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静 《行政与法》2012,(3):25-28
政策变迁通过对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手段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调整,使政策合理化。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可以说,政策变迁贯穿于每个政策过程;并且政策变迁本身就是政策过程的一个子循环。所以,政策变迁是对现行政策进行的变革活动。可能引起政策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主体主观认识的变化、政策自身缺陷的显现等。针对中国政策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实际,既要加强对政策变迁问题的探讨,又要为合理的、必须的政策变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政策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指导教育发展的总政策.对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此,需要适时调整、变革与更新教育政策,从而为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政策保障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论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革与创新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政策创新主要表现在:重新明确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战略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农村教育有着新的发展,这也要求教育政策继续创新.创新农村教育政策需要新思维、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政策的指引.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与作用.60余年农村教育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政策经验,这些“经验”反映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亮点与特色,也由此开拓出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国式”道路.农村教育的政策经验寓含着政策代价,是与不断正视和不断克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问题相联系.深入总结和认识农村教育政策经验,对于推进新世纪农村教育的新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蚁族”的出现:一个社会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近年来愈演愈烈,从2003年的56.3万上升到2010年的近200万。大学生就业困难甚至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其中又;以“蚁族”问题最为瞩目,因为它牵涉到了教育公平、户籍改革、社会流动等一系列极具争议的社会议题。“蚁族”指代的有就业困难的弱势大学生,他们的出现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有着根本的联系,这个群体的长期存在则是由于这一结构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相关的就业政策又缺乏足够的回应性。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是长远纾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途径,这包括了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作出逐步调整,以及进一步完善回应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相关社会政策。首先回顾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出现的制度背景及发展变迁,并结合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探讨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形成的结构性原因,继而尝试以社会政策的角度剖析“蚁族”群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指出社会政策需要在什么方面作出回应,最后通过梳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文件,讨论现行政策在回应性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30年来,1982年《宪法》实施的历程本质上就是国家权力关系调整与权力秩序变革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即为权力的分解、位移与下沉。其中,权力的分解乃促使国家集中型权力秩序模式向国家社会分享型权力结构模式演变的内在驱力;权力的位移系引领单一完整型权力秩序模式向多元分散型权力结构模式演进的制度诱因;权力的下沉则是推助中央集权型权力秩序模式向地方层级分权型权力结构模式变迁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空间变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空间变迁是农村社区变迁的重要方面,它制约着农村社区发展的进程。在生产力的作用下,农村社区空间结构的变迁大致经过自然经济时期、转型期、工业化时期等三个阶段,呈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螺旋式上升趋势: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社区封闭结构的瓦解;社区竞争引起社区空间地位的变化以及社区的融合、发展与消亡;社区功能的拓展与地域范围的扩大促进社区发生分化;社区政府整合作用推动社区趋向新的平衡。社区发展必须由自发变迁向计划变迁转变,社区规划工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吴家海 《法制与社会》2012,(34):230-231,2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迁、融合与进步的同时,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制度难免出现局限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加凸显。我国社会工作从西方引进到现阶段的几十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制度理性假设认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为了适应制度的变迁会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农业税条例》的废止是一场巨大的农村变革,无论对于政策目标团体一农民,还是政策执行者一乡镇干部来说都是一件利益攸关的大事。本文以福清市新厝镇为个案剖析了农村各主体在农业税收政策变迁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并对如何克服消极制度理性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向。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已显现出鲜明的特点与亮色。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已有清晰的政策构想,有明确的政策重心。教育发展的现实实践,已彰显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功效与作用。在肯定政策功效之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现阶段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政策之实施,也还存在种种困惑与问题。继续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并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政策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组织基础与运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凌斌 《法学研究》2014,36(6):80-98
土地流转机制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挑战,体现为私人交易和公共征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三十多年来,地方的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创新。总结这些地方制度创新,可以揭示出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以政府和集体的组织协调为基础,体现为对土地供需各方的双重代表和双向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的居中协调,既是当代农村土地流转的组织基础,也是其相对于"私易模式"和"公征模式"的比较优势。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国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依法治税"在我国税法学以及税收实务界获得了广泛认同。通过法律话语分析可知,"依法治税"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独特话语现象,其理论言说的话语主体为政府官员,其言说的内容是使用法律(包括政策)"治"理税收。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加以推行的"依法治税"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初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随着"税收法治"的发展,"依法治税"理论言说开始式微,并且成为阻碍进一步推动税收法治的话语障碍。  相似文献   

13.
