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修福 《人大研究》2010,(12):25-27
<正>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正。修正后的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2.
选举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到县级以来,直接选举制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这次本市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同步进行,就是贯彻落实选举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地方选举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举。地方选举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加管理国家的重要形式。我国的宪法以及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选举制度作出了规定。1954年宪法对我国的地方选举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1953年和1954年,我国分别制定了第一部选举法和第一部地方组织法,确立了我国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选举的组织和具体程序,奠定了我国地方选举制度的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选举法,正式确立了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为切实有效地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认真总结历史教训,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方针,从而把修订选举法、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二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相似文献   

5.
人大知识     
正选举法与选举制度选举法作为有关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关的法律规范,本身也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选举法,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广义的选举法包括与选举工作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有关选举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的原则、方法、组织、权利、程序,以及对选举的经费、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等法  相似文献   

6.
人大知识     
<正>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方式在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直接选举,即由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根据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一种是间接选举,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时要说明,我国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都是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人大选举制度大改革、大发展的二十年。选举法是体现我国人大选举制度的基本法律。建国后,我国先后颁布两部选举法。第一部是1953年2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部是1979年7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所称的选举委员会是指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委员会制度主要涉及其组成人员的产生和职权等相关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第七条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  相似文献   

9.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这部选举法继承了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的历史传统,吸取了解放初期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新鲜经验,也借鉴了国外选举制度的某些有益因素,明确规定了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和无记名投票原则,具体规定了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正式确立了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邓小平同志在作这部选举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在选举…  相似文献   

10.
徐燕 《中国人大》2009,(22):20-23
记者:在我国,人民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选举,作为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格外重要。我们知道,您曾亲历过许多重要法律的立法过程,是选举法制定、重新修订和几次修改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今天就请您和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国选举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改,新选举法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选举制度。2011年,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将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这次选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  相似文献   

12.
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的基础。选举法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基础。《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于1984年制定,其后分别于1987年、1995年和2006年根据选举法的修改作了三次修改。随着  相似文献   

13.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实施后,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将陆续展开,《选举法》实行了“同比同票同权”,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对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进行了完善。民族地区如何在换届选举工作中落实《选举法》的各项规定,  相似文献   

14.
杨文军 《人大研究》2010,(12):22-25
<正>新修订的选举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设立秘密写票处第一次写入人大工作的法律,这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一大进步,为选民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选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关于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意见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晗 《人大研究》2008,(12):22-24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第一部选举法是1953年制定的,并依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产生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行选举法是1979年制定的,并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先后四次进行修改。理论界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扩大直接选举、实行差额选举、选民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等,  相似文献   

16.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这是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重要举措。这次修改,总结了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经验,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出发,对选举法中的一些重要内容作了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选举法,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民主进程,更有利于选举工作的开展,使我  相似文献   

17.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大的职权,参加行使地方国家权力。对代表问题的研究,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地方人大作用的一个关键点。代表选举制度的完善问题代表的选举产生,主要山选举法和实施选举法细则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在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自治州、设区的市、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由其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产生。在直接选举中,根据我们对选举实践和选举法律制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  相似文献   

18.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两法")的决定,总结了我国选举工作和地方政权建设的经验,解决了地方多年来要求解决而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许多问题,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新修改的"两法",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制度和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1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高票通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自1979年首次修订以来,这已是选举法的第五次修改。这次修改的最大亮点是——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不仅意味着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到每个公民,彰显了农民应有的平等政治地位,也促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改变了选举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20.
法治博览     
<正>平等选举权与选举制度的平等原则莫纪宏在2009年12月1日《学习时报》载文《什么是选举制度的平等原则》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确立"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原则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与城乡人口的选举权不平等的观点是错误的,在理论上混淆了"平等选举权"与"选举制度的平等原则"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