生态理性是一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和准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和目标的全方位的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系统性、价值性、和谐性是生态理性基本原则。只有使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上升和转换成为生态经济理性和生态科技理性,培养和造就生态理性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陆晓红 《求索》2010,(1):83-84,182
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都面临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等多重困境和抉择。各国气候政策都是理性判断的结果,但这种理性态度尚不彻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具有更加科学的理性态度,必须超越个体理性与集体不理性,达至集体理性;超越经济理性,建构生态理性,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整合,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当属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高兹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指出了经济理性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种种弊端。然后,高兹论证了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这一生态理性的具体形式。尽管,高兹在解构经济理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乌托邦的思想,但是,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去看待、解决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论,利用质性访谈数据,分析了决定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动选择的个体理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自愿性失业是大学生遵循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行动逻辑,为获得社会经济地位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民法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路涛 《理论月刊》2012,(2):103-105
"经济理性人"是传统民法上的"人"的唯一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存在着的严重内在缺陷与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并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合拍,改变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以"经济理性人"为形象主导,增加"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使"生态理性人"成为传统民法上"人"的形象即"经济理性人"形象的合理补充,以实现民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并存建设的新兴时代的不错选择。"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补充,使得民法对"环境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成为一种可能和必要。但无论"人"的形象设计如何发展,动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法律上的有限主体。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哲学学科的标识性旗帜:经济的智慧理念和经济的人文关怀 1999年11月13日,张雄教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哲学家再也不能漠视经济学和经济活动,经济学家也不能再拒绝哲学。他提出了经济学和哲学“联姻”的观点。哲学智慧理念和人文关怀对于经济学发展和拨开经济实践中的种种迷雾,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如日月相互辉映,本来是经济学的固有传统。经济学家的哲学思维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埃里克·罗尔在《经济思想史》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具有分析头脑的经济学家。”理性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理性是从哲学理性即自然法中脱胎而出的,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指出,“自然理性是理性之母”。关于“经济人”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人的非理性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但如果缺乏必要的理性规范 ,它却会干扰和破坏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健康有序的理性经济 ,因此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对经济生活中的非理性现象进行理性的调适和控制。本文提出 ,对经济生活中的非理性进行调适 ,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建立“双赢”市场体制 ;造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 ;强化政府调控 ,发展理性经济 ;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11.
新常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现实研判。经济理性是新常态的本质要求:经济建设中心论的逻辑预设、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原点与改革开放的人民动力论原理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创新;对资本的驾驭掌控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管理创新;市场经济的创设与执行支撑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在国家层面的"经济理性"框架之下探索经济之于"政治和哲学"的转向,时代呼唤"政治理性"的出场。必须在"政治理性"框架下直面社会问题、思考问题成因、解决现实矛盾,在矛盾的实践之中寻找出路。具体来说应包含三个维度的"实践基因":经济诉求的政治实现——富国强民的政治逻辑;金融的权力与脱域性——经济战争的清醒认知;积极外交的大国姿态——共同价值的发展理念。总之,新常态追求的是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辩证统一。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必须在实事求是的辩证原则下实现对新常态的积极影响;在上升下降的辩证思维中追求新常态的稳定与提升;在质变量变的辩证逻辑中探索新常态的转型与扬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罗德尼·斯达克教授和罗杰尔·芬克教授以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从微观的个体宗教行为拓展到中观的宗教组织动力乃至宏观的宗教大市场,详细系统地提出了宗教经济研究范式。宗教经济研究范式批判了传统关于宗教非理性选择的认知,认为宗教行为是建立在回报与代价权衡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宗教经济研究范式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其主张用经济学理性假设来衡量、判断宗教理性的观点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国的“理性农业”所谓理性农业,是指通盘考虑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模式。政府机构与农民签订发展理性农业的合同,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理性农业强调从教育和科技入手,加强中学阶段的农业培训,重视现代高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理性农业已纳入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日本的“一村一品”即一个村子创一种品牌,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1979年提出并倡导的一项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在日本成功实施。该活动旨在扶持欠发达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地区经济,加快脱贫致富“。一村一品”模式目前已推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斯·韦伯以新教伦理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正是新教伦理中的天职观和禁欲主义分别从"增"和"减"两个方向双向互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这种以精神气质解释经济现象的研究路径也影响了我国学者对于现代中国最显著的经济现象——"中国奇迹"的归因分析,其中以农民理性解释"中国奇迹"的理论与韦伯的观点具有方法论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农民理性理论认为正是传统中国农民的勤劳、勤俭等理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东西方国家场域下对于经济现象的气质归因理论可以发现,经济活动确有其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伦理或理性因素的作用发挥既有其惯性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绝对同一性、先验性、线性的形而上学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基于辩证思维,将资本、市场、效率、公平与人、辩证法统一于经济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学的辨证理性、实践理性及价值理性的统一。其中,辨证理性着重探讨其辩证思维方法论,即它如何用辩证法精神破除了资本逻辑的同一性、抽象性、颠倒性,并强调经济学的辩证的同一性、开放性、整体性等思维;实践理性着重探讨其现实的革命性意义和影响,也即如何用中国话语讲中国的经济故事,同时为世界经济学贡献中国智慧;价值理性着重探讨其扬弃资本主义经济学单纯的经济合理性,强调经济学科的价值性,坚持以人民性作为其基本价值立场与诉求。  相似文献   

16.
高兹的生态学社会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新强调了异化与劳动分工的联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由此出发,高兹主张后工业社会的“非工人—非阶级”的“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体,并提出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劳工战略。  相似文献   

17.
廖曜中 《求索》2008,(4):124-126
本文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的和谐基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让人性打上了经济的烙印;19世纪末以来,社会学家又鼓吹人性的社会化特性。当代社会,经济人理性和社会人理性共同构成人性的两个基本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必然趋向“以人为本”,趋向和谐共识,趋向法理和谐。  相似文献   

18.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主体的完全理性并非互不相容。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资产价格可以长期而显著地偏离资产基本价值,并呈现出周期性爆发和破灭的特征。资产价格泡沫可以简单地产生于理性参与者对未来价格上涨的自我确认预期,也可以产生于参与者对资产基本面因素的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19.
黄永新  郑友强 《前沿》2010,(16):80-83
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特殊性及多学科参与研究,农民理性假设一直饱受争议,至今仍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本文首先从弗里德曼实证研究角度探讨经济学中理性假设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其次从方法论视角审视国内外关于农民理性之争,分析在特定社会、文化、制度及多学科研究情况下坚持理性农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以福州市保姆个案为例,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角度研究保姆务工的动因发现:保姆务工的行为是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保姆自我意识增强、勇于追求人格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反映了当代妇女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