汤妩艳 《法学论坛》2020,(1):126-134
近70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制度发展历经了政府直接干预到走向规则治理的历史转型,但仍面临立法和实践背离社会政策功能、高校自主权有待提升以及粗放发展模式下的监督和问责制度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治理,可借鉴元治理理论,在框定政府与高校各自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以分权和监督为核心的权责配置制度。具体而言,应坚持社会公共政策和人权保障原则,健全分权、自治、监督和问责机制;以社会政策功能为指引纠正现行规章和实践中存在的偏差,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构建留学生培养全过程监督制度,坚持趋同管理和权利保障相结合,改革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规则,落实留学生教育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三十年发展回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自1977年全面恢复高等法学教育开始,至今已经30年的历程,可分为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现实要求。在此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法学教育进行了相应变革,力求建立既满足我国实际需要又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大陆法学教育近三十年来的恢复性发展,完成了教育规模上的扩张,初步探索了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我国大陆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展开,与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同步,掺杂着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的改革,使法学教育一直处于满负荷、高速度和超常规的状态。发展的压力没有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来充分思考和调整,在法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一定的盲目性。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善既有的人才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15.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lan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legal frameworks governing land institutions and that of the rights embodied, it trace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tenure changes during the pre-reform era (pre-1978) and post-reform era (post-1978). Analysis shows that after thirty years of opening up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a market economy, there is still a wide divergence of righ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and tenure. Quasi-leasehold system of urban land tenure, accompanied by relatively well-established titling and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as well as an open market for transa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ontrast, although the rural land contracting system has endowed farmers with thirty year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ufruct rights and attempts to strengthen farmers’ tenure security have been made progressively over the years, farmers are yet not enjoying the full bundles of land rights. Imminent reforms in rural land tenure includes, but not restricted to, the following crucial areas: Farmers’ right to mortgage their land, a well-functioning land market, well-defined and just causes for land requisition written in law, a clear delineation of the different roles and rights of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farmers.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依法行政的理论和行政法制得到了长足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可以将该发展阶段分为相应的四个各具特色的阶段。与此同时,深圳市经济的优先发展促成了依法行政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优先发展。深圳市在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其依法行政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legal practice changed so significantly that afundamental response was demanded of legal education. Making legalskills a compulsory component in the vocational stage was an incompleteresponse. It addressed the technical competence of lawyers but leftsignificant gaps in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andmethodology. By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al and pedagogic implicationsof the skills curriculum the clinical movement contributed to these gaps.The Lord Chancellor's Advisory Committee on Legal Education andConduct has facilitated the consideration of a curriculum organizedaround a more imaginative integration of legal skills in order to beginto tackle these failings and prepare lawyers for the new economic andsocial challenges facing them. Solutions, however, must permeate everystage of legal education, requiring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co-operation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fession and the academy.  相似文献   

18.
刘贤 《时代法学》2010,8(1):114-120
基础教育,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和生活品质,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基础教育的盛衰,取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教育资源既包括教育资金、设施等硬件部分,也包括教育政策、师资、校园文化等软件部分。一般来说,物质决定精神,硬件资源决定软件资源。而教育资源则不然,教育政策决定着资金的投向、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配置。教育政策的不当,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正当竞争,造成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必须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责任、加大投资力度、创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教育模式、规范资源配置行为、杜绝教育腐败,建立科学、和谐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monitoring programs in the early 80s, questions have surfaced concern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institutionalization policies and electronic-monitoring policie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 recent debate has centered on whether offenders on electronic monitoring should be awarded good-time credit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use of good-time for electronically monitored offenders by content analyzing comments of thirty electronic-monitoring program supervisors surveyed by the Virginia State Crime Commission in 1997. The data suggest that good-time policies can be useful for electronic-monitoring programs in some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