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13,30(1):12-29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学科而不断经历理论突破。由于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它一直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要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建构主义等"后"理论针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与语言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国际政治语言学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继续深入。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围绕语言拓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视域、话语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文化、思维与国家行为之关系研究等维度。政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战略与国家外语能力、话语建设、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研究等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不仅会继续丰富国际关系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外交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出现国际关系研究的“语言转向”。这一学术转向的意义在于,它试图探索国际关系中的人和事件如何在语言的作用下被赋予含义,以及这种含义反过来如何影响并建构着国际关系“现实”。符号含义的不固定性、多层性和争议性,不仅挑战了国际关系“知识”中的话语霸权现象,而且提醒人们有必要对国际关系的不同“现实”进行理解,并说明国际政治不仅是竞争物质实力的领域,而且还是争夺话语含义的场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释和理解国家行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常常被比作“人”。许多国际关系理论都是通过将国家比拟为人从而得以建立的,比如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人”、理性主义的“理性人”、建构主义的“社会人”。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均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程度上将国家人格化了,并以此阐发各自的理论学说。国家人格化已经成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惯用工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在创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我们应当遵循运用这一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联系,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的原则.建立再现国际关系整体、揭示其演变规律的范畴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特有的逻辑行程,我们必须准确地确定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以及逻辑终点。本文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应以主权国家为逻辑起点;以国家(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对外行为的动因、国家之间关系的特征、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演变为逻辑中介;以对国际关系的运动发展以及冲突与合作的理论概括与规律性说明为逻辑终点。在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还必须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人格化的视角观察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行为、探寻国际冲突的根源,成为传统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切入点.现代意义上微观层面的国际关系研究十分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强调政治领袖和决策精英的外交理念、才能、素质以及外交家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应变能力在国际关系演变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综合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为进一步理解政治精英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浅析了抽象行政行为应当纳入司法审查范畴的必要性,并对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可以进行司法审查的误区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玉聃 《外交评论》2011,28(3):120-134
在国际关系学中,文化研究虽然已成为重要内容,但对于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的考察仍然相对缺乏,并且学者们也倾向于仅仅从外交和权力角度来研究文化。本文对音乐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尤其注重其复杂性和独特性。音乐在表达上具有抽象性,形式上具有国际性,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音乐既被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用作工具来建构认同、服务外交、促进和平,同时,其本体在形式和内容上又可以相对独立地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关于音乐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我国实行文化外交政策和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7,(2):85-112
自国际关系界"第三次大辩论"以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性和生产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当前语言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建构了什么,即规则、规范和身份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的内在建构机制。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语言建构性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隐喻与对外政策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攸关方"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为例,分析了其对对外政策的建构作用,发现两种不同隐喻框定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还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隐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尹继武在2003年发表《国际关系的微观视角分析:心理与国际关系》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由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国际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从权力、制度和新近的文化等宏观视角来进行国际关系分析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析国际关系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考究。综观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理论界偏重于宏观现实政治探讨,重视宏观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学科的产生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态紧密相连,国际关系学理论的发展道路体现了现实社会国家间的多层次状态。了解了国际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就能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反之亦然。从对历史的解读和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文本解读中我们发现:理论和现实是如此的相得益彰。国际关系研究者的学术趣味就体现在以现实为理论根基的国际关系理论指导了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对现实社会国际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